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宗教学考研: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宗教: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2、自然宗教:原始时代的自然宗教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力和思维能能力地下的情况下,人与自然对立并把自然力作为一种异己力量的产物,是人类自身异化的产物,是原始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人为宗教:与“自发宗教”相对,恩格斯用语,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宗教。

恩格斯认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所以成为世界宗教,“多少是人为造成的”。

4、世界宗教: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而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能接受,因而成为世界宗教。

世界宗教影响范围很广,在历史上一直到现在,对人们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世界性交往和沟通日益增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5、古典宗教:指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社会之后所形成的宗教,包括古代、中古、近古时代的宗教。

阶级的出社会分工的出现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三个因素促成了自然宗教向古典宗教的演变。

6、新兴宗教:19世纪后出现的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兴宗教,社会学家把它称为“新宗教运动”,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宗教大多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后其增长势头有所减弱。

新兴宗教的出现,体现了当代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变化,是当代宗教世俗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高度商品生产社会的产物,形成了新的宗教市场,把宗教的商品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7、宗教组织:宗教组织是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任何宗教都必须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此能体现出来,在宗教要素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宗教意识也只有通过宗教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宗教的社会实体,规范化的宗教礼仪也只有在组织系统中才能得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组织乃是宗教其他构成要素发挥自己功能的物质依托,没有这一依托,宗教便无法发挥它的功能。

8、宗教礼仪:宗教礼仪是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宗教意识的的行为表现,是信徒用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化的行为规范表达方式。

宗教礼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符号化、规范化和理想化的象征意义。

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礼仪是由物象礼仪、示像礼仪和意向礼仪这三种不同的礼仪方式组成的。

9、宗教禁忌:由于人们对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在观念上有所意识,在体验上有所感受,一般就会在情绪上产生惊奇、恐惧、畏怖以及尊敬、爱戴等宗教感情。

这种敬畏感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关系上,体现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宗教禁忌和规定,这就是宗教禁忌。

10、宗教经验:宗教经验是是宗教信仰者对神圣物(神、神神圣力量、神性物)与自己的关系而产生的某种心理感受,是与神圣存在的精神体验。

宗教经验并没有客观的实践对象。

11、邪教:这些宗教往往在教团内部实行极权统治,要求对教主的绝对服从,教主具有超凡的驾驭能力和无限的权威。

他们用欺骗的方法让人皈依,实行强制性的洗脑和思想控制。

在教团内部常有暴力行为。

这类宗教往往仇视现实社会。

鼓吹末世学,悲观厌世,祈求来世再生,服从教主而死不足惜。

12、宗教器物:宗教器物是十分重要的宗教要素之一。

它与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相比,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宗教器物是宗教实体的物化标志,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属于宗教器物空间性的宗教活动容纳部分,它包括庙宇、神学院、圣地等;二是宗教神圣象征物的部分,它包括神像、圣物、法器等。

13、宗教教规:教规是以宗教内部立法的方式,要求信教者必须自觉遵循的一种宗教行为规范,并以此表达对神的虔诚和对教会的忠诚,以及用来标志教徒自身行为的宗教德行。

广义的教规包括内容繁多的宗教禁忌、宗教戒律和宗教组织的行为法规等。

14、宗教戒律:宗教戒律是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当行为的法规。

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崇拜、杀生、婚姻、财物、饮食和伦理等几个主要方面。

15、宗教修行:宗教意象礼仪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修行者摆脱世俗事务,通过特定的内省礼仪形式(如佛教的禅定)从事修、修心和修身,全方位地把人生
的思路都封闭在宗教意识的范畴中,引导意识脱离现实而达到与外界隔绝的“感觉遮断”式的神情恍惚状态,经过内省从“自我否定”而达到“自我新生”,使修行者的言、行、意超脱世俗而达到升华的神圣境界(比如佛教的“涅槃”境界),并从中获得种种特有的宗教体验。

16、宗教教义:教义是每一个宗教体系自我设计而得以确立、存在、发展和独立的蓝图,其中包括宗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信教的宗旨和目的、宗教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宗教礼仪和行为规范等。

任何一种宗教体系如果一旦失去这样的自我设计的蓝图,这个宗教体系也就难以生存。

可以这样说,教义是任何一个宗教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17、自然崇拜:崇拜自然是原始时代的一种及其普遍现象,是原始人群最初的宗教形式之一。

原始人群是把直接关系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神话,但并不崇拜大自然的一切。

所以总的来说,在大自然崇拜中人们所崇拜的都是与人们相对的异己的自然力量。

18、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和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宗教形式,其流行范围具有世界的普遍性。

动植物是图腾崇拜的直接对象,其崇拜的观念则又具有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的内容。

图腾被当做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和名称。

19、鬼魂崇拜:宗教形式之一,普遍存在于各宗教之中。

产生于原始社会早期,认为人死后变成鬼魂而继续存在,可以保护和帮助原部落的人群,也可以惩罚他们,由此而产生了很多禁忌和仪式。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成地狱、冥界等宗教观念。

20、祖先崇拜:对先祖亡灵的崇拜。

最古人类的墓葬表明,在原始社会早期,人已有“死后仍过着一定生活”之观念。

严格意义上的祖先崇拜指对先祖亡灵的随葬和定时祭奠现象,也与祖先崇拜有关。

一般认为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家庭制开始形成后,并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宗法体制下得到充分发展。

21、灵物崇拜:原始人通过神秘的因果联系,用神秘的观念把一物同另一不相关的事物或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赋予该物以神秘的力量即所谓灵性,这就称为灵物。

对于灵物的崇拜,原始人一方面祈求灵物除灾赐福,另一方面又把
生活中的祸福或自然现象归之于灵物。

22、偶像崇拜:对所信奉之神灵塑造或绘制其形象而加以崇拜。

偶像崇拜是以灵物崇拜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只是偶像的对象是经过人工加工,把神灵形象化了。

而且人们根据神灵偶像造型的不同,相信偶像具有不同的超能力。

偶像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同僧侣相结合的偶像。

23、巫术:它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以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

24、万物有灵论:英国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泰勒认为:原始人根据对睡眠、出神、疾病、死亡、梦幻等生理心理现象的观察,推论出与身体不同的灵魂观念,然后把灵魂观念应用于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25、前万物有灵论:参见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26、自然神论:亦称为“理神论”。

认为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后即任其自然运行而不加干预的学说。

这一概念在16世纪由主张基督教上帝一位论的索西尼针对无神论而提出的。

在人类思想史上曾以不同方式出现,其成熟的形式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所提出。

27、无神论:主张任何神灵和上帝都不存在的学说。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著作中。

马克思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学说,也主张无神论。

但马克思不仅停留在否定神的存在这一点上,而且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有神论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因此被称为科学无神论或最彻底的无神论。

28、灵魂:宗教所信的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生命力,可以独立于形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自然存在。

29、神道设教:神道设教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思想,是中国圣贤为了教化百姓而制造出来的一种宗教思想,是讲述圣贤是如何创制政治制度、文物典章治理百姓的道理。

中国圣贤们认为,不管宇宙中是否有神或上帝存在,但有一个神道通过圣人的说教来教化百姓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把圣贤称为教化人的人,由此把圣贤的言论当做“神”的训条。

这样,神道设教就成为一种特殊
的宗教。

30、宗教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是一些进步的神学家和宗教领袖按照神意和教义,在现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大同世界。

宗教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潮、伊斯兰教社会主义思潮和佛教社会主义思潮。

宗教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宗教社会主义化和社会主义宗教化两方面。

31、基督教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遵从上帝旨意,善思善行,死后进入彼岸的天国世界,实现终极关切;另一方面,力图在人间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上帝天国”,铲除人间罪恶,为世人的解放而斗争。

而后者正是基督教世俗化的特征所在,所以从本质上说,基督教社会主义是基督教世俗化的产物。

32、政教合一:这是一种把宗教权力和国家权力结合为一体的宗教政治,其特征有三:1、宗教领袖就是国家首脑,教权和政权合于一人之身,具有高度的专断性;2、教义往往被认同为法律,一切都以教义为准则;3、政教合一的国家往往具有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

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宗教就是伊斯兰教。

33、原教旨主义:传统宗教的某些教义和体制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常常导致相应的变革,走向现代主义和世俗化;但这种世俗的变革改变了固有的传统,势必损害到传统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从而有必然引起传统势力对世俗化进程的反对,以神圣的名义来坚持和维护古老的传统。

宗教发展的这种趋向被称之为“基要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表现的最为明显和强烈。

34、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其意识形态的总特征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

其核心主张是恢复伊斯兰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治地位,建建立神权高于一切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形式。

一切违背原初的纯洁的伊斯兰传统的改革都应被推翻,是社会各方面都伊斯兰化。

35、宗教世俗化:宗教世俗化是指宗教生活的世俗倾向增加,社会原来越摆脱宗教的影响,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再是判定社会各项事务的决定因素。

与此同时,传统宗教也从“神圣领域”走向“世俗领域”,积极地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事务。

它宣告着“后宗教时代”的到来。

36、解放神学:一般认为,解放神学诞生于南美的秘鲁,1968年第二次拉丁美洲主教会议标志着解放神学的成熟。

大体上来说,解放神学的观点与传
统基督教的观点相悖。

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解放神学立足于为人民服务,强调神学理论同现实的解放相结合,以实践斗争解放被压迫的人民。

解放神学还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明福音观和博爱观。

此外,解放神学还往往和基督教社会主义相连联系。

37、黑人神学:黑人神学是黑人争取种族平等在神学领域的强烈政治反映。

黑人被强制性地接受基督教以后,他们就力图求上帝还他们以平等、公正和自由,这就是黑人神学产生的根源。

黑人神学主要有以下三个不变的主题:一是始终坚持上帝对任何人都平等看待的观点,上帝从同一血源创造了全人类,黑人不会接受一个不公正的上帝观念;二是始终坚持黑人争取民族平等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公正的上帝站在黑人一边,上帝将保证帮助黑人摆脱困境;三是经常表现出一种怀疑、挫折、抗议和挖苦的调子,特别是战后青年黑人作家还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

38、生态神学: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基督教神学中,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被造物之中。

人和自然都被上帝所经历,自然界也具有内在价值。

39、过程神学:以怀特海为代表,这种神学强调宇宙始终处于变动发展的过程中,上帝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统治世界的一种能动性,是与世界紧密结合、内在于世界之中的能动实体。

上帝积极引导世界的进程,使世界渐趋完善。

人类只有在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上帝,上帝也随着过程的发展而变化。

40、缪勒:英籍德国人,宗教史学家,比较宗教学奠基人之一。

认为宗教和神话起源于人类对具有强大力量的自然现象的知觉。

主要著作有《比较神话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学导论》,后者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

他被称为“宗教学之父”。

41、宗教学:以宗教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

“宗教学”一词首见于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的《宗教学导论》一书。

主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发生和发展,走向消亡的过程及其规律、社会表现形态和社会作用等。

包括宗教哲学、宗教史学等分支学科,并与一些相关学科构成各种边缘学科,如宗教人类学、宗教现象宗教心理学、宗教民俗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