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防龋的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化物防龋的机理

3. 1 人体对氟化物的摄取和存储氟化物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吸收并绝大部分被存储在体内的矿化组织中, 如骨和牙齿。氟可以通过血液进入人体组织, 也可以通过牙面直接获取。Jachsu、W eidm ann( 1959) 对饮水含氟量不同地区居民牙齿含氟量作了测量, 发现饮水含氟量高的地区居民的牙齿含氟量也高, 牙齿萌出后, 牙齿含氟量继续增加, 到一定年龄就停止增加。他们还指出: 牙齿萌出后, 釉质内的氟主要来自唾液, 牙本质内的氟则来自血液循环系统。W eidm ann( 1962)在猫、家兔身上做的研究表明, 牙齿在发育期中摄取的氟比成熟期摄取者多。Hard、E llis( 1951)在狗身上作的研究, 显示将氟化

物涂于牙面也可以使釉质内的含氟量增加。Larson、Fe jerskov( 1978) 的实验室研究, 证明氟可

被釉质中的羟磷灰石吸收形成氟磷灰石。Me llberg( 1980) 用健康小牛釉质作的研究表明: 进入釉质的氟的量与进入深度是与所用氟化物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成正比。Ten Cate、Rempt( 1986)的人工龋研究表明, 用含氟牙膏刷牙 6 周, 釉质内的含氟量明显多于用无氟牙膏刷牙者。Grob ler、de Joubert( 1988) 用一些青年人的牙齿进行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萌出牙釉质中的含氟量明显高于未萌出牙者。Caslavska等(1991)在儿童身上作的研究,证明氟化胺更能进入釉质,且保存时间更久。

3. 2 氟化物对牙齿结构和发育的影响

Syrrist( 1949)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经过氟化物处理的牙齿, 见到釉质变得更紧密。Sco tt( 1950)用

电子衍射法观察到经氟化物处理的牙面有氟化钙沉淀。Flem ing( 1953), Weber、Yaeger( 1964)在鼠身上作的研究表明氟化物有延缓釉质和牙本质矿化过程、但有使之发育更为成熟、更为充分

的作用。K aper等(1961)证明氟有降低酸对牙齿透入的作用。K ruger( 1962)的研究证明:在牙齿

发育时期,给鼠注射氟化钠可以使鼠的第一磨牙的沟变宽变浅, 牙冠牙尖高度和近中远中径减小。Cooper、Ludw ig( 1965)的研究表明, 饮水氟化区的儿童的第一恒磨牙近中远中径、颊舌径、牙尖高度和牙面凸度均较低水氟区儿童者小。Mo ller( 1967) 的研究,表明高饮水氟区居民的牙齿体积较大, 牙尖较圆,沟裂较浅。Gray( 1973)给孕鼠以50mg /L 的饮水,子代鼠磨牙的沟裂底部釉质增厚。 C reath 等( 1989)的研究, 表明给孕鼠接受氟化饮水, 子代鼠磨牙的近中和远中沟都比对照组鼠者深。Om ar( 1987)在南非作的调查,表明高氟区(饮水含氟量2. 5mg /L)儿童的上颌中切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的近中远中径均比适氟区(1. 06mg /L)儿童者小。Suckling等(1988)在羊身上

作的研究表明,在牙齿萌出前,长期接受氟的羊的釉质不透明,釉质外层硬度减弱,釉柱排列紊乱,其中晶体排列也疏松。

3. 3 氟化物对龋病变过程的影响

W achtel( 1964) , W achtel、Strange ( 1965) , G ill ings 等(1964) , Wo lf( 1964) , de B ruyn 等(1986) 的研究均证实:氟化物对已经发生龋病病变的牙齿有促进其再矿化的作用。近期的Don ly ( 2003) , Zaure- A rite 、ten C ate( 2000)均在科学实践中证明:氟化物有促进脱矿或对已经发生龋病变的牙齿组织再矿化的作用。

3. 4 氟化物对口腔细菌的影响氟化物的防龋作用是否与其对细菌的影响有关, 这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 世纪50 年代Martin 、H ill( 1950) , K itchen 等( 1 951 )在人口腔内探讨氟对口腔内乳杆菌的影响时, 未曾找到二者的相关性。Kashket等(1977)的实验室研究,表明1~ 10mg /L氟有抑制口腔链球菌利用葡萄糖的作用。H am ilton 、Bowden( 1996 )的研究显示:在酸性条件下, 氟与氢结合成HF, 进入细菌后破坏细菌的代谢。Featherstone( 2000) 认为细菌体内的HF 可以再解离为H 离子和 F 离子, 后者可以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从而影响其代谢。K amotsay 等( 2002 )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浓度氟化钠液可抑制致龋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氟化物对细菌产酸是否有影响, 20世纪40年代 B ibby 就已经观察到, 即使1mg /L 也能抑制细菌的产酸。Ocuda、Frostell( 1982)发现高浓度氟化物( 20~ 100mg /L)在pH值从5. 5下降到

4. 0时,即显示有抑制酸产生的作用。Zameck、T inano ff( 1987)的实验室研究表明, 5mg /L 或10mg /L 的氟化钠或氟化亚锡液能抑制口腔细菌的产酸。

3. 5 氟化物对牙面生态膜的影响

Konig ( 1959) 在鼠口腔内作的研究表明, 用1. 2 g /L 氟化亚锡涂搽牙面有抑制牙面生态膜形成

的作用。后来,Loesche ( 1975 ), Svantun等(1977), We iss等(1977)的研究,均表明氟化物有抑制生态膜形成和细菌堆积的作用。W eiss 等还证明氟化胺对 3 d 生态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7 d 生态膜则无用。 D ijkman 等( 1985)的研究, 证明用含氟的硅烷凝胶( fluor protector) 处理牙面24 h, 显示牙面生态膜的形成受到抑制, 但K ilian 等( 1979)在人口腔内作的研究, 则表明氟化物对细菌在口腔内的定植无影

响。Loesche等(1975)在儿童身上,Be ighton、M c Dougall( 1977)在鼠体

内作的研究, 表明氟化物可以使牙面生态膜内的变形链球菌数量减少。Gross、T inanoff( 1977), Keene等(1977), Svanberg、Rolla( 1982)在人口腔内的研究,证明用氟化亚锡液漱口可以使牙面生态膜内的细菌总量、变形链球菌与血链球菌数量减少,而用氟化钠液则无作用。Burt 等( 1982) 的研究,表明氟化区儿童第一恒磨牙生态膜内的变链球菌计数比非氟化区者低。但是, van Houte 等( 1978 ), Zickert、Em ilson( 1982)的研究,却显示氟化物对牙面生态膜内的变形链球菌数量无影响。B ibby( 1940)观察到氟化物有抑制牙面生态膜内的产酸的作用。Estrand等(1985)的研究,表

明每天咀嚼含氟化物的口香糖8 次,牙面生态膜在摄糖后产生的酸量会减少。但Fitzgera ld、Fitzgera ld( 1973)的研究,表明饮用50mg /L 氟的饮水2周的田鼠,其牙面生态膜内的产酸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

4 氟化物的毒副作用

众所周知,氟及其化合物是剧毒物质,虽然它们被应用于预防龋病已有60 余年历史,虽然其被应用的剂量很小,但多年实践证明: 氟化物在防龋中的毒副作用已逐渐显现出来。Cox、Hodge( 1950)认为口腔临床上常用的氟化钠为20 g /L,由专业人员使用是安全的,但如给予病人使用就不安全,在口腔内反复频繁使用,可能对口腔黏膜造成损害,用氟化物处理龋洞不当会引起牙髓炎症。 1. 0mg /L 氟的饮水会在少数人中间产生氟牙症。氟牙症是口腔科常见的氟中毒现象, Fe jerskov( 1976) , Sundstroem 、Myhrberg ( 1978 )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氟牙症的病变,见到釉质的矿化程度降低,表现为锐兹线和釉柱横纹加宽,釉柱间质内的晶体减少,甚至釉柱中心出现溶解现象。W alton 、Messer( 1981) 在370名2~ 13 岁儿童中探讨了饲养方式与儿童龋病和氟牙症发生的关系,显示无论何种饲养方式(母乳饲养或奶瓶饲养) ,乳牙列不会发生氟牙症,在混合牙列中则有35% 的儿童会出现可疑的氟牙症。母亲哺乳在3 个月以上的儿童,氟牙症指数最低,为0. 08 。母亲哺乳期少于3个月或瓶饲少于12个月,氟牙症指数为0. 14~ 0. 16,瓶饲12 个月以上者,氟牙症指数达0. 27 。H olm、Anderson( 1982) 检查了低水氟区儿童服用氟化物片剂后,发现有釉质发育不良,牙齿变混浊和氟牙症,各种现象的发生率均在40%以上。Demos等( 2001)在一篇关于氟化物防龋的总结中指出饮水加氟的浓度控制在

1. 0 mg /L 以下时,不会对人体骨骼产生不利的影响,但A llo lio 、Lehmann( 1999) 则认为长期摄入 1. 0mg /L 氟使骨内储存量达到 1 200mg /L 时会使骨发生损伤甚至骨折。长期使用氟化物来防龋产生的毒副作用已使人们对应用氟化物防龋产生很大分歧。Horow itz( 1996) 指出: 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获得氟的途径也有很大变化,因此对饮水加氟的评价就很困难; 饮水加氟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社会经济、伦理和政治诸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其评价上的不同。

5 小结

从以上很多资料可以看出, 60 多年来,人们应用氟化物防龋是有成绩的,但是这种措施引起的一些毒副作用也应当予以认真对待。在我国,全国性的口腔预防保健计划尚未制订,未来将采取何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这是值得我们口腔医学界同仁慎重考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