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习倦怠指的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上消极的萎靡不振的精力耗竭状态,表现为乏力、焦虑、厌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一系列倦怠情绪的综合反映,这种倦怠现象在每个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都可能发生,只不过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在现行的机械应试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下,大中学生中往往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在这种倦怠情绪的影响下,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困难,严重者还感到学习甚至生活乏味,最后厌倦学校生活,逃学,理想破灭,最终走向学业失败,乃至终身厌恶读书,视学习为畏途。
1、学习倦怠的表现
学习倦怠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学校生活抑郁的情绪。出现学习倦怠现象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充满厌倦感,什么都不想做,对什么都没兴趣,即便是曾经感兴趣的学科,曾经喜欢参加的活动,也觉得索然无味。他们终日态度消沉,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无精打采,时时感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但又把所有的愁苦、愤懑积压于心,不向别人倾诉。当这种厌倦和郁闷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甚至可能对学校、教师甚至人生、社会都产生厌恶感,自暴自弃,甚至自伤自杀。有一些大学生,他们的倦怠情绪不至于达到重性抑郁症的程度,而是以冷漠无谓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对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热忱和激情。他们无理想无目标,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学业的成败得失感到完全无所谓,对父母和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教育无动于衷。
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虽然并不冷漠,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竟日长吁短叹,一旦谈到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希望便愁苦不已,乃至时时在无人的角落里叹息、呻吟,这些都是学习倦怠的典型表现。
2、、学习倦怠的原因
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学习动机的缺乏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与学习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是推动学生持续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起着激励、指导、反馈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这就是说,学习动机不仅起到激发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还始终引导和维持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能够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集中注意力,克服学习的困难和阻碍,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动机是一种产生自人格深处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也反映个体对自身周围世界进行探索而又反作用于周围世界的要求。
大学生之所以会缺乏学习的动机,有多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学习抱负水平低。一些大学生把学习的目标仅仅定位在考试能过就行,而没有上升到“学习是为了开辟人生之路”这一层次,这些大学生由于对大学教育、对大学学习生涯的重要性认识不正确,因而也就不予重视,认为在大学中学习已经无关紧要,感觉不到学业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在学习抱负认知上的模糊或不正确,体现在学习对象上,就是分不清学习对象的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例如一些大学生对本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感兴趣,却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进行电子游戏和棋牌麻将水平的学习与提高上;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就是分不清学习主次轻重缓急的关系。例如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科目不感兴趣,不花时间,但对一些不重要的科目,如网球课、英语课却兴致勃勃,投入大量不必要的精力。这些对学习抱负有着错误认知的大学生,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看得比学习更加重要,往往在恋爱、运动、娱乐项目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颠倒了学生生活的主次关系,当然也就无法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的缺乏,导致了他们自我效能感的缺乏,又反作用于学习需求上,使得他们更加没有学习的动力。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个人的认识,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的,其中,人的思想和信念对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些信念中,他又最强调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宰,它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付出持久性的努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力图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种种困难和失败,更不会对达成成就目标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对于学习倦怠的大学生,从自我效能感的低落入手,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向。
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之二,是教师的教学内容、风格,甚至是高校的教育体制,客观上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压抑。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被广为诟病,虽然近年来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有所改变,但根本上变化不大。大学生经过12年的应试教育,尤其是三年的高中苦读,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问你答”模式往往已经深恶痛绝。但是在大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在沿用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无创新更无神韵,使在应试教育荼毒下杀出重围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幻灭感,认为大学学习不过是高中的延续。试想即便是在中学里乖巧用功的学生,当他们重复了几年跟高中一样“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而又缺乏高中里强大的监督约束机制时,到了大三、大四往往也无法再持续这种高强度的死读书、苦读书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学习倦怠普遍在大二和大三之后发生的原因。笔者无意否定“大学生应该踏踏实实地搞学习”这一观点,然而,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主,大学教师应该提供给大学生的是思考和作研究的方
法,将他们学习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而不是将学习视野局限在小小的课本和书斋中,填鸭式地灌输给他们一些生硬死板的知识点。须知这些知识点不过是权威的见解,而学生到了“大学”的阶段,应该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对权威见解盲从盲信。在大学里照搬中学机械的死记硬背教学模式,扼杀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也是大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教学体制改革者应当深思这一问题。
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之三,是在中、小学阶段,从家庭到学校长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对理想、道德,人生观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导致大学生价值空虚迷惘,找不到高尚远大的学习目标。
大学生的年龄虽然在18至23岁之间,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在我国具体国情之下,大学生社会经历单纯,生活内容单调,还处在社会化未完成的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还不完善,还无法把学习上升为一种高度自律自觉的行为,需要受到家长教师的督促指导。按教育发展规律来说,这种人生目标的找寻与确定属于社会化内容,本应在中学阶段就已完成或接近完成,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这种宏观的人生价值和信念的教育被应试教育所压抑和取代了,或者被窄化为空洞的政治思想教育。学校老师社会竞相推卸人格教育责任的结果,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失落,感到空虚和迷惘,自觉人生没有意义,严重者甚至造成人格的病态与缺失。
而这种教育的缺失被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社会情境所强化,当这些没有坚定价值信念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下岗”的强大压力时,他们不容易感觉到社会光明的一面,只觉得前途阴暗渺茫,社会中充满了功利与铜臭,造成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动摇,兴趣下降,甚至愤世嫉俗,走上歧途。
笔者认为,求学之途,不光是知识建立的过程,也是人格的建立与完善过程,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让学生的身心都获得发展,对人生、对社会都产生比学习前更高一层的领悟的过程。如果经过长年累月的教育学习,却无法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