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本期研讨主题“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我也想谈谈自已的观点和看法,散文的特点我将其概括为八个字:“形散神聚文美情真”。散文通过谈天说地,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来揭示生活本质和人生哲理,那么我想首先应该教哲理和教学掌握如何感悟哲理的方法;散文往往意境深遂,语言优美,那么我觉得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的运用。总起来说,就是教语言,教审美,教哲理。
对于怎么教,我也有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1.散文美教。散文又称美文,我们可以美文美教,宋老师这节课对于此法体现得尤为突出,她引领孩子们充分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言之美。
2.散文散教。在整体感知后,引领学生理解感性词句,品读欣赏语言,合聚感悟文章主旨,最后视情况进行迁移训练。这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万涓成水,顺序的语文综合法,我个人觉得宋老师本节教学便是一种顺序的语文综合法。
3.散文聚教。同样是在在整体感知后,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文眼等方式直奔文章书面上直白表达的道理,进而引领学生到文中去佐证道理,其间学习语言,感悟表达,直至透析散文主旨。这是追根溯源,倒序的语文分析法。
后两者更多地是在形式上的教,但它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形成阅读分析的一般方法。当然,散文教学亦属于语文阅读教学范畴,上述方法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皆可尝试使用。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现场论坛时,传贤老师也谈到了从学生角度更多地去思考,在此,愿意向论坛中各位名师和教育同仁更多的学习散文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思考。
“走到课文之外”,也就走到了“语文”之外,所谓“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因为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把作者的言语表达当作跳板,或者仅仅关注其“所指”,而漠视其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或者把章法、表达方
式、语句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认知情感”分割开,而演变为语言表达的所谓“知识”、“技巧”。
而抛弃了作者的“语文经验”,实际上也就远离了作者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所表现的“人生经验”,势必“走到作者之外”。
“走到作者之外”,则意味着走到“人文”之外——把作者细腻、复杂的“人生经验”,剥离为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往往导致空洞地谈论,往往导致教师及被教师牵引的学生在课堂里说些假大空的话,比如“不惧怕任何困难”、“任何困难都能克服”等,因而也是“把人文上成了非人文”。
学生在课文中散乱地找东西,教师在课堂里额外地讲东西,“向外跑”或“走到……之外”,既跑出了“语文”,也跑出了“人文”,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量地存在着。不但是散文阅读教学,殃及小说、诗歌、戏剧教学,并延伸到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教学。
四、对策:阻截、分流与正面应对
综合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散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三个对策。
(一)阻截:限制散文,促使语文课程教材中语体散文的比例大大下降
首先在课程与教材层面谋求解决。以散文为主导文类,发端于语体文进入语文教材之际,在大陆定型于1963年,这是由历史的机缘造成的,是受制于当时可选文本的现实条件而不得已的选择。随着可选文本的条件大大改观,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觉醒,中小学语文教学以散文为主导文类的现状,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事实上也开始改变。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走在前列,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整本书阅读,在许多地区和学校蓬勃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建设已经起步,以“整本书阅读”为主要形态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格局已露端倪。在教材方面,以儿童文学为主导文类的读本、学本已领风气之先,如朱自强主编的《快乐语文读本》、《经典儿童文学读本》、《新理念语文读本》,王荣生、方卫平等主编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只占2.5个学期,这势必要大大压缩课文的量,因而客观上限制了散文。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007年版)共五册,计20单元,其中古诗文8个单元,12个语体文单元(含混编)中,
小说2个单元,诗歌、戏剧、论说文各1个单元,计15课,剔除混编单元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4课,剩11课;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的散文”压缩到了7个单元21课。“文学性的散文”虽在32课语体文中仍占66%,但绝对量无疑减少了。
选修课程占 3.5个学期,《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程,大大扩展了其他文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占据半壁江山,其散文教学,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势必要体现“选修”、凸显“欣赏”。
阻截是以退为进,但却是解决语文教学困境的根本办法。对传统的文学体裁四分法,有必要重新认识。“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长期以来,人们把叶圣陶的这一说法,理解为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种理解看来不甚妥当。妥善的理解,似乎应该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如果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谱系: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电影剧本等为一大类,纯文学;“文学性的散文”权作一大类,杂文学;新闻、学术文章等,则是另一大类,实用性文章。
这种分法,在学理上成立与否,倒在于次,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好处,则显而易见。“文学性的散文”与纯文学、实用性文章,三足鼎力,要求我们按三大类作品的发达状况、阅读教学的现实功用和中小学生的学习必要,在语文课程与教材中重新布局。
(二)分流:以读法为纲,细析小类,分化散文,把已经能明确解说的文类从“文学性的散文”中剔除而专门对待
“文学性的散文”自成一大类,既不混同纯文学,也不混同实用性文章,这提示我们对“文学性的散文”需要作专门的研究,包括文本的状况、解读的方式方法乃至适合于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大类的三分法,容易将传统上被包笼在“散文”里的有些文类区分出来,而采用相对应的解读方式。
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比如通讯、特写、报刊言论文章、传记、回忆录、序言、演讲辞、科普小品、学术札记等。
有些在体裁和文体特征有明确解说的,如散文诗、杂文、报告文学等,也宜按独立小类而专门对待,至于在大类上如何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分流依然是以退为进,但却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在“文学性的散文”占课文绝大多数的既定条件下,对仍以教课文为主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