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认为这些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A,我们要 格外注意的是,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 产业革命是在相对独立的国际环境下一条 龙式的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产 业革命各个环节是相互匹配的,是独立完 成的。由于我们的产业革命刚刚开始,所 以也就失去了这样的国际环境。现在全球 化是大势所趋,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你 都得进入,这就给我们的产业革命带来极 大的弊端,这就是我们只能做产业革命链 条环节上的一端,即终端或末端,即组装。
7,健全的法制建设,尤其是要确立宪法的权 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
上述7点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否孤立 地拿来其中的一点或两点或更多,而抛开 其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来看,我们 先是学的西方的实用技术,后学的西方的 制度,再企图引进民主、科学、自由、法 治等。但似乎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没有成 功?
三wk.baidu.com现代化与现代性
我们在讨论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与特征之前,首先来 看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显然现代化 (modernization)现代性(modernity)之间有着 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也有着及其 密切的关系。
我们首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对此学术界有 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比如爱森斯坦德就从历史的 角度解读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他是这样说的: “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 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
德所谓的人是目的的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 但是,西方改造自然的历程却告诉我们, 人类是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征服自然、 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本身无疑就是人 的理性在工具层面的落实。这样的理性, 学界称之为工具理性。于是,久而久之,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之中。但是,不管这样,现代化的过程就 是理性的过程,这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的要求自身不是从我 们自身文化系统内滋生的,而是由外面输入的, 是由于西方文化的逼迫而不得不走这条道路。所 以严格说起来,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其源 头在西方文化。
虽然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大问 题,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思索考虑解决这 一问题。注重实际生活的人未见得看重这一问题, 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对之梦牵魂萦,时时刻刻 在思索如何解决此一问题。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 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重镇,应该说新学或西学已 经成为了北京大学显学。
无节制的欲望、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 这样的产业革命历程有可能阻碍法治、民 主、自由的进程,如此等等,并为中国社 会往后的发展遗留极为严重的后遗症或沉 重的代价。C,还需注意第三个不同之点,即 是西方的产业革命主要是民间完成的,而 中国的洋务以致现在的经济建设是在官方 的推动之下进行的。此种模式用李鸿章的 话说就是“官督商办”。这种模式的利弊。
四,现代化的内容
现代性贯穿于其间的我国现代化运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与特 性呢?
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 差异,其内容可以大致概括为器物、社会制度、文化等几 项。具体可有以下几项:
1、独立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国家形式。此种国家 形式是显然和我国固有的「民无二王」国家形式(universal state)迥然有别。我国传统的国家只具有形式的大一统, 而远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统一国家意志和具有共同利益的共 同体;任何党派或社团的利益必须置于这个共同体的利益 之下。党派的纷争必须服从于共同体。14亿中国人,如果 是理性的,那么他们必须组成一个统一的祖国,并为此而 共同努力。
我想道理很简单,因为上述的七点是紧密相 连的。比如实用科学后面有着西方几千年 来的学理的漫长的传统。而学理的深入讨 论要求有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要求 参与讨论的各方都是平等的。如此等等。 总结上述的讨论,我的看法是,我们中国 人必须总体上研究西方的现代化过程,在 具体的实施中不免有所偏颇,有所重点突 出。
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 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 和非洲大陆。”其实,这样解读明显地是从时间 的维度着眼,指出在什么历史阶段,社会从前现 代逐渐地转向现代。我们再来看看学界对现代性 的概括。吉登斯是这样来解释现代性的。他说道: “现代性指社会或组织模式,大约在17世纪出现 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 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爱森斯坦德:《现代化 的后果: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1页。
5、要建立现代教育以代替传统的书院制,即 以分科治学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院系设置, 其目的为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系统且具有完 美人格的才俊之士,使此种教育在整个社 会普及。
6、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及建立,使更广泛的、 更安全的、更有互相制约的政治协商成为 可能,保障基本人权的落实,采用多数决 定的原则,用选举方式产生政治制度和建 立政府。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 理论反思
北京大学 胡军教授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一,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阶段 三,现代化与现代性 四,现代化的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自明末清初以来,尤其自鸦片战争之后,中 西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知识界急欲解决而又 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陈独 秀曾经说过,自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的问 题十有八九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造成的。 后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 一书中曾经这样来概括西方文化对于东方 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挑战与回应” 的模式。于是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百多 年来始终是中国人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但 似乎至今没有找到好的理论来处理这一问 题。
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我的看法是。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历史落实与制度表 现。现代性是贯穿于观念、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的 精神本质。或者说,现代化的过程明显地表现为 理性化的过程。所谓的现代性就是理性。
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始于17世纪至19世纪的启蒙运动。 而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理性高于信仰。正如康德 总结的那样,一切思想、一切知识都必须站在理 性的法庭面前,接受理性的裁决。知识何以可能、 如何可能必须要得到理性的认可。此处所说的理 性裁决或检验实质上是指知
这样的定位是不得以的,是给定的,是被迫的。这 样的严重态势极其不利于中国产业革命的完成。B, 同时,中国产业革命与西方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 于,西方产业革命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 的结果(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于13世纪末期,完成 于17世纪,其内容主要是哲学、文学、艺术如音 乐、建筑、绘画、雕塑等人文学科与人文思想、 法治;而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则是17世纪之后 的事情了。)中国现在试图实现的产业革命的过 程恰好相反,是与西
第二期为清初,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 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 始。
第三期在清朝中叶,鸦片战争以后,西洋武 力震惊中土,于是虽有“同治中兴”提倡 西洋机械练兵之术,于是“夷务”或“洋 务”、“西学”为当时人所热衷的新名词。 此一阶段持续约三十多年,大致从同治元 年(一八六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之 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马关 条约》之签订。洋务运动设及的范围较广, 但不出实用范围,如造船、造兵、练军、 设立各类学校以培养实用性的人才、译书。
识或思想必须要提供充分明确的论证以表明自身的 合理性得到了可靠的证实或论证。康德思想的社 会意义在于,人类的行动或社会的运行的规则的 合理性也必须得到理性的认可,理性的审查。未 经理性认可和审查的知识、思想、行动都是任性 随意的,绝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功。
康德的理性的内涵还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容。他指 出,人不是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将人视为目 的就为人类征服、利用自然提供了理论根据。或 者说,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是康
第六期即辛亥之后的四五年,共和却转变为专制。 由于备受专制政治的痛苦,于是人们渐渐厌恶专 制,而倾向共和民主。
第七期便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人生论。
在这七期中西冲突中,中国人最初的觉悟是西洋的 器物,其次是政治制度,其后便是人生态度或用 陈独秀的话讲就是所谓的“伦理觉悟”。
可以说,这七期的文化进展历史可以大体可以说是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运动的历史,或者说中国传统 文化的现代转化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 转化是在西方文化逼迫之下进行的,其动力不在 自己的文化系统之内,而是来自于西方文化。
当时在北京大学极力提倡新学或西学的干将 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周作 人等。即便是蔡元培本人也是
倾向于新学,而对旧有的学问并不是很重视 的。他们的文化立场主要是得自于西学东 渐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大冲击。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各阶段
1,第一期在明朝中叶,西教西著初入中国, 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信之者为徐光启一 人而已。(陈的这一说法是有问题的,有 宣传的作用,而无学术的意义,除徐光启 外,尚有李之藻、杨廷筠两位成为了信徒。 此外还有一品大员14人,进士10人,举人7 人,秀才300人,皇室成员140人,内侍40 人也皈依了天主教。)
3、合理地设计和逐步建立维护人类尊严,有 学理根据的,并能够适应以工业化为基础 的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制度。与此相应, 凡不能够符合上述道德标准与社会制度的 传统的旧道德和旧的社会制度,例如: 「三纲」、盲目的婚姻制度、三从四德、 守节、宗族制度等均要无情地在现代化运 动过程中逐渐被扬弃。
4、专深精细的学理系统研究(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在内)要代替教条式 或格言式的阐述。所有的学理性的系统最 为重要的一点即是论证或证实或证成或圆 说活或辩护,简单说,你要我相信某一道 理,你就必须提供充分的理由使我真诚地 认为你所说的是对的,是真理。
方的走着相反的路向。你看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的进度表就能够明白此点。于是,问 题也就在于,这种从外在实用性的场面入手的产 业革命进程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极其不利 的另一面。我们必须对之有精细的深入的研究分 析,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它的有利的方面在 于,我们可以参照西方的历程,避免西方产业革 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免自己重走西方的弯路, 如此等等。不好的方面在于,我们是径直从经济 入手,这就会极大的造成财富分配方面的更大的 不公平、造成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的差异、刺 激起人们的漫
2、完成产业革命,即实现工业化为主或为基 础的社会化的国民经济。我国传统的经济 模式是农业的经济,或称小农经济,此种 经济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的;与此 种经济相匹配的则是极其不合理的不平均 的财富分配制度。合乎理性的工业化动力 必然来自于民间,当然政府的引导或规划 也是必须的。除此,我们还得格外研究中 国工业化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的差异。
第四期在清末,甲午之战,军破国削,康梁乘势变 法,变法虽不成功,但是新思想拓宽了领地,于 是由行政问题折入政治根本问题。
第五期在民国初年,当时新旧之所争,康梁提倡, 只在行政制度优良后,尚未涉及政治根本问题。 但在民国初年,一部分有识之士有了政治为根本 问题的觉悟,于是进而有了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 的讨论,辛亥革命后,共和告成。
但是西方文化这种「挑战」,在各民族文化中所引 起的「反应」却各有不同。例如西方的宗教如天 主教、基督新教等现在对中东、印度、非洲等国 家或民族文化仍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一点亨廷 顿在其《文明冲突》一文中有过极为明确的描绘。 但西方的宗教对我国虽有一定的压迫,但并不构 成巨大的压力。相反,我们的看重现实生活的精 神生活已经变成我们向西方文化反挑战的最好课 题。要言之,由于各民族文化本质之不同,它对 现代化运动的反应之内容与特性亦各异其趣。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 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的描述,它涉及:(1) 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 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2)复杂的经济制度, 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的政治 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细看上述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解读也并无实质性的 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