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银行与国际银行的盈利能力 比较(2003年)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人均利润分别为:工商银 行:740美元;农业银行:180美元;中国银 行:2100美元;建设银行:3150美元。 在美国,排名前四位的银行的人均利润: 花旗集团:50130美元;美洲银行:47070美 元;大通曼哈顿集团:82280美元;第一银行 公司50380美元。
上海的金融监管环境
-
-
上海作为非监管总部所在地, 既面临总部纵向性的监管,又面临跨业横向 性的监管, 纵横交叉的监管格局、监管机构间的失调, 监管文化的缺位令上海的金融监管环境不容 乐观。
《200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
-
无论是区域还是全球级的金融中心,必须符合的条件: 每日外汇成交额不少于$100亿; 外资银行和代表处不少于100个; 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代表处不少于200个 跨境银行间同业债权和负债均不少于$1000亿 海外银行贷款总数不少于$200亿 不少于200家的外资公司(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 构)选作区域总部所在地 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离国际金融中心距离还很远
附件11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业绩


金融市场体系相当完备,辐射功能日益增强 金融机构体系趋全走强,集聚功能逐步凸现 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际化程度继续提高 金融生态环境(经济、信用、法律和社会环境) 全国第一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最密集、 要素市场最完备、资本聚散功能最强劲的金融增 长级
上海与香港



2003年10月上海市长韩正访问香港:“上海只 是一个学生,而香港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 上海还有许多要向香港学习”。 中国官方看法: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是3年以 后的事。 因此:上海至少在3年内不可能超越香港成为 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金融机构规模

2007年底:858家(其中浦东509家) 2006年底:706家(保险业:333家;银行:254家;证券119家) 营业性金融机构超过3100家 2005年底:610家(其中380多家在浦东,348家在陆家嘴) 营业性金融机构超过3000家。 2004年底:512家 2003年底:金融机构总数423家 ——银行80家、证券公司16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保 险公司41家、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中 介机构及各类代表处270家。其中,在沪证券公司和基 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数量首次超过深圳。
上海的金融监管环境


-
传统意义:“监管”广度、“监管”深度、“监管”频 度 现代意义:“监管哲学”、“监管理念”、“监管文 化”。 当然监管机构的多寡以及在存有多机构情形下,这些 机构间的协调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伦敦、纽约在这一指标上的领先得益于: “管活管好”的理念; “服务优于管制”的价值取向;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监管文化。
在上海的金融市场





外汇市场 全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全国银行间机构投资者债券市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2005年交易规模占全国80%) 期货交易所 黄金市场 钻石市场 产权交易所 航运交易所 2005年8月新突破:央行二总部在上海挂牌 2006: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所
上海主要金融市场规模



上海金融从业人数:16.7万人 纽约:72万 香港:35万 一般而言,国际金融中心的从业人才要占整 个城市人口的10%,而上海金融人才目前只 占人口的1%。 预计: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未来 每年将增长10万人从事这个行业。
金融从业人员量和质的考核标准

-


量的标准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绝对量”的概念引申至 了“流动量”的概念, 金融从业人员的“即时获得”与“简易辞退”, 从量上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为伦敦、纽约的十分 之一; 质的标准已从传统意义上的“适合岗位”,“胜任岗 位”的工作要求扩展至了“享受工作”、“创新工作” 的文化理念。 从质上看,缺乏通晓国际惯例,娴熟金融工具,精通 国际语言的高层次金融从业人员。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骤设想



第一步:全面缩小与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差距 为目标; 第二步:以与香港地区、新加坡水平接近或相 当为目标; 第三步:在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明显地超过 香港地区、新加坡的金融市场水平,而且要进 一步缩小与纽约、伦敦金融中心的差距,为第 四步最终进入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创造条件。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三个阶段


到2005年为止,是打基础的过渡期。 到2010年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上海基本建成 具有国际影响力、中外金融机构齐头并进、具有规范 交易体系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到2020年,人民币成为世界强势货币,上海依托中国 强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向国际金融中心靠拢。此时, 上海成为各类人民币产品的开发中心,以及各类金融 产品的投资交易中心,并继续做大资本市场。
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
自然形成模式 ——有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带动起来,如伦敦、 纽约和东京等 政府主导模式 ——经济发展尚未到特定的水平,但是抓住了 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某一契机,政府利用本 地优势推动,如新加坡

上海和北京发展为 国际金融中心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金融自由化 金融体系的健全和成熟 金融监管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微观经济 人民币自由兑换
在沪外资银行规模 (截至2006年12月底)



上海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100家,占32%; 深圳40家,占13%;北京37家,占12%; 广州28家,占9%;天津17家,占5%; 厦门16家,占5%;其它74家,占24%。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30家, 占全国外资银行机构总数10%。
上海的金融街和金融区
金 融 街
金融区
主要金融中心的市场运行与结构——评比与比较 ( 单位:分)
120
100
80
60
100
40
93.75
20
22.775
0
25.4 6.16 香港 上海
纽约
伦敦
新加坡
上海与香港的比较



上海得分为香港的1/4。 上海在港口吞吐量、进出口贸易总额、金融保 险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及股票市场等方面的指 数与香港相当。 上海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总量48%,低于全球发 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 真正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银行资产规模、外汇交 易和衍生产品交易等。
上海的劣势

-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总部主 要聚集在北京 上海缺乏“信息腹地”和“信息源” “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 会 加上目前国内金融业的同行竞争,造成金融资 源相对分散,使上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其 他国际金融中心抗衡
上海可走“迂回”道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将一些直属于总部的业务吸引过来,例如: 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中心 可参照央行上海总部的模式,构建各大监管部 门和金融机构上海总部 建议设置上海金融法院,专门审理上海地区的 金融案件,确保上海金融安全
北京能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约40个 ——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有2/3是首都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1/2是首都 ——一国国内金融中心中4/5是首都

首都的优势

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特殊的地位 优良的经济基础 畅通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讯系统 传递着全球丰富的经济与金融信息
证券市场市值 银行间同业拆借 期货市场成 交金额 和债券市场交易 金额 3.9784万亿元 17亿元 1.9亿元
7.1612万亿元 增加1.8倍,占 沪深市场总值 的79% 39亿元 增加2.3倍 12.6亿元 增加6.7倍,占 全国市场份 额的61%
2002年
2006年
上海的金融从业人数 (2007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