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效能理论与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组织效能理论与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耦合
摘要从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现状出发,结合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运用公共组织效能理论提出对策,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创新工作。
关键词公共组织效能;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创新研究
1 基于公共组织效能感的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问题分析
1.1 现状调查
本研究选择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在杭高校团干部与团员青年600名。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借鉴叶先宝的“公共组织效能感测量经验量表”,对上述高校在校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进行群体抽样调查,基于公共组织效能感的调查,探讨当前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的问题与缘由追溯。调查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83份,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3%。该问卷1~11题主要观测调查对象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能力的评估,12~18题主要考量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任务的评估。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设置“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开展调查。
1.2 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男生的248人(44.8%),女生306人(55.2%)。其中团干部236人,占42.6%;普通团员青年318人,占57.4%。大一学生占39.8%,大二占40.8%,大三为15%,大四只4.4%。
(1)关于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能力的评估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调查对象对所在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服务能力评估结果良好,反馈普遍呈现正向的趋势。
(2)关于对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任务的评估结果分析
表2说明相比较公共组织的服务能力,调查对象对公共组织服务任务的评估更为悲观。44.4%认为由于受到客观限制,所在团组织提供服务比较困难,35.8%认为很多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的服务和政策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不高,36.4%认为很多团干部没有处理突发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对影响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人员提出了质疑。
2 基于公共组织效能理论的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创新举措
2.1 营造规范化的共青团组织文化,发扬基层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2]
努力营造规范化、制度化的共青团组织文化氛围,让广大团干部与团员青年在严谨、合理的制度下成长成才。充分发扬基层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过程中,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思想理念,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开展团支部活动,激发基层团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增强服务力。
2.2 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媒介,挖掘团工作中隐性教育的一席之地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平台,丰富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强化对团干部与团员青年的网络媒体素养教育,有效捕捉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所需的网络信息,了解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与要求,把握正确的舆论风向标,让网络成为高校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占领的新阵地[3]。在新的平台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凝练、和谐校园建设、“文明修身”主题教育活动等系列工程,將隐性教育融入其中、不断渗透,深入挖掘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隐性教育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庆.新时期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理论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12-17.
[2] 郑长忠.在整合多元中实现对青年的价值引领——文化建设中的共青团角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55-56.
[3] 汪鸿雁.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与共青团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33-36.
汤亚玲(1986-),女,浙江诸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