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方向

作者:李鸷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中培养学生的主要群体,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和艰巨的任务。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和高校都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发展方向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信息网络化不断发展,辅导员工作一直没有被视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只是作为辅导员个人职业生涯的过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的开展,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价值,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意义?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性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需求,通过理论研究探析高校辅导员在新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方向。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内涵

“角色”(Role)这一概念最初是从戏剧舞台用于借用而来,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个特定人物。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G.H.Mead)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中,主要指“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1]

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多重角色的集合体。在政治上,他是政治引导者;在思想上,他是思想启发者;在道德上,他是道德示范者;在专业上,他是学务指导者;在文化上,他是审美诱导者;在人格上,他是心理辅导者;在生活上,事务管理者。在这多重角色中,每一种角色的实现不是割裂、孤立的,统一于角色的核心价值——指导人生。而同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拓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只有正确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从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确立起工作的热情,寻找到工作的动力,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升华我们的教育实践,逐渐掌握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权。

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和高校都对辅导员的角色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能否准确定位和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对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目标是至关重要。

二、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对辅导员角色价值认识不到位

辅导员应该是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统一,担当着政治上的指路人、思想上的引导者、管理上的核心者和心理上的整合者等多重角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德育方式的束缚,一些辅导员的自我认知也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在实践中,未能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性格独立、逆反心理较强、而且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能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能进行人生指导的辅导员,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工作仍习惯于通过说教的形式灌输道德理论,通过命令、禁止和批评等行政手段来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面对新的大学生发展趋势,需要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家长、学习过程中的参谋和成长路上的导师。

(二)职业倦怠,身份缺乏认同,从而导致队伍不稳定

“职业倦怠”一词最初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心理状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是人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校依旧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这恐怕是时下辅导员对自己生存状态无奈的描述,辅导员队伍的现实情况让我们看到,相当多的辅导员缺乏职业的归属感,并没有把辅导员工作当成是自己的终身职业或理想职业。几乎全时化的工作状态,让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思想工作的规律性,整天疲惫的应付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这些问题与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激励机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2]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任重而道远。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不高。

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学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工作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变量。辅导员单凭着一腔热情,靠学生期间的积累和老辅导员的传帮带来开展工作,显然是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高等院校辅导员素质不高,与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具有较大差距,不能胜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是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而且大多是本

校毕业留校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辅导员的“非专业性”导致辅导员业务能力下降;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工作要求相脱节,导致辅导员研究能力不强;;社会转型期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而造成辅导员工作能力下降。

(四)辅导员队伍配备的数量和结构存在偏差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中明确提到“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配备,保证每个院(系)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的规定,而现实情况中,许多高校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同一学校不同院系辅导员工作量也有不同。要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辅导员工作就很难深入细致进行,除了承担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事务性工作,势必会降低教育管理的质量,学生隐性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及时疏导。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具体说就是年龄层次中中年教师少,职称结构总体偏低。

三、新形势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一)准确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不能准确把握彼此的关系,实现角色价值、光辉职业形象便是无稽之谈。因此,准确角色定位是实现角色价值、树立光辉形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明晰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完成自己担负的工作,努力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辅导员的成长,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学生工作岗位,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辅导员具备多重角色,在政治上,他是政治的领导者;在思想上,他是思想的启发者;在道德上,他是道德的示范者;在专业上,他是学务指导者;在文化上,他是申美诱导者;在人格上,他是心理辅导者;在生活上,他是事务管理者。[3]因此,他不再仅仅是大学生心目中简简单单的知心朋友,用“大学的人生导师”来描述辅导员的角色性质最为恰当了。他的内涵是引导大学生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人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分析、质疑、假设、猜测,然后通过思维系统的加工和抽象,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观念性的建构起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意义系统,即人的意义世界。)做大学生“意义世界”的观照者和建构者。

(二)角色价值的实现

个体存在于社会中,会因为个体,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这种关系而确立人身的身份感。人们通过追问这种身份感(诸如:职业的社会价值、对个人的价值,乃至追问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证明自己的身份,从而正确的认识职业的价值和自己的价值,这正是一个价值认知的过程。当我们在确立自己的身份感的时候,受到一定的利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等问题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