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联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联性分析

摘要:文章在界定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上,以区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调研资料与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演变和联系,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024-02

0 引言

持续的经济增长影响环境。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反作用。近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约占中国国民经济40%工业部门成为环境退化的一个主要来源。欠发达地区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时候,必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选择。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必然会以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只有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积极而稳妥的能真正实现欠发达地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整合的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1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1.1 我国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低度开发的落后地区或边缘区,其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不是很密切,经济上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状

态[1]。我国对欠发达地区界定主要有四种划分法:地域划分法、单一经济划分法、综合划分法、层次分析法。

1.2 浙江省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浙江省对欠发达地区的界定,主要采用综合划分法,浙江省咨询委委员陆立军教授对全省74个县(市、区),1995-1999年五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有26个县(市)列为欠发达地区,其中大多分布在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市、衢州市和温州市的辖区内。黄亦君确定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范围标准主要参照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中的国家分类标准,世界银行根据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不同国家和地区水平分为3类4种,将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界定为欠发达地区。本文将采用杨晓光学者单一经济划分法,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使用各县(县级市)的人均gdp来确定欠发达地区。通过计算,把全省分为三个等级:人均gdp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31026.6元)的县(县级市)列为欠发达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0%(72395.4元)的县(县级市)列为发达地区,其余的为一般地区,最终划入欠发达地区的县(县级市)共有25个(见表1)。

2 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2.1 区域市县经济结构演变与分析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也就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有机统一的,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也不例外,其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因此,区域产业结构代表了区域经济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中实现的。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主要涉及的25个县(县级市)产业结构,按照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区域各县(县级市)三次产业结构自2005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见表1)。

2010 年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显示,大部分县(县级市)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转变,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县(县级市)产业结构完成了“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进入了发达经济阶段,如文成、洞头、泰顺、天台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5.26%、52.33%、51.97%、46.91%;但是,仍有一些区县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比较低度化状态,如松阳县、淳安县、景宁自治县、庆元县、磐安县等第一产业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分别为19.55%、18.59%、16.44%、16.03%、15.67%;第三产业的比重徘徊不前,大大低于浙江省产业4.9:51.6:43.5的水平,基本上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从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及结果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即第一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发展有加快的趋势。综合起来看,现阶段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处在中期阶段,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依然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成为县(县级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第二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其内部结构不合

理现象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低级状态与膨胀状态同时存在,导致其发展潜力逐渐丧失;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使得自然环境为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这就意味着浙江省欠发达县(县级市)的环境压力在短期不仅不会由于产业经济发展得到缓解,相反环境压力还将持续增强。

总体来看,区域经过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已基本完成从农业区域向工业区域的演变过程。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是区域未来实现经济与环境较快地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工业化对环境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工业化过程不仅要消耗自然资源,而且,也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为基础;同时,工业化过程也会改变环境,即污染破坏环境,所以,环境也是工业生产必须“消耗”的一种资源,在一些情况下,或者超过一定的限度,环境甚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在一定的工业发展阶段,人们宁可承受较大的环境污染代价来换取工业成就;而到了工业发展的较高阶段,环境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3]。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资源消耗的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需要很大的努力从在第一发展阶段主要行业发展到在第二阶段(污染)行业。作为欠发达地区现在正进入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许多环境学家也指出工业化过程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势必加快工业化进程,这就造成一场环境噩梦。

3 区域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功能退化;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

3.2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一是自然因素: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位于绍兴—江山大断裂带东南侧,属华南地槽褶皱系,浙东南华夏褶皱,断层密布,岩体破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区域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容易出现集中降雨,这就造成区域地表流水侵蚀,并给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导致区域土地肥分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区域水资源丰富,但山区性河流特征突出,枯水期水量较少,地面水环境容量也小;城市(镇)均建于几至几十平方公里的河谷、小盆地,相对封闭的地形,气流运行不畅,扩散条件差,大气环境容量小,人口及生产要素集聚,极易造成局部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空气环境的污染。二是人为因素:由于历史上人们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发展经济,森林砍伐过度,毁林垦荒种粮情况严重,致使植被大面积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加剧,导致自然生态恶化;随着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工生态系统逐渐代替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村村落和农田等半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林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比例相应减少。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林区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矛盾比较突出。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发展经济首先考虑的是木材加工业,其技术含量低、产品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粗放型经营是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