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
第七章
Part 1
7.1 M-S接触的势垒模型
7.2 M-S接触的整流理论
7.3 少数载流子的注入和欧姆接触
前言 金属——半导体接触
由金属和半导体互相接触而形成的结构,简称M-S接触。
典型接触:
肖特基势垒器件
1、半导体掺杂浓度低,单向导电性——整流接触
2、半导体掺杂浓度高,双向导电性——欧姆接触提供低阻互联
7.1 M-S接触的势垒模型
一、功函数和电子亲和能
0m Fm
W E E =-真空中静止电子的能量
金属
0S FS
W E E =-半导体
0C E E χ=-电子亲和能
S n
W E χ=+
二、理想的M-S接触势垒模型理想接触:
——在半导体表面不存在表面态
——M-S之间没有绝缘层或绝缘层很薄的紧密接触以金属和n型半导体的接触为例
二、理想的M-S 接触势垒模型
S m
W W 1、电子系统在热平衡状态时应有统一的费米能级
电子转移
空间电荷区
半导体体内载流子重新分布引起载流子的积累或耗尽,导致能带弯曲;但金属体内的载流子和浓度基本没有变化
E
二、理想的M-S 接触势垒模型
D S m s
qV qV W W =-=-ns D n m q qV E W φχ
=+=-表面势:从半导体表面到内部的电势差
半导体一侧的电子所面临的势垒:
金属一侧的电子所面临的势垒:
电子阻挡层;高阻区——整流接触
二、理想的M-S 接触势垒模型
m S
W W 2、电子反阻挡层;低阻——欧姆接触
电子转移
E
二、理想的M-S 接触势垒模型
m S
W W >m S
W W ——电子的阻挡层——整流接触表面处能带向上弯曲 表面处能带向下弯曲 N 型: ——电子的反阻挡层——欧姆接触P 型: ——空穴的反阻挡层——欧姆接触 P 型: ——空穴的阻挡层——整流接触 三、表面态对接触势垒的影响 013 g q E φ= 巴丁提出表面态对M-S接触的影响——巴丁势垒模型 表面态,表面能级 表面态的费米能级 施主型:有电子呈电中性;空着带正电 受主型:有电子带负电;空着为电中性 三、表面态对接触势垒的影响 存在表面态,即使不与金属接触,半导体一侧产生电子势垒 态密度较大 态密度很大 金属和半导体接触前 电子转移 D g n qV E E q φ=-- 三、表面态对接触势垒的影响 半导体向金属转移电子 接触前后,半导体一侧的空间电荷不发生变化,表面势不变——势垒高度被钉扎 ①表面态密度很大,以表面电子转移为主 金属和半导体接触 只转移表面态中的电子就可使整个系统达到平衡。 m s W W 三、表面态对接触势垒的影响②表面态密度较大,表面、体内电子均转移 表面态中的电子和半导体体内的电子都要向金属转移,才能使系统平衡金属功函数对势垒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实际情况 理想接触 接触情况对比 金属的功函数决定接触类型及势垒高度 实际接触 由于存在表面态,接触时 总是形成势垒,且势垒高度受金属功函数影响不大 m S W W >m S W W <电子的阻挡层——整流接触电子的反阻挡层——欧姆接触 7.2 M-S接触的整流理论 一、势垒高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 1、0 V =S M M S J J →→=E 一、势垒高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 V <外加电压增强了内建电场的作用,势垒区电势增强,势垒增高;金属一侧的势垒高度没有变化; 电流很小,为反向偏置 金属接负极,半导体接正极 2、0 M S S M J J J →→=-≠E 内 E 外 一、势垒高度随外加电压的变化 3、 0V >S M M S J J J --=-净电流密度很大,为正向偏置 金属一侧的势垒高度没有变化 外加电压削弱了内建电场的作用,半导体势垒降低;金属接正,半导体接负 E 内 E 外 二、扩散理论 ——势垒区是耗尽区;——半导体是非简并的 1、扩散理论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厚阻挡层; 势垒宽度比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大得多,即 n d l 二、扩散理论 在势垒区边界,电子的浓度分别为: ()()0 000D n d n qV n n exp k T =⎛⎫ =- ⎪ ⎝⎭ 2、扩散理论的基本思想 电子从体内向界面处扩散;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做漂移运动; 二、扩散理论 无外加电压: 扩散与漂移相互抵消——平衡;反向电压: 漂移增强——反偏;正向电压:扩散增强——正偏 扩散 漂移扩散方向与漂移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