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N z Q g (i 1)
式中:
i 0

(i 1) i
f (t )dt
(7-2)
NZ
―单位时间内支路上能穿越主路的车辆数(交叉口处支路的通行能力) 为安全穿越最小间隔,(即支路上一辆车穿越交叉口所需的最小安全时 间); 为支路车流平均车头时距,
f (t ) q eqt


f (t ) ―主干路上车流概率分布的密度函数,
q
为主干路交通流率, q Q g 3600
(辆/秒);
Q― g 主干路交通量 (辆/小时);
21
e Q Nz g
7.2.6 交叉口视距
q
1 eq
(7-3)
1.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
物应清除。十字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7-17(a),X形交叉
38
作业8
某信号控制交叉口如图,已知南北方向相位绿灯长35秒,黄灯长5秒;东西 方向相位绿灯长55秒,黄灯长5秒;左、右转弯车辆各占本面进口道交通量 的15%,试计算此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
t1 2.3s , t is 2.5s , s 0.9
W
E
S
39
图7-28
29
环交的适用性
1)使用条件 适用于多路相交(四路或四路以上)或转弯交通量较大的交叉 口; 适用于相交道路中心角大致相等的平交口; 适用于规划将来建立交的路口,以作为过渡形式。 2)不适用条件 不适用于快速路或交通量大的主干道上的交叉口;
不适用于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量大的交叉口;
不适用于斜坡地形或桥头引道上。 环道计算行车速度以相交道路中最大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 倍计取。
25
26
及符号定义
27
28
7.4 环行平面交叉 环行平面交叉是一种以路口中心岛为导向岛,进入车辆一 律逆时针绕行,无需信号控制,实现“右进右出”、依次交织 运行的平面交叉口形式(见图7-28)。一般城市的多路交汇或转 弯交通量比较均衡的路口可采用此形式。对斜坡较大的地形及 桥头引道,当纵坡大于或等于3%时,不应采用环形交叉。
12
13
14
表7-1 交叉口交错点分析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1.在平面交叉口上,冲突点数量的增加与相交道路条数的增 加成几何级数关系。其数量计算公式归纳如下:
n 2 (n 1)( n 2) P 6
(7-1)
15
式中:P为平面交叉口冲突点总数;n为相交道路条数。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在交叉口设计中, 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 3.设置信号控制是减少交叉口冲突点的有效办法。但是 应该认识到,信号灯管制是顺序开放各条道路的交通,从而增 加了车辆行驶的延误时间,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所以,在交叉口设计中,必须力求减少或消除冲突点,以
11
7.1.2 交叉口车辆交通迹线分析 交通迹线是指车辆行驶的轨迹线,即交通动线。在交叉 口处,由于车辆行驶方向各不相同,交通迹线必然存在大量交 错的情况,交错点便是产生交通事故和引起交通延误的主要原 因。 交错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分流点(分岔点):同一行驶方向同一车流中的车辆向不同 方向分开的地点; 2)合流点(汇合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 向同一方向同一车流汇合的地点; 3)冲突点(交叉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 相互交叉,然后向不同方向行驶。图7-2示出了三种交错点产生 的情况。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7.1 概述 7.1.1 平面交叉口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相交道路上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和 转换方向,它们之间相互干扰,使行车速度降低,出现交通拥 挤,甚至交通堵塞。图7-1为某城市的交通调查统计资料,具有 一定的代表性。
叉口应避免设置错位交叉,已有的错位交叉应从交通组织、管
理上加以改造。 平面交叉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 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高峰期间最大阻车长度等确定,不 宜太短。(快速路:1500-2500米,主干道:700-1200米, 次干道350-500米,支路150-250米 )
wk.baidu.com
19
* 保证车辆与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使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 * 正确地进行交叉口立面设计,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
同时满足交叉范围路面排水要求。
平面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 (1)平面设计: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 的几何尺寸; (2)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立面设计:合理地确定交叉口的标高,布置雨水口和 排水管道。
17
7.2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7.2.1 平面交叉的一般几何类型 根据几何形状,平面交叉口类型有十字形、X形、T形、错 位交叉、Y形、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等(见图7-5)。路口的选 型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布置、相交道路等级、性质、设计小时交 通量、交通性质及组成和交通组织措施等确定。
图7-5
18
平面交叉的相交道路宜为4条,不宜超过5~6条。平面交
口视距三角形见图7-17 (b)。 2. 各进口道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表6-7的有关规定。
22
23
图7-17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24
7.3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 一般来说,城市中范围较大或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交叉口, 都会采取信号灯控制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增进交叉口的行车安全, 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信号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除了上述内容以 外,还有与信号灯配时相适应的增设车道、路口渠化及行人交通 等问题。 1. 通行能力分析 平交口信号是由红、黄、绿三色信号灯组成,随信号灯色 的变换使车辆通行权由一个方向(或车道)转移给另一个方向 (或车道)。三种灯色轮流显示一周的时间称为信号周期。 1)“停止线法”计算信号控制平交口通行能力 如图7-18,十字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 行能力之和。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补充内容:平面交叉口形式的选择与改善
• 形式要简单:尽可能选择十字形或T形平交口; • 改斜交为正交; • 改斜交为双T字或错位交叉; • 改Y形为T形;
• 尽量避免近距离的错位交叉;
• 对多路交叉或畸形交叉口,可设中心岛做渠化交通处理,也可 封路改造。 7.2.2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停车让行、寻 隙穿越(或汇入)方式;另一类为设置中心岛的平面环交方式。
交织长度的确定:
① 当设有导流岛时,按相邻导流岛端部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
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如图7-29(b);
② 没有导流岛时,按相邻两路口机动车车行道边缘线的延长线 与环道中心线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
32
33
34
35
36
37
3.环道的布置和宽度 1) 根据交通流的情况,环道可布置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或分行两 种形式,分行时所设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0.5~1m。 2.)环道的机动车道宜为3~4条,最内侧车道作绕环用,最外侧为右转车 道,中间为交织车道。每条车道宽度应包括弯道加宽宽度。非机动车车行道 宽度不应小于交汇道路中的最大非机动车行道宽度,也不宜超过6m。 3.)中心岛上不应布置人行道。环道外侧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交汇道路 中的最大人行道宽度。 4.)环道外缘石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出口缘石半径应大于或等于进口 缘石半径,进口缘石半径的要求同一般平面交叉口。 5)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2%,横坡一般宜采用双向坡。 6)环道上应满足绕行车辆的停车视矩要求。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心岛上不宜建造小公园,一有是碍视线,二是公园 游人频繁穿越环道极不安全且影响车辆交通。另外,中心岛及进口端交通导 向岛的绿化不得妨碍车辆驾驶人员行车视线。
保障交通安全,其措施主要有设置信号控制、渠化交通(变冲突
为合流与分流)、立体交叉;同时又要努力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 力,以保证交通畅通。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形式通常有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和环形平面交叉口等形式,不同交通组 织方式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不同。
16
7.1.3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
30
平面环交部分技术指标
环道计算行车速度 (Km/h) 中心岛最小半径(m) 最小交织长度(m)
35
50
30
35
25
25
20
20
40~45
35~40
30
25
31
交织长度
交织长度:进环与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 一次车道位置所需经行的路程。 最小交织长度:能按要求的车速完成一次交织所需的最短路程, 通常按环道计算行车速度的4秒行程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