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行为学的解释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涉及到多门学科,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我们称之为环境行为。
1.1.2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
环境行为学也有称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观察得见)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
1913—1930年,华生(Watson,John Broadus,1878—1958),经典行为主义
1930年,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B.F. Skinner),操作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米契尔(W.Mischel,1930-)社会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早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50年代,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等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的理论,偏于实验室研究.
在建筑与规划上也有“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
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70年代形成高潮。
1970年,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IAPC)
美国,国际心理学会成立环境心理学分部
英法德日的环境心理学发展
代表人物: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普洛尚斯基,城市规划师林奇
中国的环境心理学
1993年,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1996年,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后改名为环境——行为研究学会(EBRA)
调查研究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现场研究法语义区分法认知地图法
环境评价集结行为信息,运用心理学方法,描述环境场所及外部的因素和对行为的影响。
感觉
1.1 定义: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 感觉的特点:
A,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
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B,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C,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D,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 感觉的分类:
A,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
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B, 内部感觉,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
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
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4 感觉刺激的重要性:
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家,赫布(D. O. Hebb)和贝克斯顿(W. H. Bexton)
1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婴儿实验
1.6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B, 联觉
a, 色彩的温度感
b, 色彩的距离感:具有前进性的色彩:明度高、彩度强、暖色调;具有后退性的色彩:明度低、彩度弱、冷色调
c, 色彩的轻重感:明度和纯度高的显得轻——桃红、浅黄色;明度和纯度低的显得重——黑,深褐色
d, 色彩的面积感
e, 色彩的动静感
2.1 定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2.2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A, 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
B, 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
C, 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
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
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3知觉的特征
A, 相对性B, 选择性C, 整体性D, 恒常性E, 组织性F,意义性
认知3.1 定义:
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2 认知心理学:
A, 皮亚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B, 惠太海默,考夫卡,苛勒,格式塔心理学,
)1中央凹
A,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成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
B,当头部保持垂直或略微前倾时,中央凹视觉通常看着视平面以下10°左右的地方;
C,中央凹具有辨别物体精细形态的能力。
2)黄斑
黄斑是围绕中央凹的椭圆形黄色色素区域,水平视角12°~15°;
随同中央凹进行扫描,共同形成清晰的视野。
3) 周围视觉
A,周围视觉位于中央凹和黄斑周围;
B,近周围、远周围、边缘单眼视觉三部分;
C,边缘单眼视觉对运动的感觉相对加强;
1.2 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
1)听觉
2)嗅觉
3)触觉
4)动觉
5)温度和气流
格式塔的含义
格式塔(gestalt),意为完形;
解释: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1.2.1图形与背景
1)基本概念
在一定的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figure),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ground),俗称图底关系。
1.2.1图形与背景
2)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
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
3)图底关系在设计中的运用
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体,观察者能第一眼发现所要观察的对象,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
1.2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1.2.1图形与背景
3)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A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
B 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
C 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
D 对称形态易形成图形
F 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
G 单个突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
H 动的形态比静的更容易形成图形
I 整体性强的容易形成图形H 奇异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为图形
1.2.1图底关系
5)以建筑为对象的图底关系分析
A 画框存在与否
将建筑空间从图底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图、底、画框。
就建筑而言,画框可理解为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界限。
B 图底关系清晰
空间为图,实体为底
阿道夫路斯,体积规划(ranmplan)
E 超越空间的图底关系
*戏仿
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
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
敬的目的。
属二次创作的一种。
戏仿的
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
1.2.2群化原则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1)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2)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3)连续原则
按一定规律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4)完形的倾向
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一个完整的图形。
两个条件:
A 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
B 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
合乎逻辑的连续性。
阿恩海姆,隧洞效应
1.2.3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该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且,人们在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1)良好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中,把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2)简洁原则
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
错觉
凡是根据感觉资料对环境中事实做失实的解释的,都可称之为错觉。
缪勒-莱伊尔错觉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对比错觉光渗错觉
环境知觉的理论——
Ⅱ生态知觉理论
2.1 理论来源
生态心理学,20世纪中后期
代表人物:Baker,J.吉布森
内容:
◎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B=f(P,E)。
行为的生态观(Ecological Theory)强调内外因的互动与平衡。
◎行为情绪理论(Behavior Setting Theory):所谓行为情境指的是引发行为的小生态系统,不同的情境引发出不同的行为。
人患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discordance)的结果。
◎生态知觉理论(Ecological perception theory):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
.2 基本观点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口
◎环境的提供(给养affordance)
用它来描述一个行为者(一个人或者动物)和外界相互作用时的行为属性,更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但是环境对行为者所造成的影响将因个人的特质、能力与知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
1)环境提供的是那些环境所呈现的东西、提供的信息以及它所邀请你做的事情,环境包括媒体、物体、表面和布局、地点、其他人和动物等;
2)环境中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被直接感知,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3)给养和动物本身有关,给养只能用生态学来衡量,而不能用物理学来衡量;
4)环境提供的给养是不变的;
5)给养具有整体性,当人们看到物体时感知的是物体的给养而不是它们的尺寸大小;
6)给养是行为者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它既不是主观性能也不是客观性能,或者两者都是,给养贯穿于主客观的二分法中,是一种系统的观点。
◎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
结果,集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是
遗传进化的结果。
凭本能的直觉就
能发现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提供”。
2.3 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本能的行为习性,源自本能的情感反应(愉悦和恐惧等)。
物种对祖先经验的集体记忆,通过DNA延续到今天的后代,成为一种生物自卫本能(Biophilia)。
◎愉悦
自然风光
场所精神
治疗性景观
◎信息控制
无论攫取食物还是躲避危险,都离不开对信息的控制—提高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控制,预防被控制,是提高自身在环境中的主动性,减少恐惧感的有效办法之一。
因此,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
2.4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
一种环境特性形成,其中将发生的行为现象远比设计者的想象丰富。
◎怎么办?
A 合理规避不良潜在功能
抄近路
B 利用人对环境的偏好,厌恶等情感营造舒适,安全,奇幻等等环境
C 引导利用环境的潜在功能,兼做他用
D 无法避免的会被开发出来的潜在功能,使之合理化和规范化
Ⅲ概率知觉理论(透镜论
1)基本观点
Brunswick
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的反映真实的环境特性,观察者通过真实情境进行概率判断减少该情境中知觉的多义性。
个人在知觉中起着极其主动的作用。
◎为了应对环境中提供的感觉线索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须建立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的概率论点,这些论点是以大量环境场景的感觉线索取样得到的
◎由于个人所生活的时空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环境取样,所以任何给定环境的判断也不可能是绝对肯定的,仅仅是一种概率估计,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一系列探索行动评价他们的效果,检验概率判断的准确性。
◎概率论与生态知觉理论不同,更注重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如,视觉悬崖实验
2)概率论与空间设计
A 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知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娱乐场所环境的线索复杂性(知觉的不确定性)
碰头的玻璃(知觉的不确定性)
交通环境适度充分的照明,醒目的标志、信号(知觉的确定性)
B 认识设计者的想法与使用者的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设计中更贴切的了解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环境知觉理论总结
三个理论都是在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只是不同学派和不同的使用者从不同的视角解释客观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
对于同一环境,须根据项目的性质,决定需要侧重的方面,以使资金、资源发挥更多的效益。
空间认知及其应用——
Ⅰ认知地图理论
人们多少了解所在地方的空间知识,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这样他不仅能去他想去的地方而且还能为他人指路。
环境在人心理上的表达能力,以及记忆能重现环境的形象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技能。
1.空间认知的性质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Downs和Stea,1973)。
环境知觉获取信息弄清事物间联系达到空间认知
(2)研究的三个根源城市规划
地理学
心理学
这种多学科介入的性质使得不同专业的学者们互相激励,并产生了特殊的效果,认知地图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
认知地图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Talman)
白鼠迷宫实验
“认知地图”:环境观察者对环境的认知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个模式被称为认知地图。
Lynch(1960)假设人们头脑中的环境心理表象像地图一样,他让波士顿等城市的居民画出他们城市的地图,以寻找其中的共性元素,这个方法非常成功,并被推广到其他尺度的实质环境研究工作中,如建筑物、区域等。
城市认知地图理论
一个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对居住的地方有许多空间知识,这他便能在环境中生活和生产,在环境中定向样、定位和寻路,并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
城市认知地图的特点
A 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既包括具体信息,建筑造型,也包括抽象信息。
既包括视觉信息也包括其他感觉甚至感情信息。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现在认知地图的含义逐渐扩大了,广义而言,认知地图不一定只是一张图,一张纸上的图,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透过此过程,一个人对他每日生活的空间及其特性、相关位置有所感受、归类、记忆、回想和阐释。
广义的认知地图等同于空间认知。
狭义而言,认知地图是一种结构,人们的空间信息将编码在此结构中,或至少解码以后整合在此结构中。
认知地图主要以视觉信息为主,同时又包含其他感觉信息。
B 模糊性与片面性
人们在空间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在编码、储存、解码和整合的时候,存在使环境的某些方面失真的倾向。
维也纳建筑师Sitter(1956)说人们认为耳布广场是规则的和直线的形状,但实际上它是不规则的,见右图:
很多研究说明人们会把日常的实质环境知识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地理形式。
一个椭圆形的铁路体系人们会把它看成是正圆形的体系(Canter和Tagg,1975)。
两条斜交道路交成的十字路口,人们会把它看成是由两条正交道路交成的(Petcock,1973)。
像泰晤士河和塞纳河这样蜿蜒缠绕于城市中心的河流,市民们会把它们看成仅仅是一条流经市区的平滑曲线(Milgram,1976; Canter, 1977 )。
对以上这些认知地图的研究说明,某些建筑师为了追求图形上的整齐、规则和对称,而在旧城改建设计时对环境大动手术是不必要的和没有道理的,也是代价高昂的。
大多数人的空间表象会忽略图形上的一些细节,并将其自动简化和完形为简单图形。
C 个人差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由于活动和体验的不同,个性、年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的认知地图也不相同,一群人对某一地区会取得一定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环境本身的特性,并对环境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当地居民和外来者、活动区域、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人格化地图
这些心理的地图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呢?这个问题首先由Lynch(1960)提出并做系统研究的。
他在堪称里程碑式的调查工作里,请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的居民作为被试,要求他们介绍自己的城市,随之他分析并规定了用来构成城市表象的五个基本要素。
城市认知地图的五个基本组成要素
●路径:
路径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
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
对大多
数人而言,路径是认知地图中的主要元素。
●边界:
两个面或两个区域的交接线,如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透的边界,以及示意性的象征性的可穿透的边界。
道路和边界有时很难区分。
●区域
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空间范围。
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可见的边界,有的区域无明确可见的边界,或是逐渐减弱的方式。
●节点
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空间范围。
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可见的边界,有的区域无明确可见的边界,或是逐渐减弱的方式。
它指城市中某些战略要地,如交叉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以及方向转换处和换乘中心。
节点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用途的集中。
节点很可能是区域的中心和象征。
●节点
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城市中较大的空间范围。
有的区域具有明确的可见的边界,有的区域无明确可见的边界,或是逐渐减弱的方式。
它指城市中某些战略要地,如交叉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以及方向转换处和换乘中心。
节点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用途的集中。
节点很可能是区域的中心和象征。
●标志
它是一些特征明显而且在地景中很突出的元素。
地标是城市内部或是区域内作为方向的参照物。
它可以是塔、育顶、高楼大厦、山脉,也可以是纪念碑、牌楼、喷泉和桥梁等。
有的地标可以作为城市的象征,如悉尼歌剧院和北京天安门。
这五种要素是城市范围内认知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环境的表象并不局限于城市范围,它可以大到一个世界小到一个房间。
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区域这样的等级内,如社区,此五项要素也是适用的。
如社区内的各种道路,包括穿越空地的非正式通道,甚至是住房内部的过道就是路径。
社区的围墙、大门,道路上的行道树,邻居家的围栏,甚至是合用宿舍中学生们分隔空间用的帘子都属于边界。
社区中的每一个组团都是不同的地区。
中心绿地可以看成是一个节点。
或许对你来说,社区里的报亭和水果摊就是一个地标。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Ⅰ唤醒理论
唤醒理论: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
贝里尼在对人的感觉经验进行考察时发现,人对新奇的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的,刺激重复得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
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是由这样两种“唤醒”引起的:一种是“渐进性”唤醒,即审美情感的紧张度是随着感知和接受的过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后到达度的临界点产生愉悦体验。
另一种是所谓“亢奋性”唤醒,就是情感受到突发的冲击迅速上升到达顶点,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紧张的落差式愉悦感。
唤醒: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
“唤醒水平”这个概念一般和睡眠、情绪,等生物特制联系紧密,它是指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是自主神经系统)做好了提高或降低反应的准备的程度。
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无论刺激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对提高唤醒水平的作用是相同的。
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
在行为上的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包含两种属性:强度、形式
唤醒水平决定了情绪的强度:“心境”“情绪稳定”
认知和评价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一) 情绪的形式——快乐与不快乐
快乐与痛苦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感形式
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便会给人带来快乐。
(二)情绪的强度
▲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都会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加强。
人们本能的保持好心情,减少不愉快的感觉。
▲情绪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偏爱与选择
▲人不能总保持在高唤醒状态,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广泛探索(diversive exploration)
当感觉上的刺激不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像饥不择食一样到环境中去寻求刺激。
特殊探索(specific exploration)
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对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通过探索而作出解释。
两种探索都是人的需要,不能截然分开:
1、在广泛探索中可能有特殊发现,特殊探索中也包含多样、一般和意外。
2、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特殊探索中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