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西方美学有哪些发展阶段?

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进行区别,认为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是美的本质

神学美学: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认为上帝是世间一切美的最后创造者。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认识论美学:欧洲17世纪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其中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是认识论美学的理论基础。认识论美学代表着西方美学的活跃阶段,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

语言论美学:指西方于19世纪末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等美学流派。在这一阶段,语言成为语言论美学的焦点。代表人物有伊格尔顿。

文化论美学: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大体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流派。文化论美学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美学倾向。其理论来源有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系统,还有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学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话语。

2. 中国现代美学的演变有哪些阶段?

清末民初美学: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韬、蔡元培和王国维。这时期美学特点在于,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在中国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组成部分。

五四美学: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美学,它借助文化变革运动而兴盛起来并产生社会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蔡元培、鲁迅、陈独秀和胡适等。

30—40年代美学:主要指1930—1948年间的美学。它标志着现代美学走向学理化建设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

50—70年代美学:这时期美学主要是指从1950年到1976期间的美学。它属于中国现代美学的“苏化”时期,代表人物有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1956—1957围绕美的本质展开了美学讨论,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会论等学说。审美讨论为后来80年代“美学热”提供了人员和学理储备。

80年代美学:指1977年至1989年间的美学。出现了几乎涵盖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学热”。代表人物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这时期的美学显露了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导地位,美学科学化。但同时也存在着过度崇拜“审美”本身,轻视其对现代社会文化依存性的倾向。

90年代至今的美学:指1990年至今的美学。它表明中国现代美学进入一个平稳的学科建设时期。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具体艺术门类的美学和实用美学进入活跃期。跨文化研究及跨学科研究成为美学研究方法的常态。

3. “美学之父”是谁?

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或“美学之父”。4. 美学的学科特征—四个转向

在学科属性上,美学已从科学论转向跨学科论。美学虽然主要属于人文学科,但同时已经具备了跨学科品格。

在学科对象上,美学已从美论转向审美生活论。美学不仅关注高雅文化的精神价值问题,但更多地缠绕在大众文化的实际生活装饰问题中。

在学科方法上,美学已从演绎论转向归纳论与体验论。

在学科反思上,美学已从确定论转向自反论。

5. 审美沟通的要素有哪些?

审美体验、审美语境、审美文本、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审美鉴赏、审美文化

6. 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它为审美体验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并有可能转化为审美体验。它具有升华为审美体验的潜能,构成审美体验的不竭源泉。例如人的喜怒哀乐。

审美体验是发生在瞬间的直觉,是对生命理想形象的顿悟,是个体的亲历感兴。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历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或顿悟。

7. 审美体验的特征有哪些?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灵建构,体验与人类的原始生命力的关系。

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特征,体验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历史关系。

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性的意义建构,超越现实、超越个体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特征。

审美体验是一种可以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体验,

8. 谈谈你对现代审美精神流变的看法。

从诗意启蒙(通过审美或艺术感染手段去实现大众教化的启蒙状态)到异趣沟通(话语圈的多元,启蒙与消费娱乐等话语圈的交融和沟通)。

9. 谈谈审美媒介与媒介的区别。

媒介是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它包括两个要素——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比如书;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广播、网络三类。在现代社会,媒介报刊、互联网等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

审美媒介是审美沟通活动中各种审美符码得以贮存、传达或表现的物质器具与传播工具。它是传输审美文化信息的物质渠道,是交流与审美沟通活动的载体和方式。

10. 谈谈媒介共生的现状和媒介文化的利弊。

媒介共生有两种:口语与文字,文字与影像(《白鹿原》为例)11. 谈谈审美媒介的作用。

接触与情境:沟通过程的第一环节

主导、叠合及泛化: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

媒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

12. 审美符码的特征是什么?

指称不确定性:意义的不确定(意的多元)、不尽之意于言外(像的形式)。

文化共识性:审美沟通的文化共识、审美主体之间的文化背景的沟通平台。

多维组合性:符号的形式逻辑的弱化、意义无穷的形式组合,建构审美意境。

传媒的依存性:审美符号的组织原则因传媒的变而变、审美文本形态及意义也随传媒变而变。

13. 审美符码的作用有哪些?

起兴引发审美体验:符码与生命结构、生命结构与审美体验

展示审美文本的意指:外延—内涵—神话、符码的意指与文本意义的无限延伸

成为审美沟通的中介:符码的元语言作用、符码的多元组合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14. 选择你熟悉的艺术作用,谈谈其审美符码的具体特征和

形式组织原则。

15. 审美文本的特征是什么?

符号性:文本具有基本的符号表意特性,是一种感性的物质化形态功利与无功利间性:审美文本与人的实际利益之间互相若即若离的状态

感兴性:审美文本具有一种能够通过鲜活的形象引发人感动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