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谣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顾名思义是在网上出现的不合实际,且胡编乱造、贬低他人名誉、有违社会公德、破坏社会良好秩序的言论。由于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又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因此本论文将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原因、危害及其对策,对它进行浅析。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

第一: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电脑的应用和高科技社会的到来,为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也就是说,当前,数字化的通讯技术通过电脑已和全球衔接,普及世界每个角落,而可以操作电脑的民众,据有关方面统计全世界不下15亿,就中国的网民至少也在3至5亿之间。所以,在这样范围广、技术高、速度快的条件下,每个网民不但是接收网络谣言信息者,又是网络谣言信息的传播者。

第二:网络谣言控制难。原因是多数网民爱猎奇,缺乏分辨谣言的真伪,对谣言又无鉴定意识;这是其一。其二,不少网站玩忽职守,对发帖者和有关谣言审查不够或者不审查。其三,国家对网络谣言散布的制约还缺乏强硬的政策和法律条文。

第三:谣言的接收和传播越来越依赖电脑。电脑缺乏的以往,人们接收和传播谣言主要是靠嘴和传单,而电脑普及后,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来获取了。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谣言现象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出于报复他人心理。即发谣言者平时与他人有纠纷瓜葛,或某种矛盾,便通过网络谣言贬低或攻击对方;二是抓住网民的猎奇心理,炮制香艳丑态、花边新闻,编造一些所谓的“真实故事”乱发乱转;三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态度有成见,所以出于仇官心态,制造一些领导干部的“性丑闻”或脱离群众、贪污受贿的假新闻;四是不考虑社会安定大局,却出于个人私下爱好,故意胡编乱造一些让人恐惧或害怕的消息;五是听风就是雨,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增枝添叶,瞎编一通,然后风传。例如:利用日本核泄漏风传“碘盐能防核辐射”,食盐被抢的断货就是很现实的例子。

有学者讲,谣言与语言同时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谣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网络谣言虽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本质是腐朽的、低级的、破坏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众的、良性的文化。因为,网络谣言是造谣惑众的,所以它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他人声誉;有些谣言还扰乱了社会生活、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更有性质恶劣的网络谣言,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总之,网络谣言犹如美丽的罂粟花,常常披着妖艳的外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毒侵入身”。所以,面对网络谣言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觉。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因此,要有效地遏制网络谣言的编造、接受和传播,首先网民要有自觉抵制的决心,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清网络谣言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自己要自觉做到既不造谣、又不信谣、更不传谣。要把抵制编造和传播网络谣言提高到政

治觉悟的高度上去认识,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素质。

其次,要在立法上完善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法律是避免人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遏制网络谣言编造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网络方面的立法,但是,由于立法往往落后于实践和其他种种原因的存在,网络立法还存在不少缺陷,还远远不能适应实践需要,所有,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三是政府要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准则,及时对错误的网络言行进辟谣。要针对虚假的突发事件言论、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和发布更正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让广大群众即刻明确事件真相。

四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秩序,规范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严惩网络管理者玩忽职守行为。同时,加强网站自我教育、自觉管理、阳光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网络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创新。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这就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所以,建立网络筛选确认制度、评估制度、和信息处理后反馈等制度,对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作用非同小可。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舆论观信息观,应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地观察社会、更多地体验生活,更好地练就一双自觉辨识谣言、抵制谣言的“火眼金睛”;同时,不要利用的网络谣言去伤害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