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的基本知识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对磷光的影响 随着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速率减慢,磷光逐渐增强 2)磷光分类: 10、低温磷光(液氮)
溶剂要求 I、易提纯且在分析波长区无强吸收和发射; II、低温下形成具有足够粘度的透明的刚性玻璃体。EPA{乙 醇:异戊烷:乙醚 = 2:2:5} 20、室温磷光(1974)克服了低温磷光所受到实验装臵和溶剂选择的限制 室温磷光的主要测试方法:
较大 较小
N,N-二甲基苯胺这种电子分布 使它在受激发时很容易将N上的 电子转移到苯环上,所以在它 的吸收光谱中有很大一部分来 自电荷转移的贡献
最强
这是由于对位取代的推一拉 电子效应使电荷分离得更加 有效,从而使得电荷转移跃 迁更加有利
2.分子间电符转移 类似于激基复合物发光
有机电致荧光与有机电致磷光
荧光猝灭

荧光猝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 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荧光猝灭。能产生荧光猝灭的原因有以下几 点:
1)碰撞猝灭:由于与猝灭剂分子发生碰撞,增加了非辐射跃迁的几率; 2)静态猝灭(组成化合物的猝灭):由于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 的配合物; 3)转入三重态的猝灭:分子由于系间跨越跃迁,由单重态跃迁到三重态。转入 三重态的分子在常温下不发光,它们在与其它分子的碰撞中消耗能量而使荧 光猝灭。 4)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某些猝灭剂分子与荧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时,发 生了电子转移反应,因而引起荧光猝灭。 5)荧光物质的自猝灭:在浓度较高的荧光物质溶液中,单重激发态的分子在发 生荧光之前和未激发的荧光物质分子碰撞而引起的自猝灭。
荧光与磷光光物理过程
荧光与磷光
荧光光谱分析简介
处于基态的物质分子受到激发后,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级,再从 第一单重态跃迁到基态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荧光。
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分子的激态和基态的能量差必须与激发光频率相适应; 2)吸收激发能量之后,分子必须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效率。
荧光的主要参数: 荧光效率、荧光强度、荧光寿命、极大波长。
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激发光谱 改变激发波长,测量在最大发射波长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激发波长 对荧光强度作图可得到激发光谱。 2)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即荧光光谱。以一定波长和强度的激发光辐照荧光物质, 不同波长处产生不同强度的荧光,以荧光强度对其波长作图可得荧光 发射光谱。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发射峰,因而使用荧光发射光谱可用于鉴别 荧光物质。 3)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波长比较:与激发(或吸收)波长相比,荧光发射波长更长,即产生所 谓Stokes位移。(振动弛豫失活) 形状比较:荧光光谱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尽管分子受激可到达不同 能级的激发态,但由于去活化(内转换和振动弛豫)到第一电子激发态 的速率或几率很大,好像是分子受激只到达第一激发态一样。
激态分子的去活化过程(失能过程):
4) 外转换 受激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转换。 这一转换过程能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也称“熄灭或“猝灭”。 5) 荧光发射
处于S1的电子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的荧光。
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最大波长的 荧光。荧光的产生在10-7 - 10-9s内完成。
在重原子中,能级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 用,增加了由单重态转化为三重态的概率。如,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 加而荧光降低。

溶剂、 温度、溶液pH等对荧光光谱也有影响。
磷光光谱分析简介
磷光:处于基态的物质分子受到激发后,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级,再从 T1跃迁回S0所产生的光辐射,称之为磷光。 主要参数及特点: 参数:量子效率、磷光强度、磷光寿命、极大发射波长。 特点: 1)波长比相同物质所发出的荧光波长长(T1 < S1); 2)磷光寿命比荧光的长(10-4 10 s)—(磷光为禁阻跃迁产生,速率常数 小 ); 3)寿命和强度对重原子和氧敏感(自旋轨道耦合,使系间窜跃增加)。 由于磷光寿命长,T1的非辐射跃迁、碰撞失活、光化学反应几率都增加,所以 磷光较弱。
ຫໍສະໝຸດ Baidu
III、胶束增稳: 利用表面活性剂在临界浓度形成胶束,改变磷光体的微环境、增加定 向约束力,从而减小内转换和碰撞等去活化的几率,提高三重态的稳 定性。
磷光发射
10、正常磷光:单重态分子经系间跃迁到达三重态,再经振动弛豫回到 三重态最低振动能层,最后,在10-4 10s内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 层所产生的辐射。
25% S
Exciton
75% T
IC
non-radiation
Radiation
Electrofluorence
Electrophophorence
Ground state
电子传输
空穴传输
有机固体也有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能够在外电场作用下参与导电
能量传递类型
1. Forster 能量传递
发生的概率正比于给体分子的荧光光谱和受体分 子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主要依靠给体与受体之 间的偶极相互作用。能在较远距离实现(几时 埃)。具体的应用:OLED器件中,在主体材料 中掺杂客体染料,获得所所需要的荧光。
发光分子数 荧光效率 激发态分子数
荧光寿命:分子荧光从最大亮度I衰减为I/2所用的时间。
激态分子的去活化过程(失能过程)
1) 振动弛豫:在液相或压力足够高的气相中,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因 碰撞将能量以热的形式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从高振动能层失活至 低振动能层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2) 内转化 具有相同多重度的分子,如果较高电子能级的低振动能层与较低电 子能级的高振动能层相重叠时,则电子可在重叠的能层之间通过振 动耦合产生无辐射跃迁,如S2→S1;T2→T1。 3) 系间窜跃 指不同多重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例如S1→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 通常,电子由S1的较低振动能级转移至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 有时,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T1→S1,然后由S1发生荧光。这是 产生延迟荧光的机理。
2. Dexter 能量传递
一个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和另一个处于基态的分子 离的很近,以至于彼此交叠,处于激发态分子的 电子和空穴直接迁移到临近的处于基态的分子上, 完成能量的转移。 作用距离较近(几个埃)
配合物电致磷光发射的基本过程
荧光的主要影响因素

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大,最大激发峰和最大发射峰会发生红移。

分子结构的刚性:
刚性强有利于电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产生光辐射。

取代基效应
给电子基团,如-OH、-OR、-NH2、-NR2等,使荧光增强; 吸电子基团,如-COOH、-NO、-C=O、卤素等,减弱甚至会猝灭荧光。

重原子效应
I、固体基质 在室温下以固体基质(如纤维素等)吸附磷光体,可增加分子刚性、 减少三重态猝灭等非辐射跃迁,从而提高磷光量子效率。
II、重原子效应 使用含有重原子的溶剂(碘乙烷、溴乙烷)或在磷光物质中引入含有重 原子的取代基,提高磷光物质的磷光强度,称为重原子效应。前者为 外部重原子效应,后者为内部重原子效应。 机理:重原子的高核电荷使得磷光分子的电子能级交错,容易引起或 增强磷光分子的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使S1→T1的系间窜跃概率 增大,进而增大磷光效率.
1)有机电致荧光 (EF) 2)有机电致磷光 (EP)
(A)EF ( Electro-fluorescence)
B EP (Electrophosphorence)
EP process:
Hole injection Transporting Electron injection
Electron-hole recombination
第二章 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 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 OLED结构及工作原理 • 荧光的产生及性质 • 磷光的产生及性质
OLED结构及工作原理
1、电子和空穴分 别从阴阳两极注入
2、电子和空穴分别 在功能层中进行迁移
3、电子和空穴在合 适的位置形成激子 4、激子在一定的 范围内进行迁移 5、激子(或将能量传 递给其它中心)发光
当两个分子共同作用发出一个光子时,我们称这种双分子 复合体为激基复合物; 如果这两个分子是相同的,则可以称之为激基缔合物 。
在低浓度时,由于分子密度较少,使得产生碰撞生成复合体的机会大 大减少很难观察到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发射
特点:1.分子间有特定的比例关系; 2.激基复合物在基态时相互作用较激发态要小得多, 判断激基复合物存在的两个依据: 1.在光谱上观察到一个不同于任何单组元的发 射带; 2.这个荧光发射带的强度对于样品浓度往往有
吸收与发射
hv hv
电子的激发过程
有机分子被激发时,电子的自旋没有改变,则激发态分子 的总自旋仍为零,分子仍为单重态这就是激发单重态。 按能量的高低,分别用S1,S2,S3等来表示若干激发单重态。 若在分子激发时,跃迁的电子自旋发生了翻转,则分子中 电子的总自旋S = 1。 分子的多重性为2S+1 = 3,分子处于三重态, 用T1, T2,T3等来表示不同能量的激发三重态 。 在光物理过程中,涉及最多的是S0, S1和T1 三个态。
较强的依赖性 激基复合物的形成也强烈地依赖于至少其中一种物质的浓度
如果将两个荧光发色 团用非共轭的化学键 连接在一起,当两个 发色团间距离合适时 也可以形成激基复合 物(激基缔合物),这 类物质被称作分子内 激 基 复 ( 缔 ) 合 物。
电荷转移
1.分子内电荷转移
图中圆圈的大小代表了电于密 度的高低,可见,在苯胺中电 子大多局域在苯环上,而N,N二甲基苯胺的HOMO轨道N上分 布有大多数电子。
系间跨跃 振动驰豫 发射磷光 S1 T1 高能层 T1 低能层 S0
20、敏化磷光:其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
系间跨跃 能量转移 发射磷光 h A (分析物) AS1 AT 1 受体BT 1 S0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