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作者:王欣, 吴殿廷, 王红强, WANG Xin, WU Dianting, WANG Hongqia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刊名:

城市发展研究

英文刊名:URBAN STUDIES

年,卷(期):2006,13(3)

被引用次数:13次

1.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 1999

2.姚士谋厦门经济特区经济辐射功能与发展趋势 1989(02)

3.杨吾扬区位论原理 1989

4.塔费城市等级--飞机乘客的限界 1962

5.经济学大词典 1993

6.牛慧恩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1998(03)

7.王德忠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 1996(01)

8.郑国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05)

9.周一星市带县体制对辖县经济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1992(01)

10.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1998(02)

11.Bryan R Roberts Globalization and Latin American Cities 2005

1.学位论文张晓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实证研究——基于地区专业化指数对GDP的修正数据2009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该地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周边省区的影响逐渐增强,泛长三角概念应运而生。泛长三角地区各自利用区域分工并协调发展,可以缓解长三角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约束。

本文旨在研究泛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该区域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在研究方法上对度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地区专业化指数使原有模型能够反映产业差异,并应用修正后的模型对上海与江浙皖赣四省主要城市间、各省会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及南京、杭州与安徽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定量化实证分析,并依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学位论文葛喜俊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形态从孤立、分离的单个城市向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形态拓展,一些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的数个城市集聚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城市群现象,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在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规划和建立起适应城市群建设和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系统,对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群经济运行质量与环境,促进城市群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和把握城市群物流需求规模、结构、水平、分布及发展趋势是建立城市群现代物流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群区域单体城市物流需求在空间上的规模分布关系、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化结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论文围绕有关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群物流需求基本理论研究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了物流需求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等,研究了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的构成、特征、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解决了城市物流需求当量值(关联量)的技术问题,通过定义节点城市物流需求关联度、节点城市物流需求关联量等参数,构建了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规模测度模型,为研究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分布规律提供了技术方法。

(2)物流的区位特征研究

利用区位论、交通区位论、经济区位论等理论分析论证物流区位存在的客观性,对物流区位特征、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物流区位结构的三大要素:物流区位点、物流区位线和物流区位环。通过物流区位条件分析,论证了物流需求具有物流区位因子的特征,物流需求条件是物流区位的决定因素。

(3)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研究

利用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分析物流需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和基本类型,通过空间经济联系的有关因素分析,研究了物流需求空间作用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相互作用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4)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分析了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分布形态,应用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分形理论和异速生长理论对物流需求空间结构和分布形态进行研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城市群物流需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和异速生长特征。

(5)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化趋势的特征。提出物流需求网络结构的点、线、网三大要素,并构建其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结构熵模型及计算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近20年来物流需求网络结构熵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验证网络结构熵理论及计算方法在物流需求网络结构研究中的有效性。

3.期刊论文赵艳.文嫮.ZHAO Yan.WEN Hu武汉、长沙、南昌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3(5)

引力模型是度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有力工具,能够为城市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实证支持.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以引力模型及其相关理论对武汉、长沙、南昌的经济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测算与分析,并通过与中部其他城市的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比较,为三市能否整合发展提供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市之间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大,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具有整合发展的基础,有成为我国第四个增长极和中部崛起发动机的可能.

4.学位论文王海江城市间经济联系定量研究20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更加密切与复杂。地理学对于区域特性和差异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而对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薄弱。在国际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前景下,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深,研究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形成及过程,探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判定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有利于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合作与分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在信息化、知识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城市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竞争主体,力量已经明显不足,而城市群已经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研究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探讨城市群空间内外经济联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化机制,有助于认识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明确城市群在区域乃至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城市群空间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功能定位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的理论探讨出发,通过对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的定量计算与分析,研究省域和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演化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总结与发展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成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联系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经济联系的研究情况,认为空间相互作用是区域间发生与发展各种联系的根本机制所在,介绍了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作用。接着从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两个研究视角出发,总结了经济联系的研究进展与存在不足。

第二部分为经济联系概念与模型研究。引入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计算与汇总,利用交通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引入城市经济区位度的概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量化城市经济地理位置,实现对城市经济区位的优劣进行准确的测度与评价。引入城市流强度概念,通过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大小与结构的比较分析,说明城市流强度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数量指标。通过对城市流强度的测算,从城市的专业化与综合化职能视角来考察城市群空间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第三部分为经济联系研究的应用分析。在河南省域空间范围内对经济联系理论、概念进行实证研究,并详细介绍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首先通过省域内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确定了省内外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对城市经济区位度进行度量和分析,进而利用经济联系强度量化并确定区域空间发展轴线。其次发现了利用城市流强度来测度和分析区域中心城市中心性强度的研究方法,并探讨了通过城市流强度对城市规模等级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为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群空间城市流强度研究。对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文章依照引力模型所计算出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详细对比分析了三城市群内外空间经济联系状况,并通过直观的图件表达了出来,并依据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弱与联系网络结构,明确勾勒出了三城市群的空间发育阶段。对于城市群空间城市流强度研究,文章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三城市群城市流强度与结构的详细计算与分析,认为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大小可以表示对外服务功能的强弱,并重点对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在对外经济联系过程中所起的各种职能作用,解构了城市对外职能联系的种类和强度。

5.期刊论文孟德友.陆玉麒.史本林.MENG Deyou.LU Yuqi.SHI Benlin基于路网的江苏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测度-商

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9)

道路交通的通达性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经济联系的重要前提,结合GIS技术的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在对江苏省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引力、潜力和场强模型对13个地级市的空间相互作用程度、城市潜力值和城市的辐射场强进行定量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苏南地区域市间相互作用较强,城市对外相互作用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度高;最后对影响江苏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6.学位论文张毓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例2008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交互作用背景下,城市区域在世界和中国范围内广泛兴起与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空间的核心空间单元,是当今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地理现象。本文主要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劳动空间分工视角,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以长三角城市区域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应用分析,力图发现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并获得推进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能够深化对城市区域形成与发展问题的系统性理论认知,而且有利于充实和完善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还能够为促进中国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地位提升等提供某些借鉴,从而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结构安排将按照从理论构建到应用分析的展开次序来进行。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导论;第2章,劳动空间分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3章,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第4章,劳动空间分工与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第5章,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的总体特征、动力机制与经济效应;第6章,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特征;第7章,长三角城市区域外部空间联系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特征;第8章,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其中,第2、第3和第4章是理论构建部分,第5、第6和第7章是应用分析部分。

本文理论构建部分主要结论:

(1)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竞争和综合竞争的地理层级正在发生从城市向城市区域的明显变化,城市区域正在成为现代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舞台。城市区域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重要实践价值的概念,是指在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相邻城市之间存在较与区域外部城市更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区域范围存在明显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城镇密集分布地区。

(2)劳动空间分工的内涵并不是传统理论上阐述的劳动分工在地理空间的反映,而是指劳动分工在演进过程中将空间作为生产变量,从而呈现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地理现象,是劳动分工演进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形式,可以成为空间组织分析的一个合理而可行的理论视角。

(3)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是城市区域经济空间在自然基质的硬约束条件下,在企业的劳动空间分工演进基础上,在多个不同尺度空间的交织作用中,在政府的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下,通过经济资源与活动时空变动而形成的有序化结构和有序化过程,其研究应该包括内涵、要素、机制、路径等方面的内容。

(4)城市区域是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不断演进并叠加作用的结果,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动态演化的实质内涵是空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城市集聚与城市辐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的静态特征可概括为网络化特征。

(5)跨国公司在劳动空间分工演进过程中,通过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管理和利用,“构建”起了城市区域的全球经济联系。因此,正是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互动作用中,城市区域作为一种连接两种双向作用力的特殊地域单元,其功能和地位在全球经济地理格局中逐渐浮现,成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核心。

本文应用分析部分主要结论:

(1)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在劳动空间分工不断演进基础上不断演化,内部空间组织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外部空间联系也日趋密切化,总体上呈现出整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明显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区域之一,并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六大城市区域之一。

(2)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不断演化并日益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不断强化和政府协调机制不断改进。

(3)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区域范围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运输规模快速增长,空间运输联系日趋增强,经济联系强度持续提高,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不断降低,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地方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都充分说明了长三角城市区域内部空间组织网络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4)长三角城市区域通过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外部空间联系日益密切化,并且已经在全球经济空间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也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的“依赖型经济”。

(5)长三角制造业竞争优势长期以来主要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在全球价值链(GVC)中基本上被锁定在“低端道路”上。因此,长三角城市区域必须进行从走“低端道路”转向走“高端道路”的战略调整,而在这种道路转换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关键。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视角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形成了对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基本规律的一系列较深入的理论认知,提供了对长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实践状况的全面总结与合理解释,在理论构建和应用分析两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推进。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地理学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