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思想的大背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初黄老思想的大背景
秦二世而亡,汉初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建国伊始,经济凋敝,百业殆兴。

西汉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汉书.食货志〉〉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识,死者过半”。

又据〈〈史记.平准书〉〉说:“自天子不能具钩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这场社会大混战破坏了秦朝原有的经济关系,许多贫民刑徒奴婢被解放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出路。

汉处率逃亡者人口将近有一半,导致许多良田无人耕种。

这种局面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秦汉动乱之际,许多豪民乘机囤积粮食,抢占土地。

有的豪民利用当地资源,逐渔盐铁之利。

于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恢复经济稳定统治成为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的必须着手的难题。

外患是北面匈奴人的侵扰“白登山之围”更是让统治者见识到北面的危协。

此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由放任的政策,正适合当时的需要。

刘邦及跟随他的萧何曹参周勃陈平樊狯等,由社会下趁进入最高统治阶参,出现了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他们深知百姓的饥苦,因此统治者懂得爱惜民力,实行了种种的惠民政策。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是以黄老之学为理论。

黄者,黄帝;老者,老子也。

所谓黄老之术,就是黄帝老子的学说。

黄帝之术,史书并无专书可考。

最早提倡道家政策的是曹参
司马迁称黄老之术为学者共术,则变相的说明了黄老之术为华夏文化的源头。

“无为”并不是“无所为”,是一种从“无为”到“有为”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民为本,清净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但体现到律法和政策上就是依法治国,皇权与相权的分开,财赋政策灵活自由,税赋低,官府干预少,士农工商自由放任。

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废除了秦的苛政,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颁布诏书通过重农政策。

重农抑商是自商鞅以来封建政权长期推行的政策。

第一,军队复员归农。

对跟随他入关的关东军愿意留在关中的,可以废除12年的徭役。

回关东的废除6年的徭役,依据在军队立功的大小进级加爵,按军官
爵位高低给予田庄。

爵级在公大夫~公乘之上的,还赏给食邑。

由于一系列
政策,所以解甲归田者大多数为自耕农,对他们的赏赐调动了其积极性,为
恢复发展农业提供了保障。

第二,对逃离家乡的流民,实行招抚。

回归本地的可以得到田地和原来的爵位。

第三,下令释放奴婢。

让广大的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第四,减轻农民负担。

田租实行十五税一。

第五,奖励生殖人口。

“民产子,复勿事二年”即免除两年的徭役。

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障了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对汉初政权的稳固,社会秩序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一些奸商发国难财,扰乱市场秩序。

汉高祖实行了抑商的政策。

据《汉书。

娄敬传》载,汉高祖还迁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强名家,”共十余万口到关中,置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同时规定商人不得作官,不得拥有土地,穿名贵的衣服,不许乘坐马车、携带兵器等,同时对商人征收多于平民几倍的赋税。

虽对商贾进行了许多的限制,但允许他们自由经商,这种“抑商”政策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政治上,郡国并行制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扩大地方自主权,有利于诸侯国发挥治理当地的主动权,同时分而治之适当缩小了中央政府直接所统辖郡国的范围,因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为全国各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顺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是西汉王朝最高统治者依据社会条件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一,增强了各国发展当地经济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增加各国财政输入的积极性。

《史记·吴王濞列传》说:“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
自拊循其民”就是说各国安抚百姓,安置流亡人口,让他们积极从事农业生
产,发展各诸侯国的经济。

又据《汉书、淮安王传》:“淮安王安……亦欲以
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同时各国又同中
央郡县展开了一场争夺生产劳动力的竞争。

中央政府的人要到边疆去屯役,
而诸侯国的人只需在本国内服役,所以许多人逃到了诸侯国,同时诸侯国对
服役人员给以工钱等一系列优待。

这样招徕流亡,奖励开荒,增加了地方诸
侯国的税收收入,使诸侯国人户迅速增长。

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使全
国形成了上下努力发展社会生产的情景。

第二,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

吴国东面有富饶的海盐,章山有铜矿,有三江五湖的便利。

吴王刘濞为了开发当地的资源,用铜来铸造钱,用海水
煮盐,国家变的非常富饶。

齐国东面有琅琊山,南面有泰山,西面有浊河,
北面有渤海。

因此“齐带山海,膏攘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②。

南方各国,雨水充沛,可以广设水田种植稻谷。

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丝
织物,说明了在当时已经有很高的水平。

第三,郡国并行有利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

各诸侯国独立生产各个地区有优势的经济,实行多种经营。

开发本地经济资源,多种多样的手工业促进了地区间
广阔的市场交换。

经济成份的发展使王侯具有雄厚的资本,长期扶持多人在
全国各地经商,使本诸侯国商业繁荣,行成许多繁荣的商业都市。

可见郡国
与多种经济的并存为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总之,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极大的推动了汉代经济的发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当地经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经济发挥能动作用,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惠帝、吕后时期从抑商政策到利商政策的转变
惠帝、吕后时期,全面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对商人的限制有所改变。

文帝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出现了商人周游天下,商品交易使人们都能买到想要的东西。

景帝时设置关口,用传(即通行证)出入,对商人的政策仍就比较宽松。

在无为的大环境中“利商政策”促进商业发展,首先兴起一批兼营盐铁的大商人,盐铁是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必需品,而文帝只对其征收少量的顾税(即开发山林川泽的承包税)。

许多盐铁商人垄断铁和盐的生产和销售,牟取了暴力,积累了财富。

当时还有许多农业、渔业、牧业、林业等产品上市,“利商”政策促进了农牧产业的繁荣,还直接造就了更多专门从事商业买卖的行商坐贾。

“利商”政策的形成,使“人各任其能,地尽其力”,西汉前期的商业全面走向兴旺。

三、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1)农牧工商业的协调发展(2)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无为政策的推行也逐渐体现出一些弊端
第一,当时诸侯国的快速发展,对汉朝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郡国官职的重复设置又增加了食禄阶层,“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经济上的富足成为导致地方分裂的一个因素,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

《盐铁论·错币篇》记载:“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属因邓币,吴邓钱币天下”。

吴王积累的大量财富,为其发动“七国之乱”奠定了物质基础。

许多诸侯国甚至富可敌国,觊觎帝位。

第二,面对外患的骚扰和掠夺,西汉自高祖到景帝时,对匈奴一直是“侵扰”、“和亲”、“再侵扰”、“再和亲”的无为政策,这只是暂时的和亲对长期的安定无济于事。

第三、汉武帝雄才大略,常年大兴战事,向外进行扩张战争,内则迷信神仙,多次到
各地巡游,挥霍无度,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匮乏,连年的战争又遇上灾荒,劳
动力丧失很多,饥民遍野,汉朝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四、由于无为的放任政策,使地方豪强、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趋向商业,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早在文景时期,一些有远见得思想家就提出了对潜伏着的危协统一的因素,并且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经济措施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的统一,拉开了西汉经济改革的序幕,实现从无为到有为经济的改变。

贾谊和晁错在文帝时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防备匈奴的经济策略上,贾谊提出通过垄断铸币来控制聚集国家财富,是匈奴人归附朝廷,采用经济手段分化匈奴阵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晁错开垦边地、守边备防,反映出统治阶级对全国经济统筹兼顾,平衡地区经济差异的想法。

在抑商政策上,二人看到了自由泛滥的经济危害到国家经济的统一。

贾谊提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虽未被采用却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措施。

在武帝时期得到实施。

晁错也提出抑商的“贵粟政策”。

文帝还接收了他的卖爵建议,改善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到武帝时,启用大批商人做官管理工商业起到间接抑制了民间商人的目的。

到景帝时,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矛盾一触即发,晁错上了《削藩策.》,指出削藩的重要性。

贾晁二人的思想反映出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转变,具体实施就到了武帝时期的桑弘羊进行的经济改革。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对外发动与匈奴的战争,又征讨两越、西南夷、派张骞通西域,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财政做后盾。

再加上武帝好大喜功,修建别宫,崇尚神仙方术,耗费了大量钱财,出现了财政危机。

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保证对匈奴战士的供给,打击富商大贾,经济上维护国家的中央集权。

武帝在桑弘羊的帮助下推行了改革。

桑弘羊(公元前155——前80年),西汉著名等的理财家。

由于“心算”的技能,13岁被任命为侍中,45岁任大农司(治粟内史)总管财政20多年,主要推行了盐铁专营、平准、均输、酒榷(酒专卖)等一系列措施,为武帝积聚了大量的资本。

他的经济观点主要受范蠡、管子等的影响,同时夹杂着商人重利的思想,重商理论是其财政经济思想的核心。

桑弘羊之所以积极介入工商业,有以下三点的考虑:
首先,他考虑到了百姓的疾苦和对赋税的承受能力。

常年的战争,使百姓负担不断加重。

虽然武帝时税赋基本变化不大,但是徭役却很重。

秦代17岁开始傅役,18岁正式服役,文景时把始傅时间推迟了三年。

但武帝时老人小孩都要服役。

桑弘羊认为通过官营工商业可以达到“民不加赋而天下足’的目的
其次,他认为自然资源应该收为国有。

《汉书·食货志》载:“山海,天地之藏,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

他认为山林河川本来就应归最高统治者皇帝所有,这从理论上奠定其官营工商业的合理和合法,认为国家完全有权收回和剥夺私营工商业的经营权,认为如果豪强营利山林川泽会造成土匪群聚,威胁地方的稳定,对国家造成危害。

最后,官营工商业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

无论从资金、技术、设备上还是改进技术、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都比私营工商业具有优越性,这一点是他在实践中得出的。

桑弘羊的重商理论
一、渊源:他认为商业是财富的本源。

他的思想在管子、范蠡、白圭基础上
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不饰宫室则林木不可胜用,不充疱厨则禽兽不
损其寿,无末利则本业何出。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
我重”等,他在《盐铁论》中的这些句子都是直接从管子的文句中引用
的。

二、他认为从商可以致富,他也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货币的多少就代表了财
富的多少,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混淆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

正是从这个错误观点出发他得出只有从事商业才能获得更多货币,也就
是更多的财富,错误的方法得出了商业是致富的根本。

同时他与以前学
派不同的是,他否认了农业是唯一致富的根本途径。

而商业可以不必劳
动,用不等价交换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他意识到自然资源不同、分
工不同,得到的商品也就不同,得出了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三、对外贸易。

他积极提倡对外贸易,认为通过贸易可以换取到自己缺的东
西,丰富本国的商品物资,同时不等价交换可以的到别国的财富,削弱
其的经济实力,役使外国。

四、他虽然重商却没有忽视工农的重要性。

他认为手工业如果不发展,农用
就会缺乏,那么谷物生产就不会增殖。

桑弘羊的经济干涉政策主要有:
(一)盐铁及酒专卖
盐的专卖,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就提出“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提出了官府垄断盐铁业的政策。

古代许多商贾都曾经经营盐业起家。

汉代以前,盐业由私人经营,官府参与的经盐业相当有限,不可能形成垄断。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任用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同时重用桑弘牙,他们向武帝建议对盐进行垄断。

具体做法是:在产业区设立盐官管理盐务,招募人煮盐,由国家提供煮盐的“牢盆”,产品由政府收购,运往各地出售。

桑弘羊担任大农丞后,又在各郡县设置盐官,加强中央对盐政的控制。

官府对盐专卖使盐品质不一,价格昂贵,不过幸好消费者每天的食盐消费量不大,所以盐铁会议中,“贤良”对盐专卖只是一般的反对。

铁专卖。

战国时期铁就被广泛的使用,铁工业一直是垄断状态存在的。

汉初,盐铁的税收主要归诸侯国所有。

武帝时元狩三年,才设大农丞赚管铁的税收。

对铁的专卖和盐的专卖几乎同时,也许和煮盐用的“牢盆”是用铁造的有一定的关系。

统治者认为铁器可用来铸造兵刃具有很大的用处,如果被奸伪的人所用就会对统治不利。

各地铁官由原来的冶铁富商担任,体现出其绝不是打击盐铁商人资本。

对盐铁工业的专营体现出了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前面也提到了,在盐铁会议上最糟消费者的反对,存在的缺点是:
第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官府率徒积极性不高,只追求数量,导致质量低
劣。

第二,产品规格不和实际需要。

多为“大器”不能民用。

第三,消费者够买不到。

由于铁的专卖,使铁器比较难得,家里不允许多存
放铁,必须到远市也不一定能买到。

第四,强迫农民购买和服役,卖不出去难免强迫百姓摊购,强迫农民劳动,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第五,价格昂贵。

整齐划一价格后,农具品种减少,价格贵,买不起。

酒专卖。

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实行酒专卖“初榷酒酤”,后改为只征收酒税“升四钱”酒税成为封建财政的一个重要税收。

(二)均输。

公元前110年,他兼任大农丞时,与均输、盐铁专营及平准一起大力推行。

均输推行年后扭转了财政困境,国库充足。

均输是其所推行的经济措施中收效最大的一种。

“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窗,仓癝之积,战士以俸,饥民以赈”。

以往各国对中央都有实物贡输,按市价折合成当地商人一向贩运出境的多而廉价的土特产,将这些土特产交给均输官,由均输官把土特产运往贵价的地方出售。

这样即免去了各郡远途运往京师的烦难,又避免了贡物到京师后得不偿失,政府通过辗转贸易获得巨大的利润。

但均输也有他的不足,如:均输官所勒买之物并不是当地百姓所有,则“释其所有,责其所无”。

于是,百姓贱卖其物来满足上面官员的要求。

(三)平准。

公元前110年创办平准制度,所谓平准“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冶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这种运用市场规律来稳定物价是值得肯定的。

平准指在稳定物价,而不在获得巨大利润,因为获得巨大利润的是均输。

平准另一个作用是他可以排挤富商大贾或给商人资本打击。

稳定的物价和有序的市场秩序对商业者和消费者来说是好的。

当然平准也导致官吏与奸商勾结,从事囤积居奇来牟取渔利。

从理论上来讲,桑弘羊的平准是采用价值规律把价格稳定在一个点上,他的平准和均输结合起来,以保证控制市场价格的物资来源。

(四)屯垦。

移民屯垦,最早由晁错提出,大力推行在武帝时期,桑弘羊掌财政以后的移垦即向玉门关以西地区扩展,经济上使长城以南地区农牧生产得到发展。

政治上切断羌人与匈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扩大财政机构与统一币制。

五铢钱为法定货币,使货币名义价值与其实际价值有较适当的比例,出现了一个币值稳定的局面。

盐铁会议的第二年,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燕王之变”。

桑弘羊被牵连,结果是桑弘羊一家被霍光处死。

桑红羊作为官营工商业的始作俑者,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桑弘羊的财政调控具有具大的积极意义。

以今天为例,虽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继取消了茶叶专卖、粮食和棉花的专营制度。

但为保障财政收入,维护市场稳定,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还是采取了烟草专卖和食盐专卖政策。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国家还对重要的矿产资源和原材料实行垄断专营政策。

而桑弘羊“民不加赋而天下用饶”,对于今天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科学的增加税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