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向,乱象丛生。

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动因,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精神世界重建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and Its Reconstru -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ai Yijing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pollutants increasingly rich,Chinese
people ’
s spiritual world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s,embodies the values of diversity,but meanwhile,contemporary the
Chinese people ’
s spiritual world also appeared excessive substantialization,utilitarian tendency,a mess.Therefore,rebuild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is contemporary China practic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urgent and important problem.In the new situation,only know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causes,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dvance of Marxism ,age and popularity,contemporary Chinese can bet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 core value system;spiritual world;reconstruction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College of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361005,Xiamen,Fujian,China
1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演变
1.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1.1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
古代中国人口众多,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维护中央集权的无上权力,将“以儒治国”“以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占了主导地位,人们在封建专制的秩序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

1.1.219世纪中叶到1978年: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摧毁
19世纪中叶的中国开始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中国人自诩“天朝上国”的美梦。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西方世界的文明与发达和此时停滞不前、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他
们逐步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失去信心。

他们希望每个中国
人立刻享受到西方人所享有的自由和现代文明的一切物质成果,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传统文化,他们号召
民众拒绝旧思想、
旧文学、旧文字,抛弃旧道德,反对旧宗教,解散家庭,根据科学原理,重新安排中国人的精神。

全盘反传统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被摧毁了,许
多中国人面临
“无家可归”的尴尬。

1.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2.1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国门敞开,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西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上同时传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被抛弃或被质疑,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呈现出价值主体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态势。

1.2.2物质化
马克思在揭示货币拜物教的本质时指出:“
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

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
—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

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
人却向它膜拜。

”[1]
P 194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弥漫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浮躁,有些人开始崇尚“金钱本位”,认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将金钱奉为万能的“上帝”。

有些人只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精神世界的修养,缺乏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支柱,思想上空虚荒芜,精神上无所归依,成了金钱和财富的奴隶。

1.2.3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变革向纵深发展,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由单一化和理想化向多元化、物质化转变的同时,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出现了功利
化的倾向。

他们的价值目标定位、
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实现手段都有功利化的色彩。

2当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问题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人精神世界乱象丛生,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试从文化、思想、政治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以探寻其成因。

2.1文化:传统文化之断裂
2.1.1中国人的信仰具有实用理性特点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就有实用理性的色彩。

中国人一旦思想不受统治阶级的钳制,一旦有自主权利选择时,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功利化的结果,倾向于更为利己的方案。

信仰方面的摇摆性、不坚定性,导致精神世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1.2传统的转换和创新问题亟待解决
在社会转型中,中华文明传统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未能摆在其应有的位置。

近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全盘否定,使本已摇摇欲坠的文化根基被摧毁殆尽。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95-02
195
主义、
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夹杂其中。

2.2.2人精神世界的追求蜕变为一种对生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逐步转型,人的生存样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从“稳定性”生活状态向“变动性”生活状态转变,人们的生存压力也不断增加。

价值观的多元化、丰富化并没有使人们彻底摆脱过去一元价值
观的枷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现代性日益强烈的
“无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威胁越来越大,使人们在精神世界方面的追求蜕变为对生存的需要。

2.3政治:意识形态之式微
2.3.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人们的迷茫
苏联、东欧不顾现实,思想僵化、教条,不思改革,只是对原有僵化的制度进行小修小补,使共产主义实践陷入困
境。

中国人曾经满怀信心的共产主义理想,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残酷事实中开始动摇,人们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有些中国人在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里迷失了。

2.3.2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困惑
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的中国人,开始思索安身立命和终极关怀问题。

人们开始探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重建信仰的问题,但终究没有成效。

一部分寻求心灵慰藉的群体转向了宗教,而更多的人,在现实利益法则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拒绝了良心和价值层面的拷问。

道德败坏、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极端自私、短期行为、无视公德、信义和法律,早已司空见惯。

中国人该如何重建精神世界,成为重大的现实问题。

3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可能路径
3.1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3.1.1文化:使其成为当代文化价值体系的思想资源之一
传统文化中与当代社会发展不合时宜的思想固然需要抛弃,但即使是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也要经过新的诠释,赋予时代精神,才能为今所用,为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汲取。

3.1.2思想:使其成为社会主要阶层的文化自觉意识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社会主要阶层的传播。

知识分子、公务员和企业家这三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成分的最好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因此,应当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唤起社会主要阶层的文化自觉意识,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3.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2.1核心价值体系当代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2.2核心价值体系入心入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时,应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只有以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构建在本质上凸显人民主体性的基本制度。

唯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边缘化危机。

”[2]
3.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3.3.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在必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将“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相结合。

一方面,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世界局势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实践,用中国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防止马克思主义沦为僵死的教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要有世界视野,不局限于中国理论界的圈子。

3.3.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黑格尔曾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哲学也
是这样。

”[3]
(P12)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主题、特征和课题,因此,只有准确地把握时代主题,鲜明地反映时代特征,科学地解答时代课题,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为人类的进步发展指明方向。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紧跟时代脉搏,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永葆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行,实践向纵深发展,持续不断更新丰富内容,改变形式。

3.3.3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本性而言,是大众哲学。

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重建精神世界,有效地指导实践。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警惕“学院化”、“繁琐化”和“纯哲学”的表述方式,要以“大众化”的方式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解决他们精神世界中的困惑。

哲学这门爱智之学,在一些方面已经到了严重脱离群众的地步,部分哲学
工作者
“自说自话”,动辄宏大叙事,在群众内心里,哲学早已成为艰深晦涩的学问的代名词,哲学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让人民群众主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
2011(1):11-17.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编辑王恒平
1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