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选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但在资本主义
以前的经济形态中,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或战争等天灾
人祸造成的生产不足,生产的普遍过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成为一 种经常的规律性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公式是G-W-G’)中,价值的增殖是生
产和交换的唯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1957~1958: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了24个月,下降幅度最大时达到
13.5% 1960~1961:美元危机首次出现,美元大幅贬值 1969~1970:货币紧缩政策引发美国经济衰退 1973~1975:美元贬值、石油危机共同催生的"滞胀"
1980~1982:美国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股灾
2007~2008:次贷危机现形,美国金融市场深陷泥潭。
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会因此而终结。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一方面,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 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 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
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在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销售停滞;大批的工厂停工、减产
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
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
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措施: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 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建立 基础 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分离(劳动的个体性) 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劳动的社会性) 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 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生产 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 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生产者 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 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 生产者私人占有。
或倒闭,整个社会生产急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陷入绝对贫困的
境地;信用崩溃,许多银行、金融企业、商店纷纷破产。总之,整个社 会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 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生活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 时候更难得到满足。“生活资料和现有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 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 产得太少了。”也就是说,不是生产商品太多,而是相对劳动群众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生产过多而卖不出去。
生活状况恶化,广大劳动群众的购买力下降。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发展
到一定程度时,供给与需求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就不可避免地引 起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 间的矛盾。 各个资本主义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加 强企业的组织性,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有组织性,但从整
上涨,这些都使商品销售缓慢。从这点看,危机阶段是要延长的。国家的 集中购买,使这些企业的生产不致下降,或下降较少,从这点看,危机阶
段是要缩短的。这是两股作用相反的力量。
3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际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进入21世纪,由于周期性经济规律的作用,再加上IT产业泡沫破裂和 “9•11”事件的影响,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征兆。 为了防止经济继续衰退,美联署采取了大幅降息的办法,使1%的联邦 基金利率维持了一年多,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在银行借款容易、利率很低的情况下,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价不 断上涨。为了满足低收入阶层和还款能力较差的人的购房需求,金融系统 根据还款能力把按揭贷款分为优级和次级。由于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业
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
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
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
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 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
蓬勃发展,次级贷款也大量发放。
次级贷款经过人为包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人们还可以 凭这种次级贷款证券作抵押再向银行借钱。因贷款成本很低、房价又不断
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广泛追捧。
3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际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连债务积累也能表现为资本积累这一事实,清楚地表 明那种在信用制度中发生的颠倒现象已经达到完成的地步。” 因此投机盛 行,金融衍生品泛滥,房价节节攀升,人们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美国经 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虚假的繁荣不可能持久,泡沫总要破裂,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酿 成更大的灾难。美联署为了避免美国经济出现灭顶之灾,就出手遏制泡沫, 控制流动性过剩。
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战前的经济危机相比,战后的经济危机有这样
一些新的特点: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 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等。
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
“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 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
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 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
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
期中存在着推动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
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
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 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 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 下,必然不断积累,不断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
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并尽量降低工人的工资,
使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同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 高,工人受到机器的排挤,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
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
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生8次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1948~1949:生产率膨胀过急,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所需,美国经济出
现衰退 1953~1954:受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失败的拖累,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根源: 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以下两个矛盾: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
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之间的矛盾。
(二)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 的可能性。
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W-W转变为W-G-W(简单商品生
产的流通公式),流通过程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 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前,危机在流通领域中的表现是物价狂跌、利息特高;在生产领域
中的表现是生产大降、投资锐减。
现在,贷给垄断企业的货款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不高,企业不必 削价拍卖,物价不跌或微跌,加上由于要筹集上述那笔国家资金,就要实
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从而使纸币和信用货币购置力降低,物价反而因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分工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 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无论在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各个部门之问,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 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充满着各种不可克 服的矛盾,使得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周期
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
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 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
一次危机的到来。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
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事例:国内倒奶事件
国内偶然的倒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倒奶 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 比例失调的表现,企业盲目、自发地发展,造成生产相对过剩。而普遍 的生产相对过剩,就是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
个社会范围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又把整个社会生产分割开来,每个企
业的生产完全成为资本家个人的事情,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
的无政府状态。当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失调时,就形成
大量商品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就构成再生产的
一个周期。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
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 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生活
由国家集中一笔货币资金,在危机中援助那些发生困难的垄断企业。
这有两种办法:发放信贷,使其解决缺乏现金的困难;购置产品,使其解决 缺乏市场的困难。这样,这些企业便能存在下来,而其他有困难的企业或
中小资本或者处境更加困难,或者被淘汰。实行这种政策,只能促使生产
和消费的矛盾加深,因而不能消灭危机。但是,实行这种政策对危机周期 中的危机阶段即生产下降时间的长短,却有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 危机理论
目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家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 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 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
以前的经济形态中,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或战争等天灾
人祸造成的生产不足,生产的普遍过剩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成为一 种经常的规律性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公式是G-W-G’)中,价值的增殖是生
产和交换的唯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1957~1958: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了24个月,下降幅度最大时达到
13.5% 1960~1961:美元危机首次出现,美元大幅贬值 1969~1970:货币紧缩政策引发美国经济衰退 1973~1975:美元贬值、石油危机共同催生的"滞胀"
1980~1982:美国股市暴跌引起全球股灾
2007~2008:次贷危机现形,美国金融市场深陷泥潭。
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会因此而终结。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一方面,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 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性的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 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
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在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销售停滞;大批的工厂停工、减产
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
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
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措施: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
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 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建立 基础 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分离(劳动的个体性) 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全面的相互依赖(劳动的社会性) 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 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生产 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 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生产者 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 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 生产者私人占有。
或倒闭,整个社会生产急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从而陷入绝对贫困的
境地;信用崩溃,许多银行、金融企业、商店纷纷破产。总之,整个社 会经济生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 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生活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 时候更难得到满足。“生活资料和现有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 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 产得太少了。”也就是说,不是生产商品太多,而是相对劳动群众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生产过多而卖不出去。
生活状况恶化,广大劳动群众的购买力下降。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发展
到一定程度时,供给与需求的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就不可避免地引 起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 间的矛盾。 各个资本主义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加 强企业的组织性,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有组织性,但从整
上涨,这些都使商品销售缓慢。从这点看,危机阶段是要延长的。国家的 集中购买,使这些企业的生产不致下降,或下降较少,从这点看,危机阶
段是要缩短的。这是两股作用相反的力量。
3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际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进入21世纪,由于周期性经济规律的作用,再加上IT产业泡沫破裂和 “9•11”事件的影响,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征兆。 为了防止经济继续衰退,美联署采取了大幅降息的办法,使1%的联邦 基金利率维持了一年多,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在银行借款容易、利率很低的情况下,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价不 断上涨。为了满足低收入阶层和还款能力较差的人的购房需求,金融系统 根据还款能力把按揭贷款分为优级和次级。由于房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业
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
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
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
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 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
蓬勃发展,次级贷款也大量发放。
次级贷款经过人为包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人们还可以 凭这种次级贷款证券作抵押再向银行借钱。因贷款成本很低、房价又不断
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广泛追捧。
3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际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连债务积累也能表现为资本积累这一事实,清楚地表 明那种在信用制度中发生的颠倒现象已经达到完成的地步。” 因此投机盛 行,金融衍生品泛滥,房价节节攀升,人们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美国经 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但虚假的繁荣不可能持久,泡沫总要破裂,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酿 成更大的灾难。美联署为了避免美国经济出现灭顶之灾,就出手遏制泡沫, 控制流动性过剩。
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战前的经济危机相比,战后的经济危机有这样
一些新的特点: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 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等。
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
“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 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
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 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
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四)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
期中存在着推动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更新。 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
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
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 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 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 下,必然不断积累,不断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
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并尽量降低工人的工资,
使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同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 高,工人受到机器的排挤,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
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
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生8次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1948~1949:生产率膨胀过急,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社会所需,美国经济出
现衰退 1953~1954:受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失败的拖累,美国陷入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根源: 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 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以下两个矛盾: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
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之间的矛盾。
(二)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 的可能性。
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W-W转变为W-G-W(简单商品生
产的流通公式),流通过程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 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前,危机在流通领域中的表现是物价狂跌、利息特高;在生产领域
中的表现是生产大降、投资锐减。
现在,贷给垄断企业的货款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不高,企业不必 削价拍卖,物价不跌或微跌,加上由于要筹集上述那笔国家资金,就要实
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从而使纸币和信用货币购置力降低,物价反而因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分工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 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无论在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各个部门之问,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 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充满着各种不可克 服的矛盾,使得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周期
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
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 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
一次危机的到来。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
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事例:国内倒奶事件
国内偶然的倒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倒奶 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 比例失调的表现,企业盲目、自发地发展,造成生产相对过剩。而普遍 的生产相对过剩,就是经济危机。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
个社会范围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又把整个社会生产分割开来,每个企
业的生产完全成为资本家个人的事情,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
的无政府状态。当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失调时,就形成
大量商品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之间的时期,就构成再生产的
一个周期。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
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 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生活
由国家集中一笔货币资金,在危机中援助那些发生困难的垄断企业。
这有两种办法:发放信贷,使其解决缺乏现金的困难;购置产品,使其解决 缺乏市场的困难。这样,这些企业便能存在下来,而其他有困难的企业或
中小资本或者处境更加困难,或者被淘汰。实行这种政策,只能促使生产
和消费的矛盾加深,因而不能消灭危机。但是,实行这种政策对危机周期 中的危机阶段即生产下降时间的长短,却有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 危机理论
目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家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 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 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