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骨折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应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框架结构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1%,对照组为9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2.9%),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其中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框架结构疗效相当,但后者手术指标更优,并发症少,有利于恢复和预后,如无禁忌优先选用。

标签: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并发症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青壮年是高发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发生率近年来有所提升[1]。跟骨内血运丰富,治疗后均能愈合,但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也不同。如果疗效不佳,患者会有疼痛、跛行等后遗症发生,影响到正常的功能。临床实践表明,对骨折部位进行早期固定和后期功能锻炼,能够加快功能恢复,降低病残率[2]。为此,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和克氏针框架结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7.5±2.2)岁;左足15例,右足18例,双足2例;Sander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8例,Ⅳ型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处坠落7例,重物挤压4例,其他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48.2±2.7)岁;左足17例,右足15例,双足3例;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20例,Ⅳ型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高处坠落8例,重物挤压6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患者均经X线片和CT检查后确诊为跟骨骨折;(2)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配合研究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框架结构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1.3.1 对照组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向上,在跟骨外侧行L行切口,从外踝尖近端5 cm到下方2 cm处,延伸到第5跖骨基底部。使用丝线将皮瓣牵开,将跟骨外侧、距下关节等暴露出来。首先复位跟骨前突、载距突骨,然后复位后关节面,恢复跟骨的长度、宽度、角度,确保关节面的平整,选用合适的钢板对其进行固定。完成后检查固定的牢固度,冲洗创面,设置引流管,缝合创口。

1.3.2 观察组患者体位和手术入路同对照组,但皮瓣剥离范围小。首先将塌陷的跟骨后关节突进行撬拨使其复位,和距骨后关节面对应起来。然后将外侧的碎骨块向内压平,选用2根克氏针(直径为

2.5 mm)从骨体下方向上穿入,将其固定在距骨上,起到锚固和约束的作用,以此对抗跟腱的拉力,修复前部骨折。再使用第3根克氏针从跟骨结节底部穿入,固定在骰骨上,形成交叉固定。如此,粉碎的跟骨就能够固定在距骨和骰骨上,相互之间形成稳定的克氏针框架结构。患者如果载距突骨位移较大,钻孔位置可以选择在跟骨外侧的横向位置上,并使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与此同时根据骨折的塌陷情况合理植骨填充。手术完成后关闭切口,使用石膏外部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调高患肢,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踝关节和足趾进行无负重活动。术后2~3个月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负重行走锻炼。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优:患者Bohler角在30°以上,跟骨没有增宽、变形,行走时没有疼痛感,踝关节恢复正常功能;良:患者Bohler角在15°~30°,跟骨增宽1 cm,行走时轻度疼痛或跛行,踝关节功能改善;差:患者Bohler角在15°以下,跟骨增宽1 cm以上,行走时疼痛或跛行严重,踝关节功能差,影响生活和工作。(2)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治疗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在组间进行平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7.1%,对照组为9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围术期治疗指标比较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3 讨论

在跟骨骨折患者中,一般常会涉及到跟距关节面,发生率占70%以上[3]。严重骨折会导致骨折段和跟骨结节上移,跟腱松弛、足纵弓下陷,骨折端向足底部突出,从而产生平底足。如果复位情况不佳,就会遗留下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导致肢体残疾。因此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和足部外形,避免发生畸形和疼痛。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案应用广泛,其优点在于复位效果良好,能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而且操作相对简单。缺点则有两个方面:其一,手术过程中对软组织的剥离范围广,对患者的损伤大;其二,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常见的例如切口边缘皮肤坏死、感染、伤口渗液等,不利于恢复[4]。克氏针框架结构治疗方案则有效弥补了以上缺点,对骨膜的剥离少,所以对患者的血运情况破坏程度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冯俊喜等[5]的研究中还表明,克氏针框架结构对跟腱的收缩力对抗性更强,因此能够有效防止跟骨的变形,减少畸形的发生。

本次研究对70例患者分别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框架结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7.1%、91.4%,骨折愈合时间分别是(11.8±2.1)、(12.3±1.9)周,疗效差异不大。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24.8±24.7)ml,低于对照组的(215.3±31.6)ml;手术时间为(41.2±10.8)min,短于对照组的(68.5±18.4)min。在并发症上,观察组伤口渗液1例和跟垫疼痛1例,占5.7%,远低于对照组的22.9%,可见手术指标和恢复情况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对于跟骨骨折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其中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框架结构疗效相当,但后者手术指标更优,并发症少,有利于恢复和预后,如无禁忌优先选用。

参考文献

[1]麦敏军,胡建平,黄均雄,等.两种方法治疗40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7(21):895-896,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