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导师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仁树:男,汉族,1963年生,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工程爆破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先后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煤炭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及横向项目共5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1994年获中国科技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琦优秀青年科技奖”,同年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1997年获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提名奖”,同年被确定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层次)”;199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同年被确定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荣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3年被评为“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奖”。
近三年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项目(2007AA06Z131):露天矿安全高效爆破与监测技术及数字化
动态设计系统,2007-2010;
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B33B04):千米深井基岩5m深孔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2007-2010;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134025):大断面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基础,2012-2015;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874109):深井围岩动态荷载下诱发冲击灾害演化机理,
2009-2011;
5.青岛地下铁道有限公司:青岛地铁钻爆法快速施工及振动控制技术研究,2009-2012;
6.在邢台、峰峰、汾西、霍州、新汶、郑州等煤矿企业开展煤矿巷道机械化高效掘进的关键应用
技术研究,2008-2013。
/Item/53.aspx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6人)
龙志飞、宫伟力、金科学、武建勋、孙强、赵立志冯忱、李德建、陈寿峰、张卫民万元林、王丛、毛灵涛、赵毅鑫、彭瑞东、陈新、郑利军、王丹、郭志彪、吴丽丽、郭东明、张曦沐汪学清岳中文祝捷刘春梅
龙志飞:1957年12月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学报编委。
1993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科研合作一年,1997.11-1998.5和1998.12-1999.4两次赴香港大学开展科研合作。
主要从事板壳理论、网架工程和有限元等方面的研究。
拓宽了有限元离散理论,创立了周协调和semiLoof型等广义协调元新模式和新理论;利用广义协调构造法建立了新型薄壳单元,克服了传统壳元有时出现刚阵奇异的障碍;针对板壳有限元剪切闭锁问题,提出了厚板剪应变场新模式,构造出一批新型厚薄板通用元;提出了四边形面积坐标理论、构造出一批采用四边形面积坐标新型单元;提出了建立含孔平面单元新思路和新方案,为含有缺陷材料的有限元计算提供了高效单元。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煤炭科技基金等九项科研课题。
出版专著、教材四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14篇、EI收录26篇。
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其中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排名第二)。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宫伟力:男,1955年生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流体力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
1995-1999于北京科技大学车资源学院获博士学位;1999-200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先后参加了973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多项。
,发表论文包括: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9篇,ISTP检索论文1篇,核心期刊15篇,一般期刊及会议论文20余篇;
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自激振动式水射流粉碎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磨料水射流切割顶板锚索锚具技术与配套装备研发);2010年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突出贡献奖”。
主要研究领域与学术成果包括:(1)高压水射流切割与粉碎技术。
(2)湍流统计理论,致力于针对湍流中流场谱空间特征尺度、物理空间流动特征、以及湍流时间发展过程辨识与规律进行研究。
(3)致力于现代测试微细观测试技术(CT、SEM等);在煤岩吸附/解吸过程CT图像分析、煤岩的微细观结构可视化及精细描述及损伤描述。
(4)红外岩石力学的研究。
(5)致力于非线性力学方法的研究,包括混沌理论、小波分析、谱分析理论、统计力学原理等在岩石力学与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金科学:男,博士、副教授。
95 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97 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作至今。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岩土工程和爆破工程的研究,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和爆破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的研究重点为“智能建筑”和岩土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
孙强: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力建学院土木系土木工程实验室主任。
1983年本科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矿山建设专业。
毕业后分配在北京矿务局工作,1986年调入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作。
199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2004年转为副教授.,2006年获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爆破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工程测试与结构检验》三门本科课程,参与并主持多项科研课题,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校科研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作为硕士生导师主要招收岩土工程与工程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谢和平教授,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
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和平院士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院士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33篇、引用300余次,EI收录49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
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
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10-1993.8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院士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
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
安里千:1947年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5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道桥系, 1975年至1980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道桥系任桥梁专业教师, 1980年至1987年在中国矿大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及担任教学工作。
随后担任中国矿大北京研究生部教务处处长, 北京研究生部副主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现为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现代光测理论与应用, 红外检测技术及工程应用, 图像处理与分析,岩体力学与采矿工程, 流体力学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光弹性测试、云纹法测试、激光应用以及图形图象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有关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
主持完成了“霍英东教育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 曾荣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全国煤炭院校优秀教师”、“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12项荣誉称号, 1992获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同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研制的“SMP-I型自动光测分析仪”和“光栅式矿山位移远程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专家鉴定,被认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获发明专利3项, 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出版学术专著2部, 在《Appl. Math. & Mech.》、《实验力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成果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2007年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行二等奖一项,2009年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一项。
副校长姜耀东简介
姜耀东,男,汉族,1958年12月生,江苏省海安县人。
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力学师资班并留校工作,
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和采矿工程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矿业
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起先后任中国矿
业大学(北京)科研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
理,2008年3月起任副校长。
姜耀东教授多年从事工程力学、岩石力学理论与采矿
科学技术研究,1994年至1997年期间在澳大利亚矿业界工
作。
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先后承担了澳大利重点自然科学基金(LARC),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博士点基金等纵向、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其研究成果水平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
合作出版专著三部;作为项目负责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被评为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姜耀东教授还从事采矿科学技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曾先后组织了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99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和第29届计算机在矿业中的应用国际学术大会,负责编辑的2本论文集均由国际著名出版社
A.A.Balkema出版;兼任国际学术杂志Mineral Resources Engineering(MRE)和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编委、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副主任、国际著名SRK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姜耀东教授目前为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单仁亮:江苏大丰人,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曾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等职。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破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支护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论证组长级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爆炸与冲击、煤矿支护杂志编委,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科技攻关、煤炭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6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若干企业委托的横项项目。
作为第一作者在一级期刊或行业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有较高影响的论文50余篇,20多篇被SCI、EI、ISTP检索。
目前负责井巷工程支护、掘进,地铁施工风险,深基坑与边坡、CAD二次开发等若干上级部门或大中型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
1995年获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得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和科技进步奖若干项。
1998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
在岩土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刘波:汉族,1970年10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土木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现任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获北京市优秀人才(2007)、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2007)等资助与奖励。
1992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1995年、199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获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和2002年5~8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2001年12月晋升副教授;2006年7月破格晋升教授;2006~2007年国家公派美国加洲大学圣迭哥分校访问学者。
在地铁建设及矿山建设研究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博士点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北京市产学研项目及横向研究项目2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 2005)、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等6项科技奖励。
担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北京市特色专业“土木工程”负责人;主讲《建筑材料》被教育部评选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9);主讲“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负责的城市地下工程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锋号”(2011)。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EI、ISTP收录45篇,获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
出版《FLAC原理
实例与应用指南》、《岩土加固理论数值实现及地下工程应用》、《城市地下工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著作4部。
兼任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危险性较大工程评审专家、美国FLAC/DEM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
Email: liub@。
地铁方向
鞠杨: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应用、岩体分形重构与灾变能量理论、岩石混凝土损伤断裂以及岩土工程数值分析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力学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美国APS、ASCE和ACI会员等职。
主持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
在国内外重要科学刊物上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
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和煤炭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所开展合作和学术交流。
周宏伟:1965年1月出生,重庆合川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力学会理事,《力学与实践》、《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
曾赴波兰、德国、法国、新加坡、丹麦、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长期从事工程力学、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研究。
负责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Physics Letters A》、《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力学进展》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17篇、EI 收录40余篇。
研究成果曾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01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3)。
主讲《材料力学》、《结构稳定理论》、《高等渗流力学》、《分形几何与岩石力学》等课程,担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工程力学”负责人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并主讲的课程《工程力学》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教学成果曾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1)。
2003年入选教育部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获14届“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第2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并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年获“全国力学优秀教师奖”,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