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思想的大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初黄老思想的大背景
秦二世而亡,汉初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建国伊始,经济凋敝,百业殆兴。西汉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汉书.食货志〉〉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识,死者过半”。又据〈〈史记.平准书〉〉说:“自天子不能具钩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这场社会大混战破坏了秦朝原有的经济关系,许多贫民刑徒奴婢被解放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出路。汉处率逃亡者人口将近有一半,导致许多良田无人耕种。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秦汉动乱之际,许多豪民乘机囤积粮食,抢占土地。有的豪民利用当地资源,逐渔盐铁之利。于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恢复经济稳定统治成为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的必须着手的难题。外患是北面匈奴人的侵扰“白登山之围”更是让统治者见识到北面的危协。
此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由放任的政策,正适合当时的需要。刘邦及跟随他的萧何曹参周勃陈平樊狯等,由社会下趁进入最高统治阶参,出现了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他们深知百姓的饥苦,因此统治者懂得爱惜民力,实行了种种的惠民政策。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是以黄老之学为理论。黄者,黄帝;老者,老子也。所谓黄老之术,就是黄帝老子的学说。黄帝之术,史书并无专书可考。最早提倡道家政策的是曹参
司马迁称黄老之术为学者共术,则变相的说明了黄老之术为华夏文化的源头。“无为”并不是“无所为”,是一种从“无为”到“有为”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民为本,清净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但体现到律法和政策上就是依法治国,皇权与相权的分开,财赋政策灵活自由,税赋低,官府干预少,士农工商自由放任。
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废除了秦的苛政,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颁布诏书通过重农政策。重农抑商是自商鞅以来封建政权长期推行的政策。
第一,军队复员归农。对跟随他入关的关东军愿意留在关中的,可以废除12年的徭役。回关东的废除6年的徭役,依据在军队立功的大小进级加爵,按军官
爵位高低给予田庄。爵级在公大夫~公乘之上的,还赏给食邑。由于一系列
政策,所以解甲归田者大多数为自耕农,对他们的赏赐调动了其积极性,为
恢复发展农业提供了保障。
第二,对逃离家乡的流民,实行招抚。回归本地的可以得到田地和原来的爵位。
第三,下令释放奴婢。让广大的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第四,减轻农民负担。田租实行十五税一。
第五,奖励生殖人口。“民产子,复勿事二年”即免除两年的徭役。
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障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对汉初政权的稳固,社会秩序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一些奸商发国难财,扰乱市场秩序。汉高祖实行了抑商的政策。据《汉书。娄敬传》载,汉高祖还迁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强名家,”共十余万口到关中,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同时规定商人不得作官,不得拥有土地,穿名贵的衣服,不许乘坐马车、携带兵器等,同时对商人征收多于平民几倍的赋税。虽对商贾进行了许多的限制,但允许他们自由经商,这种“抑商”政策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政治上,郡国并行制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扩大地方自主权,有利于诸侯国发挥治理当地的主动权,同时分而治之适当缩小了中央政府直接所统辖郡国的范围,因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为全国各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顺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是西汉王朝最高统治者依据社会条件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一,增强了各国发展当地经济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增加各国财政输入的积极性。《史记·吴王濞列传》说:“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
自拊循其民”就是说各国安抚百姓,安置流亡人口,让他们积极从事农业生
产,发展各诸侯国的经济。又据《汉书、淮安王传》:“淮安王安……亦欲以
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同时各国又同中
央郡县展开了一场争夺生产劳动力的竞争。中央政府的人要到边疆去屯役,
而诸侯国的人只需在本国内服役,所以许多人逃到了诸侯国,同时诸侯国对
服役人员给以工钱等一系列优待。这样招徕流亡,奖励开荒,增加了地方诸
侯国的税收收入,使诸侯国人户迅速增长。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使全
国形成了上下努力发展社会生产的情景。
第二,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吴国东面有富饶的海盐,章山有铜矿,有三江五湖的便利。吴王刘濞为了开发当地的资源,用铜来铸造钱,用海水
煮盐,国家变的非常富饶。齐国东面有琅琊山,南面有泰山,西面有浊河,
北面有渤海。因此“齐带山海,膏攘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②。南方各国,雨水充沛,可以广设水田种植稻谷。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丝
织物,说明了在当时已经有很高的水平。
第三,郡国并行有利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各诸侯国独立生产各个地区有优势的经济,实行多种经营。开发本地经济资源,多种多样的手工业促进了地区间
广阔的市场交换。经济成份的发展使王侯具有雄厚的资本,长期扶持多人在
全国各地经商,使本诸侯国商业繁荣,行成许多繁荣的商业都市。可见郡国
与多种经济的并存为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总之,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极大的推动了汉代经济的发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当地经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经济发挥能动作用,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惠帝、吕后时期从抑商政策到利商政策的转变
惠帝、吕后时期,全面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对商人的限制有所改变。文帝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出现了商人周游天下,商品交易使人们都能买到想要的东西。景帝时设置关口,用传(即通行证)出入,对商人的政策仍就比较宽松。
在无为的大环境中“利商政策”促进商业发展,首先兴起一批兼营盐铁的大商人,盐铁是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必需品,而文帝只对其征收少量的顾税(即开发山林川泽的承包税)。许多盐铁商人垄断铁和盐的生产和销售,牟取了暴力,积累了财富。当时还有许多农业、渔业、牧业、林业等产品上市,“利商”政策促进了农牧产业的繁荣,还直接造就了更多专门从事商业买卖的行商坐贾。
“利商”政策的形成,使“人各任其能,地尽其力”,西汉前期的商业全面走向兴旺。
三、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1)农牧工商业的协调发展(2)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无为政策的推行也逐渐体现出一些弊端
第一,当时诸侯国的快速发展,对汉朝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郡国官职的重复设置又增加了食禄阶层,“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经济上的富足成为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盐铁论·错币篇》记载:“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属因邓币,吴邓钱币天下”。吴王积累的大量财富,为其发动“七国之乱”奠定了物质基础。许多诸侯国甚至富可敌国,觊觎帝位。
第二,面对外患的骚扰和掠夺,西汉自高祖到景帝时,对匈奴一直是“侵扰”、“和亲”、“再侵扰”、“再和亲”的无为政策,这只是暂时的和亲对长期的安定无济于事。
第三、汉武帝雄才大略,常年大兴战事,向外进行扩张战争,内则迷信神仙,多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