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福建等省2020届4月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1 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证,陕西岐山出土的青铜器(卫岙、卫鼎)铭文中分别记载了周共王时贵族裘卫向邦君厉买田和与矩伯进行土地交易并通过在场的执政官界定土地四至的史实。
这反映m当时
A.贵族成为土地交易主体B.土地私有观念深入民间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商品化的社会趋势
25.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26.北宋时期,京东郓州士子,即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
”更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普通民众参政意识较强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重文传统影响政治氛围D.宰相权威有所下降
27.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方志的记载,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
A.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B.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
C.亲邻之间盛行劳动互换D.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
28.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第二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
这反映出魏源
A.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之道B.希冀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
C.努力寻找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D.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
29. 1925年,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发表通告,要求各地学联会号召民众积极发展力量,提出政治上的根本要求,推倒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国贼等。
这表明A.青年学生支持国民大革命B.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
C.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诉求D.民众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
30. 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
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
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
31.右图反映了1952~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情况(单位:%)。
导致城镇
化率与工业化率不同发展趋势的根源是
A.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D.工业化上的急躁冒进
32.雅典有一种专门的官员,坐在高高的地方监督集会的举行,如果他们发现法律遭到攻击,就会打断演说家的演讲,命令立即解散集会,要求人民散去,不能投票。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贵族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力B.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
C.法律监督是捍卫民主的武器D.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
33.在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中,达·芬奇等许多带有近代气质的艺术家倾向于“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
这说明达·芬奇等艺术家
A.主张削弱对宗教信仰的过度关注B.致力于揭示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
C.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D.肯定了人类理性探究白然的能力
34.有学者指出,革命时期美国人所寻求的政体,乃是介于“绝对专制”和“绝对民主”之间的某种“温和的形式”,它“最适宜于人的权利和对同等白由的享有”,“这种自由在独立性之上添加安全,在最为充分的选举性权利之上添加政府的力量和活力”。
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开启西方代议制民主先河B.人民主权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同
C.追求合理配置政府的权力D.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利上平等
35.下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据结果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A.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日益加重
C.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D.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
儒家重视人的价值,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
”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
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
儒家的《四书》,即<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
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
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
山大六世而被杀。
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
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
因
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
研
究视角梳理如下: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
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
(要求: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宋初,因茶利收入是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且茶叶成为北宋政府边疆安全的
重要的战略物资,政府则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制度。
北宋时期的榷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
和地区实行的方法不同。
宋初,政府对东南茶实行禁榷,而川茶则实行通商法,虽然也是禁
榷法的一种,但相对于完全由官府垄断的东南茶法来说,通商法比较宽松,“听民自买卖,禁
其出境”,也就是茶农和茶商只要在川境内就可以自由买卖茶叶。
但这时的茶叶贸易还与茶
马贸易关系不大。
为了解决战马紧缺问题,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开始实行茶马贸易制
度,四川作为北宋重要的产茶地且离市马地之近受到政府关注,于是开始禁榷川茶,以川茶
易马。
随着边防形势的严峻,政府开始重视茶马贸易,进而对四川茶法进行改革。
政府规
定:川陕的茶叶都必须全部卖给官府,严禁私下交易,全蜀实行茶叶禁榷制度。
——摘编自丁营营《北宋马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作用。
(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7年初的情况已很清楚,尽管德国军队仍然深入敌国境内,但他们却越来越明显地
处于防御状态。
潜艇战不能在预定的期限内把英国打垮,美国将参战,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
的革命,将把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提高到民主政体反对专制政体的世界观斗争的水
平。
面对这样的局势,宣传家兼重要议员埃茨贝格看出了这样一条出路:只有用公开的媾和
决议才能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因为用军事手段显然已不再能实现德国的战争目标了。
在埃
茨贝格的倡议下,中央党、进步人民党和多数派社会民主党在与政府以及陆军总司令部商妥
之后,于1917年7月19日通过了媾和决议。
——摘编自蒋健健《德国知识分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战争策略的变化和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调整战争策略的目的。
(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89年,施洋出生于湖北竹山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幼年时,父亲在给施洋灌输《论语》等儒家经典时,也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屈原、岳飞、文天祥、洪秀全等人的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施洋满怀豪情,回到家乡,创办了国民学校,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中国广大人民又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恰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他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神圣”,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在汹涌澎湃的学生爱国反帝潮流的鼓舞下,施洋挺身而出,投入战斗。
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和铁窗生活的严峻考验,施洋成为全国各界很有声望的领袖。
施洋领导了汉口人力车夫罢工、粤汉铁路工人罢工、汉口香烟厂工人罢工和二七罢工,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摘编自李丹《论施洋革命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施洋革命思想产生的因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洋革命思想的内涵。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