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虽然商业银行的经营项目日趋多元化,新的盈利来源,例如衍生工具带来的收入占总利润的份额越来越突出,但是信贷业务仍然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来获取利润,因此违约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违约风险管理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突出地表现为过高的不良贷款率。
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Ernst & Young )2006年5月4日发布报告称,中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高达9,000亿美元。但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官方数字,截至今年3月底,银行系统坏帐不良贷款为1,640亿美元,比2005年年末下降了1%。安永宣称的不良贷款数据不仅超出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比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高出了4倍。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真实的不良贷款是一个需要估计的存量,可以通过多方信息和渠道进行估计。不同的统计口径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估计结果。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的银行业分析师颜湄之认为,中国政府对不良贷款的定义相对狭窄,可能低估隐性的不良贷款,因此银行的业绩就显得更为稳健。另外,报告人所处的立场和依据的信息来源也对估计有显著的影响。可以这样认为,安永的不良贷款数据是一个悲观估计,而人民银行的官方数字是一个乐观估计。
表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和四大国有银行年报
从四大国有银行年报历史数据看,建设银行是资产质量最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居中,不良贷款率相差无几;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最为严重,至2005年末仍然高达26.17%。从表中看,2004年,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有大幅的下降。这是因为2003年末,政府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到两家银行,并在2004年剥离不良资产2700亿,以配合改制上市。另外,2005年4月,工商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革,相继剥离了2460亿元损失类资产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其中不良贷款为6350.02亿元,所以该行2005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也有大幅下降。
国际上一般认为合适的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获得的,仍然有反弹的可能。因此,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难题,任重而道远。
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1、借款人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借款企业和个人为了成功申请贷款,有可能隐藏借款的真实动机。例如有些公司以投资低风险项目为由申请贷款,却用于投资高风险的炒股或房地产项目。如果信贷人员不能识破其贷款的真实动机,一旦项目失败,贷款就成为坏帐。为了成功借款,借款人还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材料。由于目前的审计制度不完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足够的透明度,不同程度的粉饰财务报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粉饰的财务报表有多种表现:同类财务指标之间的互相矛盾;某个指标过分地高于或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不同类别财务指标之间的不一致。虽然无法仅依据数据就断言借款人提供虚假材料,但应该对这些可疑的迹象详加考察。如果信贷人员忽略了这些可疑迹象,就会高估借款人的信用品质,从而发放高风险的贷款。
2、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某些银行信贷经营与信贷管理合二为一,使贷款审批制度流于形式,甚至贷款的审批人就是贷款的使用人,造成信贷失控;而分散化的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但使信贷管理、监控的难度加大,而且使一些根本没有足够经营能力的基层银行具有过高的信贷决策权。
信贷担保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率,对一些GDP贡献率较高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由地方政府出面或由其提供担保,行政干预银行发放贷款,这些贷款几乎都演变成不良贷款。
信贷审批和担保制度的不健全使不法分子有机可趁,恶意骗贷事件时有发生。
恶意骗贷频发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违约风险管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以按目前较多的揭骗贷为例,它的造假路径可分为以下6个步骤:
(1)异地收购大批身份证,身份证所有者对收购的真实用途并不清楚。
(2)伪造一系列的借款委托书,表明身份证所有者确实委托骗贷者借款。
(3)骗取或买通公证公司进行虚假的委托公证。
(4)提供虚假的收入证明,用以申请贷款。
(5)虚高评估房价或者伪造交易合同。
(6)获取银行大笔贷款,实现事实上的零首付。
3、追逐高额利润,忽视潜在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追逐高额利润,忽视潜在风险的倾向。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公认的少数暴利行业之一。房地产的高额利润促使各商业银行大幅增加房地产贷款的数量,造成贷款结构缺乏多样化。
2006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说,中国房地产金融在金融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05年底房地产贷款达到3.0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4.84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8.9%。(来源:新华网)
由此推知,房地产贷款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两项合计达到4.91万亿元,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3.74%。一个行业的相关贷款大约占整个贷款余额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然而,高收益、高风险是市场的基本法则。事实上,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化的倾向,投机炒房促使房价虚高,超出了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一旦泡沫破灭,大量的贷款将成为坏账。这绝非危言耸听,已经有美国、香港等地的前车之鉴。
4、资本市场不发达,风险向银行集中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资源配置。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应该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然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使得它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融资的基本功能,导致企业过度向银行借贷。根据谢平的研究,从1992年到2001年,银行投放新增贷款8.6万亿,而证券市场筹资仅7800亿,比例约为11∶1。
因为贷款的流动性远不及证券,所以同样的融资金额,贷款的违约风险要高于资本市场的风险。国际比较表明,银行的融资份额越高,银行的绩效就越差。反之,则绩效越好。
5、国家政策使银行承担经济体制改革风险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逐渐取消了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扶持,改为由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然而,大批国有企业不能迅速转变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当国有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导致高额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良贷款实际上起到了财政补贴的作用。
6、违约风险管理水平落后
违约风险管理是一门科学。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国际著名银行都依靠贷款管理系统来规避信贷风险。他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了信用评级系统。同时,根据追踪市场的变化态势,确定行业的投资级别。根据借款人的资料,计算违约概率、损失率和挽回率。
相比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评估显得很落后。首先,没有建立完善的贷款数据仓库。其次,没有在贷款数据仓库的基础上研发出稳定有效的信用风险模型。缺少这两个先决条件,科学地进行贷款决策根本无法实现。
三、目前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方法及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目前主要依靠三种方法。
1、剥离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