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倪瓒的逸气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倪瓒的逸气说
摘要:倪瓒的作品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
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抒发作者“胸中逸气”。
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该文在背景,内容、发展与价值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逸气说。
关键词:逸气倪瓒文人画
1 理论背景
倪瓒提出逸气说和他生活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但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尤其是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分为贵贱四等,其中汉人和南人居末,使得各民族的矛盾激烈,文化受到抵制,尤其打击了对南方的文人。
在文人最关心的仕途上,曾一度取消科举制度,虽然在元仁宗时又重新试行,但又在录取名额上限制汉人、南人。
人数众多的汉人、南人获取功名的机会几近于零。
这对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大部分的文人自愿或被迫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感情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元代的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山水画这种艺术形式成为了文人感情寄托的重要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得志的苦闷和情绪。
倪瓒的自身经历,从某个方面来说造就了逸气说的产生。
倪瓒早
期出身豪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40岁之前过着与世无争,博览群书,风雅的名士生活。
但是由于家道中落,逼迫他不得不“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与渔夫野叟混迹于五湖三泖间,感觉飘浮不定,茫然悲戚,思想日渐消沉,和以往形成可鲜明的对比。
在他疏落静谧的画境里就能感觉到自身那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孤寂。
正如他自己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生活的艰辛,让他更能理解底层人民,在思想感情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忧国忧民,同时又逆来顺受,超然世外,悠然自得,自我慰藉,在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萧疏简淡,宁静淡泊。
也正是倪瓒为代表的文人这种悲惨的遭遇,使得他们大多都经历了“先儒后道”。
致使道家、禅宗和儒家的思想混合在一起,为倪瓒提出“逸气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基本观念
什么是“逸”?早在《论语集解》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有出现。
在魏晋时代里,由于玄学,导致逸气十分的盛行,当时的风气以追求逸气为时尚。
评论人物注重人的超逸的精神气度便称为“逸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高逸”、“超逸”、“放逸”三者统一。
除此外,魏文帝曹丕开始以气论文,在诗歌音乐等方面也都崇尚“逸气”。
在绘画上论“逸”较多的则是谢赫的《古画品录》,“画有逸方,巧变锋出”,“意思横逸,动笔新奇”等,可见“逸气”“逸笔”与玄学有直接关系。
“逸气”“逸笔”发到唐代称为逸品,唐张怀《书断》《画断》中,把书画作品分为“神”、“妙”、“能”三品。
五代北宋黄体复《益州名画录》中,
把逸格列入“神”、“妙”、“能”三格之上。
他提倡“笔简形具”为逸品特征,以规矩方圆为拙劣,以精研彩绘为鄙俗,显示出黄体复逸格说更加完备与成熟。
其后欧阳修指出“古画画意不画形”。
苏轼提出“无常形而有常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些理论的提倡使元代画坛继承了对逸品的追求和崇尚。
元代的文人大多是在精神上“逃逸”、逸出”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周边环境而崇尚隐逸”之风,他们虽然“逃逸”、“逸出”于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心境在自然中得以释怀,使之变得“超逸”、“安逸”。
倪瓒是元代逸气说最为典型的代表,他的逸气说有着独有的特点。
首先,在倪瓒年轻的时候深受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和进取观点的影响,多为“励志务为学,守义思居贞。
闭户读书史,出门求友生。
放笔作词赋,览时多论评。
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
贵富何足道,所思垂令名”。
有着远大的志向,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倪瓒,并没有在仕途上展现其才能,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把汉人和南人拒之门外。
在有志不能施,在对现实的忧愤和不满中,倪瓒转向道家。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要人从纷乱的世事中退出,进入一个无为无思的自由境界。
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虽然包括了对传统习俗不满的反抗,个人退隐,专心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等等,但在政治方面,道家却积极的抨击现实的混乱和政治的黑暗。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道家思想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的灵魂者。
”从佛家角度上,唐代南宗的禅学则进一步对倪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
参禅
者追求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综上所述,倪瓒的逸气是集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综合产物。
倪瓒的“逸气说”带有苏轼“士气说”的影子,更是文人画审美认识在精神上的升华,是对“明劝诫,助人伦”这种儒家的社会教化功利的说法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他主张抒发个人胸中的逸气,通过绘画的手段表达情感,带有自娱性。
3 理论发展与价值
纵横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到了魏晋开始逐渐进入成熟,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倡用绘画艺术形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巨大飞跃,由形似上升到神似。
中国绘画在宋元达到高峰,尤其是文人画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的流行和壮大,绘画成为文人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强调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
倪瓒的逸气是“超逸”的精神法度,逸气呈现为静定之气,对明清文人绘画有着极大影响。
在明清文人画中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他所提出的“南北宗论”把超逸的佛学哲理引入绘画,使神境——意境——禅境三者之间,是转换,更是深化,完全破除了形而上的清规戒律,将人世间的一切实相都看成是悟禅理的机缘,预示了在逸气绘画中更进一步演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成.论文人画审美之流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 颜敏,朱璇.倪瓒绘画美学之“逸气说”[J].艺术天地,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