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介绍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嵇康是儒学被定于一尊之后,大胆地提出否定 口号的第一人。嵇康对经学教育的深刻批判, 对于当时人们摆脱儒家思想的禁锢,冲破世俗 名教的束缚,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起到了 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 但是,嵇康批判六经和经学教育,在否 定礼法名教和菲薄陆家的同时,并没有提出生 产劳动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理论或观点,而 是一味地以庄排儒,鼓吹“绝智弃学,游心于 玄默”,引导人们羡慕原始文明时期的自然古 朴风尚和无“劝学讲文”的教育状态。
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 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 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 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嵇康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女婿,公元249年 “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族全面掌控了曹 魏政权,嵇康性格耿介、刚直,与司马氏 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是司马氏集团不能 容忍的,在他们看来要使名士们臣服,嵇 康是非杀不可的。
嵇康临刑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 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 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 容弹奏《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于今 绝矣”,随后赴死,时年四十。
玄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 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 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 微妙。 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 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 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 直接演化的产物。 玄学的兴起,冲击了两汉神学化的经济思潮,南北朝时,佛教以 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说明玄学的兴 起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变革有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 象等。
他强调了“名教”和“自然”的对立,主 张取缔假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 说:“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 情”。他认为六经与礼法都是统治者用以 束缚人性的工具,只有恢复人的本性,才 能符合自然的规律,社会上所以存在虚诈 和争夺,是在上者假造所谓仁义道德的结 果。
嵇康说:“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 因此对人来说不应什么教育,一切都顺其自然。 嵇康以为文明和教育起源于“自然”破坏和“大道凌 迟”,它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人类走向虚伪和变性,教 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它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 “大朴”之心。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及其教育,这样, 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 归自然。 嵇康指出:“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矜尚;体亮心达 者,情不惜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这就是 说要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和知人通物的境界就当 心静无为,纵欲忘情。所谓“名教”,并非单指儒学 所提倡建的政治伦理秩序。从根本上讲,它是以儒家 思想为主体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所形成的,一整 套小至个人道德修养、大至社会理论、国家控制的宗 法道德和秩序实体,体现儒家政治、经济、教育、理 论特点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反映在在教育上, 便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
嵇康把社会上出现贵贱等级和追逐荣利的 现象,归之子至人不存和大道衰微的结果, 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 但他对统治者制造仁义、等级、崇经等 以束缚下民的手脚,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 驳,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嵇康选择了理想中的道家,来抗争现实中 的儒学,并对道家思想进行改造,用玄学 理想,来对抗现实中的世俗存在。 当时有一些维护世俗名教的学者,鼓吹爱 好儒学名教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世俗教 育也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嵇康把它归纳 为“《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的谬 论。针对这种观点,嵇康专门撰文《难自 然好学论》进行系统地批驳。
他还构想了这样一个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模式:“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 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 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 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 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 而不觉其所以然也。”所有这一切,完全 是一幅自在自为的人类生活画卷。他认为 只要人们不假外求,任其真性,自然能达 到仁、义、忠、信等道德规定。
嵇康对世俗教育猛烈抨击的真正目的,在于倡立理想的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嵇康认为,“自然”是支配世界原 本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和自然界来说,是指自然运行的 客观规律。 自然主义教育就是教人顺人性情,循自然之法则去 认识和获得“生生之理”和“自然之理”,培养“以无 措为主,以通物为美”的“君子”。所谓“无措”,就 是排除私心杂念而符合自然的公心,不理会世俗名教褒 贬的条条框框。所谓“通物”,就是超脱自我,投身于 宇宙本体并与之合二为一,身心无拘无束,不为个体私 心私欲所累。嵇康为此专门写了《养生论》和《答难养 生论》,系统地论述君子如何从身心两个方面获得自然 的发展。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身体必须借助精神才能立足于社会,精神必须依赖 身体才能存在。只有“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守之 以一,养之以和”,才能获得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人 性也才能复归自然。
嵇康批判经学教育,主张“越名教而任自 然”,以保全自然和实现自我生命、生活 意义为目的。这种新的教育价值观也给当 时的教育开启了一些新思维。
但是嵇康把社会的世俗精神追求与人的正 当的本能需要混在一起予以攻击,并借以 树立自然教育理想,这就给他教育理论的 合理性打了折扣。
再 见 !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 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 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 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 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 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 又作《长清》、《短清》、《长侧》、 《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 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 一组著名琴曲。
嵇康的好友山涛从吏部郎的位置上离任, 为了保全生命日益受到司马氏集团的威胁 的嵇康,山涛想出推举嵇康替任的办法, 谁知却事与愿违。其实嵇康深深地明白, 以自己的性格是不可能为司马家族出仕的, 但若不出仕,又怕好友山涛被牵连,才写 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 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 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 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 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 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 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 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 机会除掉嵇康。
红色字体需要进一步解释,结合 word讲解。
嵇康
Leabharlann Baidu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 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 徽省宿州市西)。著名思想家、音乐家、 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 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 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 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 司马昭处死。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 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 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 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 崩。】 晋书——嵇康:康尝采草游山泽,会其得意, 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 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 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 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 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 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首先,他集中抨击了名教所推崇的“圣人”。 他自称“轻贱唐虞而笑大禹”,“非汤武而薄周 孔”,并一再表白自己师从老庄,以此对抗世俗教 育所推崇的圣人偶像。 其次,嵇康无情地抨击了世俗教育所培养出来 的“士”,他认为这是借助世俗教育,养就了一批 求安贪生的荣利之徒,打着自然好学的幌子,却趋 名若鹜,好逸恶劳,以明经代稼樯,干着赢利求荣 光的勾当。 再次,嵇康抨击了六经教育内容,他批评这种 后天人为扭曲的 人情和“唯学为贵”的“好学” 现象,绝非自然人性的体现。 最后,他又从价值观上论证自然好学论的价值 标准是错误的。
《释私论》说:“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 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 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 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 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 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 道为阙。何者?匿情矜 ,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 笃行也。” 这是从两方面讲“君子”。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二个层次是 “审贵贱而通物情”。第一个层次,是就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说的,作为社会的一员,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越名教 而任自然”。这就是说一个人应该顺着他的自然本性生活 下去,不管社会上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要这样做,就 要不理会社会上的批评和赞扬,这就叫“心无措乎是非”。 第二个层次是就人和宇宙的关系说的,人和物的关系说的。 在这个关系中,人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能够物情顺 通,就与大道无违。达到物情顺通的条件是“情不系于所 欲”。 也就是说:不把世俗观念放在心上,就能顺应本性,超脱 自然。通情达理,所想不拘泥于欲望,便能看透富贵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