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文献综述7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社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
(由于我只搜到了这一篇关于合作社的外文文献,所有我就没有专门做英文的文献综述)Hengshan Deng等(2010)采用2003-2009年我国30个村庄的2轮全国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结果表明政府支持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最重要因素,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也极大刺激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增长。

国内文献:
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为了执行生产和管理活动,吸纳和维系成员,取得合法性和制度支持,合作社有必要有一套组织原则来调节参与者的行为,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并在制度环境中获得认可和接受。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杨荫,2007)。

徐旭初(2005)建立了一个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安排具有解释力的研究框架,分析了浙江省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征。

合作社的制度边界就在各种生产要素收益回报状态与合作社制度特征状态的均衡点上;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就是不同利益诉求和要素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耦合;合作社治理结构就是不同主体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

马彦丽(2006)也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约束条件、产生的可能性以及发展空间,预测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模式。

杨娜曼(2008)认为农业合作社产生于制度变迁,其主要目的是使其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

张满林(2009)采用委托代理、博弈论和治理等经济学理论分析了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

任何一个农业合作组织都必须有一套适当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其公共利益。

黄宁静(2006)分析了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激励机制,并设计了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

崔思岚(2009)将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分为公共福利激励、经济收入激励和声誉约束激励。

黄胜忠(2008)的研究发现改善治理结构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重要内容。

徐旭初(2005)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是一种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结构。

也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合作社的产生。

冯飞(2007)采用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在制度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表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与发展的诱因包括满足农民对生产管理技术的需求、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降低交易费用。

林迪(2009)认为浙江省合作社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和关系因素,并采用调查数据和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验证了前文的假说。

黄祖辉(2002)认为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产品特性因素、合作成员、制度环境和生产集群因素。

胡敏华(2007)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民合作行为与能力,结果表明农民的合作能力是其合作制度选择的制约因素。

入社意愿和社员态度:
社员是合作社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合作社中,社员的基本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是社员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员决定加入或者继续保留社员资格的最主要因素。

丁鹭(2007)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意愿,结果表明户主是否担任干部职务,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兼业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农户对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满意度、农户资金约束等显著影响了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的意愿。

刘宇翔(2009)分析了我国农民参与合作社、参与管理合作社、推出合作社、向合作社投资等意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教育特征、农户基本特征、农户对社会的信任度等显著影响了这些与合作社相关的意愿。

刘滨(2009)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合作社员资格的开放度,认为农民的合
作意识和能力对其影响最大。

孙亚范(2009)认为社员参与合作的根本动机是产销服务的需求和市场收益的提高。

在社员态度方面,杨娜曼(2008)定性比较了江苏和湖南两省农民对合作社的态度等问题,发现农户层面、农业产业化政策、政府以及社区环境是导致两地去农户对合作社态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田甜(2009)则探讨了武汉市农户参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态度和行为,发现该地区社员对合作社的满意度较高,达到94%。

孙亚范(2009)认为社员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低和合作组织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是一些社员合作行为和合作组织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合作社效率和绩效:
入社社员对合作社的态度是对合作社评价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全面揭示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和优劣,为此有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农业合作社的效率和绩效进行了测算。

由于我国在合作社领域缺乏现成的研究数据,因此对合作社效率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黄胜忠(2007)以合作社成员异质性(成员间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为出发点,以浙江、河南等地的农业合作社为调查对象,作者建立了以合作社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和社员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结合有序Probit模型测度了农业合作社的绩效,认为合作社的绩效与合作社治理密切相关。

张梅(2008)和黄晓俐(2009)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分析了黑龙江和内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效率和组织效率。

刘丽霞(2008)以农业合作组织效率为视角,采用比较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效率并不理想。

朱雯(2009)采用DEA分析方法对湖南株洲地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进行了分析,建议进一步晚上政府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支持,完善合作组织自律机制,规范合作行为。

刘滨(2009)以山西22个样本合作社的数据评价了合作社的绩效,结果表明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数量尽管在不断增长,但自身创造收益能力较差,发展潜力不强,应当数量质量并举。

孙浩杰(2008)在合作社效率评价中引入了制度经济学理论,以胶南地区为例,解释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特征、组织结构和利益分配,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条件,构建了对合作社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合作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我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户收入。

许多地方的实践也证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行和现实途径,要着重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张晓山,2006)。

傅朝荣(2007)讨论了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关系,以陕西杨凌地区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合作组织改善了农民收入结构和农业结构。

合作社类型:
按照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分,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分为简单销售型、服务型和趋近于股份合作型(李婉玲,2007)。

按照经济组织模式分,我国目前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杨荫,2007)。

按照生成模式分,我国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可以分为能人大户牵头型、涉农部门带头型、龙头企业带头型和政府扶持推动型(孙浩杰,2008)。

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仍然很不成熟,在多方面与国外同类组织存在很大差距(孔祥智,2006)。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资困难(王文献,2007;李婉玲,2007;苗焱,2009;张卫东,2009;)、规模小(刘征,2008;王元军,2008;侯晨嫣,2009;张莉,2009)、政府支持不足(孔祥智,2006;杨静,2007;苗焱,
2009;张莉,2009)、社员素质低(刘征,2008);管理制度不健全(苏向妮,2009;李婉玲,2007)。

在所有的问题中,较多学者强调加强政府的作用。

应瑞瑶(2002)首次提出政府有义务为农业合作社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补偿效率损失。

高广滨(2005)在定性分析了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内涵后认为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政府扶持的原则。

孔祥智(2006)更广泛的调查研究也提出政府在农业合作社组织中必要性。

钟沁(2008)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政府在农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和角色。

谢云峰(2009)、邱学斌(2009)、王杨(2008)和杨静(2007)分别考察了云南丽水、福建龙岩、贵州地区的农业合作社,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朱永红(2006)认为我国某些地方政府在合作社管理中存在“拔苗助长”和“管理错位”问题,建议政府明确政府职责。

李华丽(2008)从信任的角度讨论了其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系,认为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农村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合作社规模的大小应与信任半径相关。

当然,亦有学者提出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应有“度”(苑鹏,2008)。

总之,目前我国合作社数量的粗放增长没有使合作社绩效得到相应提高,应重视合作社质量的提高(刘滨,2009)。

农机合作社:
农业机械合作社,简称农机合作社,是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新型农业合作社。

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资本、机械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流转和联合趋势比较明显,以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服务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曹光乔,张宗毅,2007)。

2005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机械补贴支持力度,促进了我国农机市场和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有资料表明,农机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机作业量,更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

根据山西、山东的调查数据,加入合作社的农机户比未加入农机户作业量增加二至三成,纯收入增加三成以上(王国占,2009)。

目前,我国农机合作组织包括能人带头型、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村委会主办型和协会龙头企业带动型(王国占,2009)。

目前,国内对农机合作社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

鞠卫平(2007)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江苏目前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规模小、服务组织不完善、收割机售后服务差等问题,建议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张远征(2009)在对黑龙江的农机合作社的定性分析中也指出目前农机合作社的问题在于社员素质较低,经济效益不显著、对政府依赖度较高、服务功能不完善。

从以上简要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尽管我国目前对合作社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但是针对农机合作社的研究文献太少,且大都是定性分析。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那么,这些政策在我国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农机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如何?绩效如何?合作社社员的入社和退社意愿又怎样?接受合作社服务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了吗?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