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再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现代化的共识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争论且值得商榷的问题。引起争论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远远落后于工业现代化的事实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命运,所以争论较多;二是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存在各种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各种不同形态的现代化,“化出多门”影响着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基于此,农业现代化迄今没有公认的定义。

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前进,共性因素也会逐渐被抽提而接受,因此,目前对农业现代化概念有些看法比较一致。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生产力范畴。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农业现代化究竟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范畴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指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划分标准,是基于农业生产力的状况,而不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内容理应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几个方面。这种争论容易混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但是随着意识形态争论的偃旗息鼓此争论也日渐日息,共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农业现代化当属生产力范畴。

其次,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古代和近代农业而言,且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和内容,不可能停止在一个固定目标上。如50年代农业“四化”的提法概括的是50年代先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那么,20多年过去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显然,“四化”已经不能概括当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现状了。

其三,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范畴。世界各国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紧密,农业也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各国农业属于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各国的农业现代化也属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部分。另外,农业现代化是指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不是特指哪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农业现代化就不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其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农业与其它部门联动发展的过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同时,农业现代化不可能是农业部门独善其身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再解析

■骆江玲杨明

[内容提要]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更新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实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紧跟时

代步伐就必须对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再解析。本研究对农业现代化的共识、农业现代化的多种概念的

观点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论述,力图做到对农业现代化概念中的原有内容进行概括梳理

和一些新趋势的重点把握。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概念;梳理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1)03-0071-03

[作者简介]骆江玲(1972—),女,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与管理;(江

西南昌330022)杨明(1979—),男,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农业现代化。(北京100080)

71

所能实现的。第一,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总体不发达,农业一枝独秀”的现象,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是非农高度发达的国家;第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生产工具的改善需要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支持;第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这依赖于非农部门的发展和吸纳能力。

其五,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从狭义走向广义。一是农业本身的扩展。于光远认为农业指的是十字形大农业,一横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植养殖业;一竖分别是农业服务业、农业种养殖业、农业经济产业。十字形大农业概括了农业的所有方面,而农业现代化就是对十字形大农业整个体系的现代化过程。二是变革对象的扩展。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广义的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同时推进农业生产者的观念和文化、农业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

认识上的部分共识使概念上出现了部分统一,即各种不同观点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共性,但是,对共识内容的关注程度和如何概括这些内容出现了一些分歧,和争论,下文将综合介绍关于农业现代化概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梳理

1.过程论。这一观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的动态演进概念,二是农业现代化内容不停地扩展,三是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的概念。即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农业现代化会不断地被赋予新内容,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基于三点内容,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关概念,如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

2.技术论。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技术才可以打破传统农业的长期静止均衡的状态,最终改变农业靠天吃饭和基本依靠自然的状况,这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方法一脉相传。从这个角度出发,农业现代化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社会化。对此,一些专家认为现代农业是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达到高生产率的途径,要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农业。林毅夫等一批学者还指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阶段应该主要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再辅之以国内运用、吸收、研究和进一步创新。

3.制度论。制度论者认为农业现代化过程,既是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的过程,又是有关农业的一系列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且农业相关制度的现代化是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提高,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另外,制度论的出现是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论述农业现代化,林毅夫等著名学者认为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引发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等制度层面的变革和创新;另一方面制度因素落后于发展会阻碍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另外一些学者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其核心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

4.资源配置论。资源配置论的前提是当前要素组合并不是最优化和最合理的,所以关键点是通过各种手段使要素组合不断创新,以使不同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这既是经济学概念,同时也是管理学概念。但持此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出发,目的是通过资源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宏观调控的方式,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土地制度、产权制度、价格制度等,所以资源配置论既属于微观范畴,也属于宏观范畴。另外,配置论究根结底是制度论的一个分支,资源配置的合理有效有赖于制度创新,换言之,制度论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而资源配置论是从制度角度出发。

5.可持续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是对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等现象的深刻反思而提出的发展路径,随之传递到各个领域。布伦兰德《我们共同的未来》问世以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大家日益关注增长的人口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传统的农耕制度对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