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作者:龙璐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
摘要:文化负载的词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如何准确地传达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目的论翻译策略《阿Q正传》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化因素。《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也是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资源之一。《阿Q正传》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准确地把词语的文化内涵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关键和窗口。目的论在文化翻译领域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基于目的论,本文对《阿Q正传》两个英文版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定性研究。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文版本已成为《阿Q正传》最正典的版本之一。杨氏夫妇努力将中国文化引入世界。威廉·莱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研究专家之一。他的译文展现了美国英语的典型特征,语言简单、流畅,可读性高。它在出版后特别在美国读者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口碑。
2.目的论与文化负载词
2.1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德国发展起来。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对传统翻译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创新等值翻译理论框架,发展多元化的翻译理论体系。二是强调目标文本的创造,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2.2《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汇载有特定的国家文化信息,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们是民族文化在词素结构上的直接或间接反映”(胡文仲,1999:64)。奈达声称,作为译者,要做好跨文化交流的话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有五种亚文化:“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奈达,1964:91)
3.目的论视角下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1目的原则
例1:“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Quei。”(The Yangs,2000:8)
杨宪益:“I encountered in writing this work was that I don’t know Ah Q’s personal should be written either. During his lifetime everybody called him Ah Quei.”
莱尔:“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his given name either. While he was alive everybody called him Ah-QUEI.”
“The‘Ah’ of Ah Q is a common prefix for given names especially in south China, and is always written with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 Here Lu Hsun spells out the ‘quei’ in Roman letters, claiming he does not know which Chinese character (there are many homophones) it should be. This makes for a jarring effect in a Chinese text; I have attempted to convey this by using capital letters. The current pinyin spelling of this syllable would actually be gui.”(Lyell, 1990:104)
在翻译“阿Q”的过程中,杨宪益的翻译方法更加忠实于源文本。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在翻译文本中保留中文意思,从而将这种习惯传达给读者。但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阅读时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他们可能仍然对这个名字感到困惑,毕竟中国的名字和外国的名字完全不一样。莱尔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了一个注释,以确保目标读者可以达到“大致相同的理解”。他对“阿”的含义和翻译时为什么变成“QUEI”的原因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因此,目标读者可以知道“阿”是中文名字的前缀,从而加深了他们的理解。莱尔的翻译策略反映了“目的原则”。
3.2连贯性原则
例2:“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The Yangs, 2000: 4)
杨宪益:“The use of ‘legend’ is impossible because Ah Q was no legendary figure.”(The Yangs, 2000: 5)
莱尔:“Why not just make this one the private one? But then private biography is the term they use for accounts of Daoist monks who live forever,and Ah Q doesn’t fit in with that crew either.”(Lyell, 1990: 102)
“神仙”是中国神话中的角色,指具有超人能力的神话传说人物。对于那些相信基督教的西方读者来说,这是不易理解的。“神仙”的中文意思与西方所拥有的“神”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杨氏夫妇则用意译的方式把“神仙”翻译成“传奇人物”。莱尔用意译翻译为“长生道家”,而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恰当。他的翻译使读者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了解“神仙”的意义。然而,关于“神仙”
的含义,莱尔的理解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只是认为“神仙”是道家。她不知道“神仙”还包括西方的佛等。此外,这种翻译不可避免地会使目标语读者误解“神仙”为老子或道教。所以杨宪益的翻译更能体现出连贯原则。
3.3忠实性原则
例3:“几天之后,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The Yangs, 2000: 70)
杨宪益:“A few days later he did indeed meet Young D in front of Mr. Chien’s house.” (The Yangs, 2000: 71)
莱尔:“A few days later he finally came across Young D in front of the short stretch of wall that protected the Qian family compound from prying eyes.” (Lyell, 1990: 133)
“照”又名“屏风壁”,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的独特部分。另一个“照壁”的说法是风水意识影响下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素。根据它的定义,杨宪益的翻译省略了“照壁”一词,没有遵循连贯性原则。莱尔的翻译成功地解释了“照壁”的功能,比杨宪益的翻译长。莱尔期待为读者提供“忠于原著”的译本。
4.两译本中的主要翻译策略
4.1意译
意译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和地理的差异。意译翻译能够充分表达词语的内在意义,弥补外来读者背景知识的缺失,进而达到信息传播与沟通的目的。
例4:“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The Yangs,2000:76)
杨宪益:“Now though Ah Q had always had the greatest contempt for such people as little nuns...”(The Yangs, 2000: 77)
莱尔:“Ah Q thought young Buddhist nuns were worthless to begin with...” (Lyell, 1990:138)
“视若草芥”是指贬低某人或不再关注某人。“草芥”存在延伸意义,即没有价值的东西。在西方国家文化中,没有这种特殊含义。在原文中,这个词用来说明阿Q对小尼姑的不屑。两位译者运用意译的策略,将源词的意义完美地传达出来。
4.2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