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地理探索课引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作者亲身体会的一堂新课改探索课,对新课程如何组织教学进行了思考,探讨了新课改的积极意义,讨论了新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
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探索课;分组讨论;乡土地理;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历时近三年之久,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无不认真专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在新课改下如何组织教学。数以万计的教育工作者在探讨新课改所具有哪些积极意义,以及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更好的推行与落实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地理教师,我也并不例外。在此,我以亲身体会到的一堂新课改地理探索课引发的思考,论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一、探索课设计思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的安排是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这段内容采取分组探究教学是比较好的。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首先是各小组的内容分工。按照内容的安排我把学生分成5组。探究内容依次为: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人类活动与土壤。依据教材给出的活动题,按8人一大组4人一小组布置以下讨论题。
第一小组: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及联系。2.举例说明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
第二小组:1.大气能为土壤提供什么?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3.寒冷气候比暖湿气候有机质积累更多,为什么?
第三小组:1.生物是土壤中什么物质的来源?2.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第四小组:1.举例说明地形对土壤的影响。2.比较说明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3.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第五小组:1.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退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其次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先是仔细阅读教材,再钻研教材中跟问题有关的内容。每人负责想一点,最后再综合讨论。我在旁边适时指导。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比较难,因为这些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跟土壤地理学联系紧密。然而虽然他们不怎么理解那些专业术语,却能知道大致的答案。老师在旁稍加指导就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如: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性,学生大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肥料,可引导他们这样去理解肥力,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再发散可知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再次,问题讨论完毕,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在此不赘述。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师归纳总结:1.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2.环境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3.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也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二、引发的思考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新教材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上述分组讨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讨论,使得原本很枯燥无味的、难于理解的东西变成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智慧的碰撞,形成地理思维的基础。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重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要向学生传递要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思想,慢慢的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且确实能够在讨论合作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会产生成就感,就会乐于主动去学习了。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去积极引导,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感到比较难,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落后山区学校来学更难。不过一旦培养出了学生这种勤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掌握地理知识还是其
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是小菜一碟。通过实践证明,新课改的理念思想是很超前的,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写始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材在学生学与老师的教中具有很强的指引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土壤的形成了解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明白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建立整体性这一思想,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他们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新教材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他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后,便知道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使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等等。并且有些家在农村的学生就会想到父母在家的耕作过程,想到劳动的艰辛,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因此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学生还想到了人类活动造成了土壤退化,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教材的其他部分也有体现,以后多注重这样的引导应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地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无疑与生活相关,人们通过生产活动改造土壤影响环境。跟生活相关的地理,乡土地理开发势在必行。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十分迫切。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均须纳入计划,调查整理。乡土地理应进入课堂,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家乡,所以,了解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认为新教材是成功的,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