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托尼莫里森近十年的国内文献综述

2001年,仅三位学者研究莫里森。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孙冬在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5月第3期发表英雄与英雄之旅—评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神话模式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追随了古希腊神话的模式。从奶人的诞生、成长到他最后的觉醒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然而这种追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莫里森把他们植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美国社会,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诸多方面融汇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魔幻世界。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继海于河南大学学报第41卷第3期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文章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 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福州大学外语系甘振翎于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发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两性关系的协调——托尼·莫里森和她的《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巨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具有黑人传道士布道或

黑人音乐的那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还兼具现代文学的抽象、魔幻和社会政治功能等特征。通过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男女角色的分析, 探讨莫里森对性别歧视、女权运动、民族文化的生存和两性关系问题的独特见解。

2002年,仅两位学者研究莫里森。湖北师范学院外语系胡泓在高等函授学报2002 年10 月第5 期发表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成长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的具体分析,发现托尼·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问题的探索,从而找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其最终结论是:黑人民族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兼容并蓄,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王小晴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1月第1 期发表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一个不堪叙说的故事, 以一种被压抑的叙述为手段, 再现了神秘的人类救赎仪式, 升华了种族创伤记忆。在她的创作中, 她以艺术手段表达了非裔美国文化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反叛, 探索一条走出历史阴影的道路。

2003年国内对莫里森的研究是个空白。

2004年研究的学者相对多起来,主要是从族裔文化语境、社会主题、奴隶制度、寻找精神几方面着手研究,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新福于外国文学研究发表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 ,并把那些公认的已证实为黑人艺术的原则作为她的创作任务和艺术宗旨;另一方面 ,她的族裔文化语境以及她的美学观并不局限在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 ,而是突出黑人文学创作的精髓之处:展现黑人的悲剧命运及其“失落”和异化;强调读者的参与以及作者和读者的密切关系;重视文本的口述性质和黑人音乐的独特作用。这些要素构成了莫里森独有的族裔文化语境和美学思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外语部陈洁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发表奴隶制度的“后遗症”和历史创伤的愈合———托尼·莫里森《宠儿》简析,《宠儿》是1993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2005年范围则更加广泛,主要集中在对黑人、对女性的审视,哈尔滨学院外语学院郭明辉在哈尔滨学院学报发表论托尼·莫里森与黑人美学的发展,黑人美学是一种黑人文学与艺术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 ,它以“黑人性”作为黑人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 ,并以此为标准创造黑人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价值上 ,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黑人人性的重新认识与定位 ,并籍此推动黑人美学的发展。文章论述了话语霸权与黑色性的内化为特征的莫里森式的美学。

河南师范大学外语部孙银娣的浅析托尼·莫里森对女性形象的重塑,在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中 ,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对立面 ,处于被驱使和驾驭的地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打破这种对立 ,在她的作品中着力表现女性对男性生活的巨大影响 ,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重塑 ,从中可以看出莫里森对黑人妇女独立和自我解放这一主题的极度关注。

2006年集中在对莫里森的创作手法和思想的解读,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黄丽娟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发表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创作手法与思想倾向,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非洲裔美国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曾获普利策小说奖。作为世界名著,《宠儿》是她最负盛誉也最受争议的一部力作,其现代哥特手法的运用与革新,加强了种族主题的时代感。种族主题与哥特写作手法有机地结合,颠覆了西方种族主流文化思想。

2007年主要是有所继承与发展,“爱”笔墨较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唐红梅在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论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历史反思与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托尼·莫里森 2003 年发表的作品《爱》 ,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 ,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 ,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 ,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 ,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 ,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 ,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随着时代的推移,对莫里森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王晓环2008年第 4期文化论坛发表黑白文化的冲突———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文化,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三部小说再现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历史、文化冲突及对黑人文化未来的思考。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包金平在作家杂志2010No.1发表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其巅峰之作莫里森在这部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对深化和充实作品主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读者研读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