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说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

略说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来” 10900 38 傅惠钧没有进行

提要本文认为,近代汉语句末的“来”是个兼表时态的语气词,由先秦始用的语气词“来” 与中古时由连动式“,(,,)来”中的“来”虚化而来的表曾然态句末助词“来”融合而成,用于疑问句末,具有助疑功能,清代以后逐渐被“来着、呢”及“吧”等所替代。关键词近代汉语;疑问句;时态;语气词;“来”

汉语中用在句末的虚词“来”,前人已有不少探讨。通常被认为是事态助词(曹广顺,,,,

等),在南北朝和隋代已见确信的用例(梁银峰,,,,;龙国富,,,,;陈前瑞、王继红,,,,)。两宋、元明时期使用得十分普遍,清代以后在共同语中渐衰,仅可偶见。现代方言中还较广泛地使用(薛生民,,,,;曹广顺,,,,;宋秀令,,,,;钱乃荣,,,,等)。学术界关于句末“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和来源两方面,但尚未能形成一致看法。本文重点讨论疑问句末的“来”,兼及句末“来”的整体性质和来源问题。一“来”在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使用状况

句末虚词“来”可出现于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句类。从分布看,近代汉语不同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时期的作品中,“来”用于疑问句末较为普遍。我们穷尽调查了《祖堂集》、《朱子语类》、《原本老乞大》、《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等六部在近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语料中句末助词“来”共出现,,,例,其中用于疑问句末,,,例,占总数一半多。其中《祖堂集》,,例中,用于疑问句末,,例,《金瓶梅》,,,例中,用于疑问句末,,,例,均占近四分之三。《红楼梦》例子不多(,例),但全用于疑问句末。用于疑问句末比率最低的《原本老乞大》,也占,,,。疑问句末的“来”,其语法意义和功能既显示了它作为句末助词的共性,也呈现出其个性。从语料看,“来”主要见于特指问,

是非问和选择问也有一定的用例。六部作品中,用于特指问句末有,,,例

(占,,(,,),是非问,,例(占,,(,,),选择问,例(占,(,,)。既用于真性问,也用于假性问。六部作品里,真性问,,,例,假性问,,,例,后者略多。但不同的书中,分布并不均衡。如《朱子语类》中主要用于假性问,《祖堂集》、《原本老乞大》和《西游记》多用于真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的阶段性成果。曾在“汉语时间标记之历史演变研讨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台湾,,,,(,,)上报告,与会学者蒋绍愚、魏培泉、刘承慧、吴福祥、梁银峰等先生及《语言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性问,而《金瓶梅》、《红楼梦》则两者大体相当,这种差异恐与语体、时代等诸方面因素有关。下面举例来看?。特指问,例如:

(,)师问僧:“何处去来,”(祖,) (,)谁碎盆来,(朴,) (,)是谁对爹说来,你老人家怎的晓得来,(金,,)

(,)老爷数年不管家事,那里知道这些事来~(红,,,)

(,)二神道:“如何得有甚么师父的马来,”(西,,)

(,)就连这银子的数目他都晓得,我还瞒些甚么来,(儿,)

前,例用于真性问,后,例用于假性问。是非问,例如:

(,)和尚云:“送师兄去来,”对曰:“送了也。”(祖,)

(,)柳忽语曰:“郭子信来,”(段成式《酉阳杂俎》续卷,)

(,)你脉息浮沉,你敢伤着冷物来,(老,)

(,,)陈家种子今日在你家和丫头吃酒来,(金,,)

(,,)他认定了他是爹娘房里人,俺天生是上灶的来,(金,,)

前,例是真性问,后,例是假性问。选择问,例如:

(,,)是你自心里学来,你的爷娘教你学来,(老,)

(,,)带着衣服打来,去了衣服打来,(金,,)

(,,)是女招的,是后婚儿来,(金,,)

前,例前后选择肢中均用,后,例只用于后一选择肢。正反问“来”用于句末极其罕见: (,,)你前年曾否在西湖溺水过来,(《野叟曝言》)

少数现代方言中偶见,如长治方言(史素芬,,,,):

(,,)他当过三十年中学老师,是不是来,

正反问中“来”一般用于肯定项后,而其否定项通常是个近似句末助词的否定词?,如“没有、不曾、否”等。例如:

(,,)你吃饭来没有,(金,,) (,,)不知官人曾会见他来不曾,(金,,)

(,,)你披纳衣来否,(《古尊宿语要》)(转引陈前瑞、王继红,,,,) 二疑问句末“来”的产生、发展及其衰变

,(,产生

关于句末助词“来”产生的时代,学界有唐代、南北朝和隋代等不同说法。先秦时的语例虽有人关注到,但重视不够,更未作出合理的说明。这里不妨从头说起。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已

注意到先秦时“来”的“句末语助”用法:“来,句末语助也。”其中提到下列例句(,,,页):

(,,)《孟子?离娄》篇曰:“盍归乎来,” (,,)《庄子?人间世》篇曰:“尝以语我来。”

(,,)又曰:“子其有以语我来。”

例(,,)用于疑问句末,表达“商问”语气,跟“乎”配合,具有助疑功能?;例(,,)与“其”配合,表

达祈使语气。至于例(,,),黎锦熙、刘世儒(,,,,)认为“尝”是“曾经”义,“来”犹“来着”,这理解

有误。“尝”是“尝试”,意为“(你)试着把它告诉我吧~”因而也表祈使。下例也用于祈使句:

(,,)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

冯谖倚柱弹剑而歌,将手中的剑作为一个拟人化的说话对象,故“来”不可能是趋向动词,意为:

“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来”与“乎”配合表达祈使语气。,,先秦时,“来”还可表感叹语气,这一点王引之(,,,,:,,,)也注意到了,他举《庄子?大宗师》例:

(,,)(孟子反、子琴张)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 他说,“嗟来”,犹言“嗟乎”。“来”是“句中语助”。杨树达(,,,,)认为:“此亦语末助。”再如: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庚桑子曰:“小子来~……”(《庄子?杂篇》)

“来”用于呼语,均表示感叹语气。

综上,先秦时“来”就已有语气词用法,可用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分别表示与句式

应的语气。不过,此类用例在先秦文献中极少见,我们查阅了北大,,,语料库先秦和西汉的

全部语料,除上引例子的复现外,不见其他同类用例。原因为何,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推测,

先秦汉语中的这个“来”是一种方言用法,只在少数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偶用,没有被正统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