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十四章重难点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第十四章重难点笔记

第五篇控制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管理控制的必要性及其类型

1.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所决定的。

(1)环境的变化

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而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2)管理权力的分散

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中。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也有必要。如果没有控制,没有为此而建立的相应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就不能检查下级的工作情况。

(3)工作能力的差异

由于组织成员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能完全正确的理解,由于成员工作能力的差异,员工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管理控制的基本原理

(1)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2)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集的函数,即Z=f(S)。

(3)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3.管理控制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

①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W,则:Z=f(W)。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t)。自适应是相对的,有一定限度的。

④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f(X、S、K、C)或Z=minf(X、S、K、C)。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与管理。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类

①前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同期控制: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a.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b.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③反馈控制: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二、管理控制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

1.管理控制的过程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1)确立标准

①确定控制对象

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确定了企业活动需要的结果类型后,要对它们加以明确的、尽可能定量地描述,即要规定需要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希望达到的状况和水平。

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a.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b.资源投入;c.组织的活动。

②选择控制的重点

企业无力、也无必要对所有成员的所有活动进行控制,而必须在影响经营成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择若干关键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析影响和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众多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对企业经营成败起决定作用的八个方面: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以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

③制定标准的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a.统计性标准。也叫历史性标准,是以分析反映企业经营在历史各个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的标准。

b.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对于新从事的工作,或统计资料缺乏的工作,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和评估来为之建立标准。

c.工程标准。工程标准也是一种用统计方法制定的控制标准,不过它不是对历史性统计资料的分析,而是通过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来进行的。

(2)衡量绩效

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衡量工作成效是以预定的标准为依据的。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是要分析通过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测量能否取得符合控制需要的信息。

②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控制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控制的有效性。以什么样的频度,在什么时候对某种活动的绩效进行衡量,这取决于被控制活动的性质。需要控制的

对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间隔是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负有控制责任的管理人员只有及时掌握了反映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绩效之间偏差的信息,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使反映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适时地传递给适当的管理人员,使之能与预定标准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

(3)纠正偏差

为了保证纠偏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在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中注意下述问题。

①找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在采取任何纠正措施以前,必须首先对反映偏差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首先,要判断偏差的严重程度;其次,要探寻导致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原因要求采取不同的纠正措施。要通过评估反映偏差的信息和对影响因素的分析,透过表面现象找出造成偏差的深层原因;最后,在众多的深层原因中找出最主要者,为纠偏措施的制定指导方向。

②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需要纠正的不仅可能是企业的实际活动,也可能是组织这些活动的计划或衡量这些活动的标准。预定计划或标准的调整是由两种原因决定的:一是原先的计划或标准制定得不科学,在执行中发现了问题;二是原来正确的标准和计划,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预料不到的变化,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③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针对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可能制定改进工作或调整计划与标准的纠正方案。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a.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b.充分考虑原定计划实施的影响;c.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2.有效控制的要求

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有效控制应具备下述特征:

(1)适时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