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丹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是实现有效交际的保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学生中国文化能力的培养和中西文化差异区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培养是根基,西方文化的培养是提升,只有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才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不断增强。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这是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概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被看成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组成:1)跨文化意识(从认知方面,理解影响思维和行为的文化习俗);2)跨文化敏感度(从情感方面,理解和欣赏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3)跨文化有效性(从行为方面,强调一些在跨文化交往中进行有效行为的必要技能)。

从认知方面,理解影响思维和行为的文化习俗;从情感方面,理解和欣赏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从行为方面,强调有效交际行为的必要技能。概括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行为”为中心。它的焦点是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和行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能在短期内有效提高交际实践中的“有效性”。第二种是以“知识”为中心。它的焦点是认知,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它受到我国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的欢迎。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以提高交际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培养交际者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对差异的宽容,以及对异族文化的共情能力;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能力。跨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落实到交际实践中去,包括语言交

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的培养,强调各种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完成交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一)中国古典诗词弘扬中的意象跨文化翻译教学

意象是中国诗歌文学中独有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诗歌的文化意象概念很早就已经被提出来了,这是一个包含了民族审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历史积淀概念,经过了不断的发展,最终具有了特定文化含义的联想符号。这些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色彩,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文化意象,所以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诗歌的翻译中就更加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了。

唐代著名诗人王国维有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歌《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对于诗歌中的“红豆”这种极具中华文化色彩的意象,许渊冲先生翻译为:“red berries”,其实,诗歌中的“红豆”也是一种相思豆,是男女之间爱情的象征,包含了情人之间的深刻思念之情,一个意象就道出了无限的眷恋,但是“红豆”在英语中的翻译是“love pea”,根本没有了情人之间寄托相思的含义,如果直接进行对等的翻译交流,那么诗歌中的文化含义就会丧失殆尽,因此,许渊冲先生就创造性地使用了“红莓”这一英语文化中的意象,同样表达出了相思的含义。

元代著名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是一首绝妙之词,词人通过寥寥数语,运用最凝炼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图画,将天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被看成是思想诗词的代表。诗词中的“西风”这个意象有着深刻的韵味:在深秋将尽,寒冬将至的时候,天气逐渐开始清冷起来,树木也开始凋零了,当读者联想到这些的时候,一种悲凉的气氛就会被营造出来,也就会很好理解作者那种“断肠天涯”的寂寞悲苦之感了。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有的翻译工作者直接将其中的“西风”翻译成为了“west wind”,在中国的读者看来这是非常好理解的,但是对于西方文化的读者来说却是很难理解的,英国的西边是大西洋,所以当英国刮西风的时候,正是这个国家万物复苏的好时节,是和一切美好事物联系在一块的,所以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因此直接翻译成西风很难将原诗歌中的文化精髓再现给西方读者,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去克服这些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因此,中国的诗歌文学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太多的精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当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时,应该首先对我们的诗歌文学有着深入的了解,然后对于西方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把握,这样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才可以将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让西方人也领略中华民族诗歌文学的五千年辉煌历史。

(二)文学作品中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后介绍到了国外,著名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小说作品保留了浓厚

的京味,地方方言非常浓重,在小说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人们在早上见面的时候会打招呼:“吃了吗?”如果学生并没有理解其中语言的交际行为,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进行跨文化的翻译交际,那么就会给西方人带来很大的误解,其实这句寒暄语的意思就相当于英语中的“您好”,学生只有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才可以进行跨文化的翻译和交流。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文化知觉能力,是人们对自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感知。要培养跨文化意识,首先应当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交际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的了解。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它能直接影响个人对交际的态度以及个人在交际中自我展示的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

比如,同一个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可能不同,它就会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递。伸出一只手,将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圆圈,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K”,是“赞扬和允诺”之意;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日本、缅甸、韩国,表示“金钱”;在法国,则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钱不值”。这类现象直接影响到交际效果。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比知识文化更重要,如果学生不懂交际文化就会引起一些误会或冲突,影响交际任务的完成。

(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跨文化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文化理解力和文化评价力,即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行为的差异,并寻求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进行比较、归纳异同。

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打破文化歧视的思维定势,提高对异族文化的适应能力。首先就要多渠道、多方位地了解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以及文化群体的心理差异。其次,提倡多元文化相互共存和相互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扩充视野,接受不同模式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反思意识。例如,在讲授文学或文化类课程时,通过分析社会文化背景或文学主题,加深学生对这些国家涉及价值观方面深层文化的理解,并让他们学习如何去正确评价文化差异;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一些真实的交际环境,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对方文化与母语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在动态的语境中适应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交际意识和异族文化适应能力。

(三)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

交际者在具备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能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使用恰当的非语言手段,采用有效的交际策略,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宜有效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交流或商务、外交等各个领域中与人合作、协调人际关系,沟通组织管理跨文化的活动。这就是交际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