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治疗八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
小儿推拿治疗八法
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的治疗原则就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它们是在中医治疗思想指导下,根据整体观、天人观、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等理论所制订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则。
传统中医的治疗原则包括: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升降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治疗原则是治疗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医学术的基本内容。它具有抽象性、纲领性、全局性和指导性。
治疗方法俗称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对具体辨证结果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它从属于治疗原则,反应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则的具体化,任何治疗方法都是从属于或体现出一定的治疗原则。治法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治疗八法《内经》已见雏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将攻邪总结为汗、吐、下三途,并将按摩归于其中(汗吐下),明张景岳发挥了温法与补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云:“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从而建立起治疗八法。
一、推拿汗法
【基本原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即通过发汗以驱除在表之邪气。如“汗者,散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等。可见,出汗,是邪较轻浅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故在汗法中,出汗为其现象,而宣散向表、向上,逐邪透达为其本质。
【主要适应范围】
1.外邪侵袭肌表:如外感六淫、恶寒发热无汗。
2.高热无汗。
3.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咳嗽、泄泻等见表证。
临床上对于外感风寒可用拿法,先轻后重,使汗逐渐透出,达到祛风散寒解表的目的。外感风热用轻拿法,使腠理疏松,微汗解表,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
【代表手法】
点法、按法、拿法、揉法、一指禅推法。
【代表穴位】
头面四大手法、风池、风府、肩井、二扇门、一窝风、风池,其中揉二扇门为发汗要穴。
【注意事项】
1.手法力度可稍加重,小儿常因之而哭闹,此有助汗出。
2.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
3.中病即止,一般见汗即止,不宜强求。
4.汗法使腠理开,治疗后须避风寒以免邪侵。
二、推拿吐法
【基本原理】
《内经》云:“其高者,因面越之”。涌吐,是邪在高位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如肺胃之气上涌,当属升提之性,此点与汗法类似。涌吐为其现象,而逐邪使之排出体外为其本质。
【主要适应范围】
1.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一般停留在上中二焦。如气机隔拒,肺痈脓血,痰涎壅盛,宿食停滞。
2.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的吐法为急救之主要方法。
3.肺气郁闭,小便不通。吐法宣肺,提壶揭盖之意。
4.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症,如久泻、头晕之症。这是推拿吐法不同于药物催吐的最大特点。
【代表手法】
手指或器械(如牙刷、鹅毛等)探法、逆(向上)推法、挤压法。
【代表穴位】
天突、膻中、鸠尾、中脘、胃脘、内八卦、咽喉深部等,其中刺激天突为代表手法。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力度宜重,探法宜深入咽喉深部。
2.吐法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现象,故可用于汗法之适应症。
3.病位居中脘以上,病势急迫者适用,且吐之不宜太过,一般以患儿有恶心感即可,但确属邪毒内聚,则以邪毒排出为度。
4.邪在中脘以下禁用,体质过度虚弱,慎用。
三、推拿下法
【基本原理】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下者,攻也。攻其邪也。”“因其重而减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大凡下法,使用于病位较低者,其趋势为从上向下,能泻实。下法最直观的征象为大便排除或小便通利,二便既利,腑气得通,周身气机调畅、血脉通和、新陈代谢正常,阴平阳秘,自然健康无病。
【主要适应范围】
1.有形邪气积停体内,尤以中下二焦邪气为宜,例如,宿食、瘀血、痰浊、水饮,虫积等。
2.无形邪气弥散体内,如火热、气滞、阳亢等。
3.气机上逆之证,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
4.腑病,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闭等。总之凡实证及热证可用之。
临床上对于胃肠燥热者,多采用推揉中脘、天枢、大横,重揉时短、逆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力点向下揉按长强等;对食积便秘者,多采用揉板门,清大肠,揉天枢,运外八卦,摩腹,揉脐等法。
【代表手法】
推法、运法、揉法、搓法、摩法。
【代表穴位】
腹、六腑、板门、下七节骨、桥弓、开璇玑、肃肺等。【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力度宜强,时间宜短,并注意操作的方向性。
2.表证慎用,以免引邪内陷。
3.虚证慎用。
4.即使当下之证,应充分考虑下法之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适当用之。
四、推拿和法
【基本原理】
《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内经》曰:“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揉以和之,和者,冲和之象。周于藩说:“揉以和之,可以和气血,活经络。”说明可用和法调和气血以扶助正气,驱逐客邪。
【主要适应范围】
1.天人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之证见吐泻、斑疹等。
2.主要用于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不可,下之不能之时选用和法。
3.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例如,调和肝脾、调理肠胃、调和脾胃等。和法有协调脏腑的功能。
4.久病、大病邪气始衰,邪气仍在,正气亦不强之证。临床上对于反复感冒患儿常应用分推头阴阳手法,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