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盆花质量标准-河南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洛阳牡丹盆花质量标准-河南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洛阳牡丹盆花质量标准-河南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洛阳是牡丹的发源地和栽培中心,至今已有1500多年栽培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牡丹传统文化。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百花之王”。自1983年以来,洛阳已成功举办三十四届牡丹文化节,牡丹成为洛阳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和旅游品牌的形象代言。每年四月,各花色牡丹成片开放,珍稀品种悉数亮相,富贵典雅,蔚为壮观,大量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不仅提高了洛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而且带动了洛阳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河南省“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定位洛阳城市是“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把牡丹产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洛阳市委市政府要求要把洛阳建成“城在花中、花在城中”、“满城皆是牡丹花”。牡丹产业已成为洛阳最具活力、最有生机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牡丹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文化的大发展,洛阳的旅游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洛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0 年至2009 年,洛阳每年的旅游收入以20%的增速逐年递增,旅游收入占GDP总收入的比重多年来稳步递增。尤其

是牡丹文化节期间的旅游收入,更是以每年近10 亿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

作为一种随天时而动的植物,每年牡丹开花期随天气变化而变化。自1983年第一届牡丹花会开始,连续19届牡丹花会都是在4月15日-25日举行。2002年第20届牡丹花会时间首次提前至4月10日。2005年第23届牡丹花会,会期又提前至4月8日,花会开幕开始“看天定”,会期延长至一个月。2007年第25届牡丹花会把牡丹文化节赏花启动日固定至4月1日,历次会期的调整,都与牡丹花期息息相关,花期的早晚直接影响牡丹的生产管理和观赏效果,影响牡丹文化节的准时开幕。为保证牡丹文化节期间有最佳观赏效果,对露地牡丹的管理由最初的自然状态发展为人工调控,对牡丹开花期提前预测可以为人工调控花期提供依据,为牡丹文化节赏花活动启动提供依据,更好地解决牡丹花期和文化节会时间不吻合对牡丹产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牡丹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有赏花需求的中外游客提供最佳赏花指导。

制定《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河南省地方标准,对提高牡丹花期的预测水平,为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完美举办提供科学依据,打造洛阳牡丹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洛阳牡丹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对发展洛阳经济、建设文化洛阳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来源和主要工作过程

牡丹单朵花期5-7天,素有“养花一年看花十天”之说,花期相对较短,群体花期早中晚品种结合才能延续一月左右,而且牡丹花期受天气影响,每年差别较大,怎样准确预测花期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是保证牡丹文化节能准时、顺利开幕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观测牡丹物候期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与初花期的内在关系,是准确预测花期的一种手段。目前国内外对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没有具体相关标准,花期预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多数凭经验判断。洛阳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牡丹栽培中心,虽然物候期的观测一直在进行,但标准不一,对花期的预测没有科学有效的分析依据,制约着牡丹产业的发展。因此尽快出台、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引导牡丹产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质监标发[2016]127号),将《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列入《2016年度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修订计划》,并将起草工作安排由洛阳市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具体负责。根据牡丹发展规划和产业现状,成立了以洛阳市王城公园书记、高级工程师王泳梅为组长,市技术监督局刘延庆科长为副组长,洛阳市王城公园副主任李韶霞、高级工程师范崇霞、工程师马晓洁、张文婷、中国国花园工程师樊晓辉、洛阳隋

唐城遗址植物园主任冀涛等同志为成员的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写组。王泳梅、李韶霞等同志具体负责组织开展《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标准的起草工作,并明确由洛阳市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组成技术验证组,进行大量技术调查研究汇总验证工作,为标准的起草提供可靠的科学的数据支撑。

2016年5月20日,成立地方标准起草组,明确王泳梅、李韶霞、范崇霞、马晓洁、张文婷六位专家开展编制工作。

2016年5月25日,标准起草组对全国的牡丹标准以及目前牡丹花期调控研究中所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拟定标准起草方案基本内容。

2016年6月,编制组及有关人员分赴洛阳市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技术问题进行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和收集相关资料。

2017年2月,在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基础上,根据实地考察、检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验证,并反复修改、论证,形成《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地方标准草案。

2017年4月5日,由王城公园高级工程师王泳梅主持会议,组织部分专家对标准草案进行了逐条、逐行、逐句、逐字的再次讨论和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三、编制的原则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1、规范性。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本标准的编制严格按照GB/T 1.1—2009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

2、地域性。本标准明确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海拔50 m~300 m范围内的牡丹观赏园及牡丹种植地。

3、科学性。本标准的编制以科学的试验数据、先进的数据分析以及长期实践经验为依据,并前瞻考虑到标准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因素,体现其科学性。

4、创新性。本标准的编制力求反映洛阳牡丹观赏与生产区的技术水平,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在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操作性强,指导性强。

(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依据

1、细化牡丹物候期阶段的记载标准。综合分析不同花期、不同花型的牡丹品种在发育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变化,给出不同阶段的特征界定。

2、通过掌握牡丹的生理特性,生物特性,综合考虑预测花期。根据牡丹年周期的生长特性,物候现象发生的顺序相关性规律,即顺序相关性规律体现在一年中,各物候期发生的顺序是一定的,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前一物候期到来的早与迟和后续出现的物候期的早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前期发生的物候现象,对后期牡丹花芽的物候期进行预测。通过观察每个物候期花芽生长形态变化进行观察记载。

3、研究收集了2000-2008年观察品种的物候期记载数据,进行统一起始点的数据转换之后,用SPSS19 软件对与初花期影响显著的物候期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品种牡丹初花期与物候期不同阶段的相关性不同,逐个品种、逐个物候期进行分析,找出相关性强、影响极显著的物候阶段。再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拟合度验证,发现拟合度效果非常好,说明初开期与该物候期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由此得出初花期的数学预测模型。

4、此方法对牡丹初花期预测有较高准确度。本预测模型属于中长期花期预测,属于趋势预测,每年的牡丹花开的时间随开花前天气变化而有所变化,当遇极端天气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四、标准的具体制定情况

1、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由于牡丹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将本标准定为推荐性标准。

2、在范围一章中明确了适应此牡丹花期预测模型的区域。

3、在术语和定义一章中,根据历史渊源及长年观察,给牡丹的早花、中花、晚花品种予以合理的界定,对指导牡丹生产管理有实际意义。

五、制定牡丹地方标准的效果

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做到有标可循,加快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有利于稳定提高洛阳牡丹观赏质量与水平,打造地方品牌,提高牡丹文化节的知名度,发展洛阳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资源的良好配置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六、贯彻《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地方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在进行牡丹地方标准宣传时,应着重介绍其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组织力量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真正将贯彻牡丹标准工作落到实处。

《牡丹物候期记载与花期预测》地方标准编写组

2017年4月7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