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专业班级: 15级药学(本科)

学号: *************** 姓名:曾

联系方式: 152402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正文 4 1 绪论 (4)

1.1血液疾病的简介 4

1.2阿司匹林的研究现状 4

2 阿司匹林常见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5)

2.1阿司匹林解热抗炎的作用机制 5

2.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机制 5

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评价 6 3.1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局限性 6

3.2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优势 (6)

4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相关问题 (7)

4.1对胃肠道的损害 (7)

4.2引起哮喘疾病 (7)

4.3阿司匹林的抵抗作用 (7)

5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I

摘要

目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证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以及从而引发的血栓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死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治疗抗心肌缺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抗血小板的治疗。大约上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作用被研究发现。经过临床医学的研究统计以及循证医学的大量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相关统计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机率。对于抗血小板的作用阿司匹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方法:本文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将对阿司匹林目前的主要临床应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综述,以更好的发挥阿司匹林的药物价值,提供个性化,规范化的治疗抗血小板的措施,为临床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机制

ABSTRACT: Objectiv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latelet adhesion, aggregation, and consequent thrombosis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ngina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treatment of

anti-myocardial ischemia i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e 1970s, the role of aspirin antiplatelet was studied. A large amount of evidence from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s shown that aspirin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tatistics show that aspir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robability. 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aspirin has been decades of history. Methods: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m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aspiri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drug value of aspirin,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tandardized treatment of antiplatelet measur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to play a greater role.

KEY WORDS:aspirin; antiplatelet; mechanism of action

II

I

引言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治疗头痛的方法为将柳树叶进行熬煮。具有消炎镇痛,抗高热的功效[1 ]。大约在200年以前,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随着科学的发展,1859年成功进行了化学合成反应,越来越多应用水杨酸对炎症与疼痛进行治疗。但水杨酸为酸性物质,会刺激胃肠道,而后经过1898年德国拜尔公司霍夫曼化学家的乙酰化,成功的减低了水杨酸的酸性,于是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便成功合成问世。随后阿司匹林便投入了工业生产,据相关文献报道,目前每年阿司匹林的全球产量大约为5万吨。同时其抗血小板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去。1979年,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脑血栓的再发药物获得美国FDA的批准。1979年阿司匹林的适应症已经扩大到对于心肌梗塞的预防再发方面。1958年,我国首次投入生产。根据统计数据表明,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再发的首要药物[2]。

阿司匹林从发现开始便已风靡全球,是最为经典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至今已有百年的时间,已成为使用最多,用药时间最长的药物。其优点还包括不会产生药物的依赖性。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脑血栓以及心脏病等血液疾病。同时也对感冒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关节红肿疼痛具有缓解的疗效[3]。阿司匹林的作用较多,疗效较好,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却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对阿司匹林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述。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医学家Vane认为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成,尤其是血栓素A2(TXA2),阿司匹林从而对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起到抑制作用。Roth等对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的乙酰化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TXA2作了进一步阐述。在形成血栓的部位,如果血小板被活化则同时会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的情况出现。花生四烯酸从细胞膜磷脂中释放,然后随着环氧化酶的作用,此脂肪酸会转化为特别不稳定的前列腺素G2/H2,在特异的血栓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血小板会产生TXA2,TXA2是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的,极易诱导血小板的释放和聚集[4]。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小剂量可以抑制TXA2的产生,然而却使PGI2的合成不受任何影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乙酰化从而导致失活。因此血小板中的TXA2生成相对减少,具有抗血小板的聚集以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