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 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平地行 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步长 的差异主要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步幅和步宽
步幅(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 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 步幅,又称复步长或跨步长,如上图示Ⅱ, 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 间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 参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 康人约为8±3.5cm。
步速、步行周期和时相
步速(walking velocity)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 体移动的直线距离称为步速,即行走速度,通常用m/min表示。 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也可以用 10MWT来计算。 步行周期(gait cycle) 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 着地的时间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通常用时间秒(s)表示。一 般成人的步态周期约为1~1.32 s左右。 步行时相(gait phase/period) 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 系列典型姿位的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 系列时段,称之为步态时相(gait phase),一个步行周期可分 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swing phase)。一般用该 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百分数(cycle%)作为单位来表达,有时 也用秒(s)表示。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竖脊肌(erector spinae) 时期:支撑期 作用:确保行走时 躯干直立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时期:摆动期末期,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 束 作用:使大腿减速 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髂腰肌(iliopsoas) 时期:摆动期 作用:屈髋以保证 下肢向前摆动
描述行走能力的概念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 性行走的要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能作短暂步行 者,称为治疗性行走。治疗性行走虽然没有实用性, 但有明显的治疗价值:①给患者能站能走的感觉, 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 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 减轻骨质疏松;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⑤ 减缓肌肉萎缩;⑥促进尿、便排出;⑦减少对他人 的依赖。因此,我们对没有功能性行走能力的患者 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和帮助患者实现治疗性行 走。
支撑相(Stance phase)
支撑相是在步行 中足与地面始终 有接触的阶段, 占60%。包括单 支撑相和双支撑 相。
双支撑相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此阶段的长短 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 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零。双 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成为 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观察法-观察分析顺序
①由远端到近端,即从足、踝关节观察开始, 依次评定膝关节、髋关节、骨盆及躯干; 先观察矢状面,再从冠状面观察患者的行 走特征;在观察一个具体关节或部位时, 应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起点 ②按步行周期的顺序观察 ③目测观察后归纳分析出原因后果
观察法-观察要点
观察法--注意事项
①目测观察时,不仅要观察患侧下肢,亦要观 察对侧下肢 ②行走时受试者衣着尽量要少,充分暴露下肢, 以便准确观察步态特征 ③要注意疼痛对步态的影响 ④目测观察属定性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采用定 量分析 ⑤目测观察分析步态,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 性与观察者的观察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直接 相关
测量法(足印法)
即让受试者在足底涂上白色粉末,然后在步 行通道上(一般为4~6 m)行走,用秒表记 录步行时间,通过足迹测量有关步行距离和 时间参数,再进行运动学分析,并根据被检 查者的步态特征,为治疗师制定治疗计划和 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数据
临床观察的局限性
⑴时间局限:单凭肉眼观察瞬间的变化情况,很难准确在 短时间内完成多部位、多环节分析。 ⑵空间局限:由于视觉的局限性,不可能对人的步态进行 三维观察。 ⑶记忆局限: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长期 进行步态训练的患者的变化情况进行客观和全面的对比 分析。 ⑷思维局限:检查者的个人水平,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 性和准确性。 ⑸患者的精力和体力也可能无法耐受反复的行走观察,直 到检查者完成对步态的分析。
步态分析
彭俊峰 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
临床意义
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一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 性质和程度 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 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怎样进行步态分析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摆动相(Swing phase)
摆动相是在步行 中始终与地无接 触的阶段,通常 指从一侧下肢的 足尖离地,到同 侧足跟着地的阶 段,单位为s,一 般占一个步行周 期的40%
RLA
进行步态分析所必须的基础知识
基本坐标面
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 额状面 Frontal plane 矢状面 Sagittal plane
正常步态的模式-重心上下移动
正常步态的模式-重心左右移动
正常步态的模式-骨盆旋转


其它部位(1)
头 头的上下移动与重心的上下移动几乎一 致,上下振幅约5~6cm,左右移动振幅约 5~6cm。 上体 上体垂直,双肩平齐,速度加快时稍 有前倾;行走时上体有与骨盆旋转方向相反 的转动,这个动作可以减少整个身体的扭转。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胫前肌(tibialis anterior) 时期: 支撑早 期足跟着地时 作用: 控制踝关 节跖屈以控制足放平速 度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时期: 支撑中 期至足蹬地期 作用:向上、向 前推动作用
分析方法
临床分析 实验室分析
临床分析
包括观察法和测量法。 观察法为定性分析,一般采用目测的方法获 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测量法是一种简单定量分析方法,常用足印 法测定时间参数、距离参数。
观察法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定义:是采用肉眼观察并分析步行中人体 运动的形式与姿势情况。
观察法--了解病史
病史是判断步态障碍的前提。步态分析前必 须仔细询问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康复 治疗措施等基本情况。同时要弄清诱发步态 异常和改善步态的相关因素
㈡实验室分析
定义:三维步态分析是现代实验室所采用的数字化
的、高科技的步态分析系统,集运动学分析和 动力学分析于一体,是现代步态评定的必备手 段。 组成: ①摄象机 ②反光标记点
③测力台
④表面肌电图
⑤计算机分析系统
行走能力的评定
(1)功能性行走:有功能的行走应符合以下标 准:①安全:独立行走时稳定,没有跌倒的忧 虑,不需要他人的帮助;②质量:行走姿势基 本正常,站立时双手能游离作其他活动,不用 步行框架等笨重的助行器;③心血管功能:心 脏有足够的能力,表现为步行效率即步行速度 (m/min)/步行3min后的心率大于30%,即 步行速度/步行3min后的心率×100%> 30% ;④速度和耐力: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 即能连续走5分钟,并走过575 m左右。
基本坐标轴
X方向——向前,矢状面内的矢状轴 Y方向——向上,垂直于水平面的垂直轴 Z方向——向右,水平面内的额状轴
正常步态中运动学特性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骨盆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膝关节 踝关节 0 ° 0 ° 0 °~15 °屈曲 0 °~15 ° 15 °~5 °屈曲 15 °跖屈~10 5 °屈曲 5 °~35 °屈曲 10 °背屈~0 0 °~20 °跖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背屈 足跟离地 ° 足趾离地 屈 摆动初期 跖屈 摆动中期 ° 摆动末期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30 °屈曲
35 °~60 °屈曲
60 °~30 °屈曲 30 °屈曲~0 °
20 °~10 °
0 °跖屈~0 0 °
评定行走能力的方法
(1)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它是一种客观的分级方 法,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可以步行以及确定 是哪一种行走的形式,具体内容为:①不能行走者; ②非功能性步行者: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拐 等能在治疗室内行走,能耗大、速度慢、距离短、 无功能价值,但有预防压疮、血液循环障碍、骨质 疏松的治疗意义,又称治疗性步行;③家庭性步行 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以在家行走自如, 但不能在室外长久进行;④社区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 区内行走,但时间不能长,否则仍需要轮椅。
其他部位(2)
上肢 正常行走时双上肢交替前后摆动,其方向与 同侧下肢的摆动方向和骨盆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 如当左下肢与左侧骨盆向前摆动和旋转时,左上 肢向后摆动,右上肢向前摆动。此时,上肢的关 节运动主要发生在肩关节,足跟着地时为最大伸 展,为21.1°,足跟离地时为最大屈曲,为 17.4°,共约40°范围。肘关节屈伸是在双足同 时支撑时期改变运动方向,最大屈曲为38.9°, 最大伸展为-0.4°,共约40°范围。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 到维持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时期:摆动末期 至支撑中期 作用:屈髋:提拉起 下肢进入摆动相; 伸膝:控制膝 关节屈曲程度,控制小腿 在摆动相初、中期向后的 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摆 动成为可能。
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腘绳肌(hamstring) 时期: 摆动中期 至足跟着地 作用:伸髋:协助臀 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 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屈膝:腘绳肌收缩使小腿向 前的摆动减速,以配合臀 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 前摆动减速),为足跟着 地做准备。
功能性行走
根据患者行走的具体情况,功能性行走又可以 分为社区性行走和家庭性行走,前者主要表现 为有能力在家庭周围地区采购、散步、上公园、 到附近医疗机构就诊等。 具体标准为:①终日穿戴支具并能耐受;②能 一口气走900 m左右;③能上下楼梯;④能独 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除②外均能达到者,可 列为家庭功能性行走,即速度和耐力达不到要 求,但可以在家中步行,并能完成一定的活动。
足角和步频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 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通常用°表 示,健全人约为6.75°。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 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人通 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东方男性的 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平均 为123.4±8.0 steps/min。双人并肩行走时,一 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长腿者。
观察法--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判断步态障碍的基础。 体检的重点在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肌力 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感觉(触觉/痛觉/ 本体感觉)、压痛、肿胀、皮肤状况(溃疡/ 颜色)等
观察法-步态观察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 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 察包括前面观、侧面观 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 身姿势和步态,包括步 行节律、稳定性、流畅 性、对称性、重心偏移、 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 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 情、辅助装置(矫形器、 助行器)的作用等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 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 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 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3大 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所 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 练掌握。
步长(step leng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