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Fe2O3/SiO2薄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胶-凝胶法制备Fe2O3/SiO2薄膜

一﹑实验目的

1.溶胶凝胶的原理

2.溶胶-凝胶法合成薄膜Fe2O3/SiO2

3.复习及综合应用无机化学的反应理论,物理化学的胶体理论

4.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做到有目的合成,提高实验思维与实验技能

二﹑实验简介

溶胶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并且不停的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根据粒子与溶剂间相互作用的强弱,通常将溶胶分为亲液型和憎液型两类。由于界面原子的Gibbs自由能比内部原子高,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凝胶是指胶体颗粒或高聚物分子互相交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在网状结构的孔隙中充满了液体(在干凝胶中的分散介质也可以是气体)的分散体系。并非所有的溶胶都能转变为凝胶,凝胶能否形成的关键在于胶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足够强,以致克服胶粒-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力。对于热力学不稳定的溶胶,增加体系中粒子间结合所须克服的能垒可使之在动力学上稳定。因此,胶粒间相互靠近或吸附聚合时,可降低体系的能量,并趋于稳定,进而形成凝胶。

三﹑实验原理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是指无机物或金属醇盐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具体以硝酸铁和正硅酸乙酯分别作为氧化铁和SiO2的前驱体,通过溶胶一凝胶工艺制备了Fe2O3/SiO2纳米复合粉体.若使用氯化铁为氧化铁前驱体,SiO2基体中则会生成Fe2O3.当干凝胶热处理温度较低时(T<400℃),复合粉体(硝酸铁为前驱体)以非晶态存在.当达到600℃时,Fe2O3粒子在SiO2基体中大量形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粉体中开始有Fe2O3杂质生成。

四﹑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量筒,烧杯,锥形瓶,容量瓶,滴管,电磁搅拌器,恒温干燥厢,高温炉;试剂:硝酸铁和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盐酸,蒸馏水,双氧水等。

五﹑实验内容与过程:

Fe2O3的制备:

所用试剂主要包括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Fe(NO3)3·9H20和FeC13·6H20,皆为分析纯.

1计量:将86mL 正硅酸乙酯溶于153mL无水乙醇中制得溶液X,将29gFe(NO3)3·9H2O溶于61mL蒸馏水中得到红棕色透亮溶液Y。

2混合:室温下量取红棕色透亮溶液Y,缓慢滴入到溶液X中,用磁力搅拌器强力搅拌10min,混合均匀,形成棕褐色澄清溶液A。继续将冰醋酸和蒸馏水加到另300mL无水乙醇中,剧烈搅拌,得到溶液B,滴入1-2滴盐酸,调节pH 值使pH≤3。

3水解及溶胶:室温水浴下,在剧烈搅拌下将已移入恒压漏斗中的溶液A缓慢滴入溶液B中,滴速大约3 mL/min。滴加完毕后得深褐色溶液,继续搅拌半小时后,40℃水浴加热,1h后得到棕色溶胶(倾斜烧瓶凝胶不流动)。

4陈化:置于室温下静放,大约24h,得到较为理想棕色凝胶,为后面的实验做准备。

5玻璃片处理:

先将片用实验洗涤剂清洗干净,再将玻璃放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机器中,用去离子水完全震荡清洗40min,保证玻璃片上的杂物除尽,将其取出,用吹风机吹干备用。

6涂层:将玻璃片分成四组,将其依次标为A,B,C,D组,A,B先在双氧水的反复提拉数次,取出烘干并标记,将ABCD四组都在已经制备的溶胶凝胶中提拉相同的次数,将其放在干燥箱中烘干20min.取出,将A,B,C,D分别在溶胶凝胶中提拉3,5,3,5次,再将其全部放在干燥箱中110-150℃烘干20min,将其取出,A,C组均提拉两次,B,D提拉三次,再将其放在干燥箱中相同温度烘干,将其取出,A,C组不做处理,B,D组在均提拉一次,放入干燥箱中相同温度烘干,将其取出,得到不同程度处理涂层的玻璃片A,B,C,D组。7热处理:将ABCD放入马费炉子中,升温到550℃,保温40min,将实验品取出,得到四组不同的实验组,实验结果均较为理想,都得到均匀透明的棕色的玻璃片,期中BD组的实验结果更为理想,达到预期的结果。

六﹑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粗略的得出以下结论:

1氧化铁前驱体种类对Fe203/SiO2纳米复合粉体的影响

图1给出的是分别利用铁的硝酸盐和氯盐为氧化铁的前驱体,经600热处理后生成的样品B以及C的X射线衍射图谱.两条谱线在20~-,25。附近都出现了与非品SiO2相对应的宽的弥散峰.与C相对应的谱线中出现的其他衍射峰是

与αFe203相对应的特征峰.与B相对应的谱线中的其他特征峰则为尖晶石型γFe203或Fe3O4的特征衍射峰.从计算所得品格常数值(ao=8.342)以及试样所呈现的棕赭色判断,B复合粉体中生成的应为Fe203(ao=8.351)而不是Fe3O4(a0=8.3967,黑色).在Fe2O3/SiO2纳米复合粉体的研制过程中,最终会生成αFe2O3还是γFe2O3是由制备起始阶段中生成的中间产物(铁的含氧氢氧化物)的种类所决定.以氯化铁和硝酸铁作为氧化铁前驱体时,中间产物分别为βFeOOH和γFeOOH["].经过加热,βFeOOH会发生溶解再结晶过程而生成αFe 2O3,而γFeOOH会直接转变为γFe2O3.因此要制备γFe 2O3/SiO2纳米复合粉体,应选用硝酸铁做氧化铁前驱体。

2温度对Fe 2O3/SiO2纳米复合粉体的影响

图2是A,A400,A600,A700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所有的温度点下,2ÆΦ≈25。附近都出现了与非晶SiO2相对应的宽弥散峰.试样A为非晶态,400℃热处理后试样所对应的衍射图中开始有极其微弱的γFe203特征峰出现,表明此时在SiO2基体中已有少量的αFe2O3生成,当热处理温度达到600℃时,从衍射峰上看γFe2O3已结晶完整,随着热处理温度进一步升高到700℃,衍射图谱中开始有αFe2O3的特征峰出现.因此,要制备纯的γFe2O3/SiO2纳米复合粉体,最佳热处理温度应为600℃.

3盐酸的添加对复合粉体中磁性颗粒大小及尺寸分布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