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个人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个人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

吴琼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同时与其它教育投资相比,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种形式,这是教育经济学中普遍认同的一条理论。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在学费的攀升、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就业市场委缩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个人教育成本的提高、收益的降低和投资风险的增大。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作合理的分析,决定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及减小投资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与必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个人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风险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而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人们意识到教育,特别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收益,即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同预期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是成正比的。因此,高等教育投资就被人们认为是最值得的投资,也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资。但是,既然教育投资也是投资的一种形式,在收益的同时也会存在风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更是加大了这种风险的程度。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收益也就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高等教育领域个人教育投资的基本概况

“投资”原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新的价值,即产生的经济效益。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就称之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可以分为国家社会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其中,个人教育投资是指个人因受教育而支付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实际成本又称为直接成本,是由学生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教育费用,如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差距费等构成。而机会成本,又称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结束一定的教育后所得的收益大于这些成本之和,那么投资就是值得的、是有利可图的,相反,则是亏本的、不值得的。然而,高等教育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个人教育投资在这个领域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在理论上可视为一种能改善个人未来收入状况的“资本品”。对这种比较特殊的“资本品”进行投资,既能直接增加投资者—受教育者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一种能提高其未来收入能力的人力资本,同时还能使投资者获得一定的心理收益和精神满足,如为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培养了许多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兴趣和爱好等。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收益率极高(如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的投资活动。个人家庭之所以愿意不惜以较高的代价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无非是看到了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这种丰厚收益。当然,高等教育投资对个人讲,同时也是一种投入或成本较大的投资活动;若从教育投资的成本上看,接受高等教育一般比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所需的投资要高出十几倍到几十倍。而且高等教育投资在能取得收益之前,往往还需要经过学习、寻找工作等阶段,这就使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因此而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支出不仅会按照先基本生活必需品、后教育投资支出的顺序进行安排,同时还会不惜牺牲一定的即期消费,压缩一定的基本生活支出,动用一定的储蓄,乃至举借一定的债务,来从事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其公式表示为: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家庭收入-基本生活支出)+个人储蓄+适当的负债。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认为,个人在尽可能压缩基本生活支出后的家庭收入余额,加上家庭储蓄,再加上最大可能负债能力,就是个人最大可能的高等教育投资支出,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最多只能达到这样一种水平。[1]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个人教育投资风险

1、学费不断攀升

1997年,全国高校实行了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的改革。国家取消了双轨制,即将国

家指定性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的录取分数合二为一,统一缴费上学。199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开始启动,教育规模大幅度的扩张而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却有限,由此我国高校收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了表1 1995年至2000年全国高校平均学费表

资料来源:方凡泉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府选择[J] 高等探索 2003年13(3)从表1可出看出,1997年至1999年学费增长率达到27.65%,到2000年有的高校普通专业学费超过5000元。实际上从1995年以来高校学费就直线上升,有的年份学费比上一年增幅达到67%,而最低增幅也超过了10%。由于2000年以后,学费制度改革趋于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时期,因此,各高校学费虽都有所上涨,但幅度却没有前几年那么明显。据统计,2007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每生每年一般专业,一般院校不超过4200元,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院校不超过5000元。教育的投资是需要个人家庭收入的支持,表2反映出近些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增涨变化情况。

表2 1995年至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

由表1和表2对比,假定一个家庭的基本情况是父母工作供一个孩子读书,我们可以得出,在没有学费改革以前,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学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5.3 %,对于城镇家庭,则占9.98%;实行学费改革之后,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学费的增加率,学费几乎占据家庭总收入的50%--90%,相对于城镇居民,虽学费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有较大程度的上涨,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居民的私人教育支出应占其家庭收入的合理比例,才是居民可承受的水平,国际通行的标准是高校学费大约占人均GDP的20%,而在我国学费平均达到了家庭年总收入的50%,最高的占到90%,已经是整个家庭总支出的最大一部分,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需要倾其所有才能让自己的子女进入高校校门,这还没有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杂费、住宿费等开支。如此高昂的学费投入,导致个人教育投资中的直接成本显著上升,在收益不变或小幅增加的情况下,收益率就会明显下降,其结果就是风险大大提高。

2、就业困难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教育和职业不匹配等风险。”[2]在未实行高校扩招以前,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在国家的控制之中处于一种计划经济的时代,从招生到毕业分配都是国家一手包办,只要考上大学的学生就相当于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完全没有就业风险。而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国家不再负责学生的毕业分配,找工作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就业风险无人再承担。与此同时,毕业学生人数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涨,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时又跟不上这种增涨的速率,于是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就业机会竞争也随之日渐激烈,在僧多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