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详述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详述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详述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详述

*导读: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font-face { font-family: "Times";}@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p.MsoNormal, li.MsoNormal,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Cambria; }a:link,span.MsoHyperlink { color: blu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visited,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

{ color: purp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p

{ margin-right: 0cm; margin-left: 0cm; 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Times; }.MsoChpDefault { font-family: Cambria; }div.WordSection1 { page: WordSection1; }

一、诊断:

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X 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性病变,应首先考虑诊断本病。

二、分类:

1、按病程阶段分类: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4期,但临床上各期并非严格按序出现,可交替或同时出现。

(1)无症状期或称亚临床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由于血管狭窄而产生器官缺血的症状。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表现。

(4)纤维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而引起症状。

2、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本病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类别。

(1)一般表现

可能出现脑力与体力衰退。

(2)主动脉粥样硬化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主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为最多见r其次在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多在体检时查见腹部有搏动性肿块而发现,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股动脉搏动可减弱。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因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引起声音嘶哑、气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静脉或肺动脉受压等表现。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在动脉粥

样硬化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动脉夹层分离。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

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4)颅脑动脉粥样硬化

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侵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脊动脉,颈内动脉入脑处为特别好发区,病变多集中在血管分叉处。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碎片脱落造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缺血性脑卒中);长期慢性脑缺血造成脑萎缩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5)肾动脉粥样硬化

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龄在55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发生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尿闭和发热等。长期肾脏缺血可致肾萎缩并发展为肾衰竭。

(6)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和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和休克等症状。

(7)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以下肢动脉较多见,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

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

三、预防:

本病在一定程度上是生活习惯病,所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禁烟限酒,规律生活,保持心情放松,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均可以起到预防本病的作用。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树立信心,长期坚持,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HDL,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动脉硬化检测及临床应用

动脉硬化检测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为动脉血管壁弹性的改变,并且此项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因此,应进行及时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 动脉硬化动脉病变的两种主要型态 血管阻塞: 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硬化: 主要原因为血管壁弹性纤维老化 我国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3。广大临床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以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为典型特征的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动脉弹性主要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状态,它取决于动脉腔径大小和管壁硬度或可扩张性,是反映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各种心脑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为动脉。血管壁弹性的改变,并且此项改变早于结构的改变。因此,应进行及时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 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 ABI的測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在流行病学调查、血管实验室检查和诊室中,测量ABI能可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客观的标准。ABI提供的关于患者预后方面的信息有助于预测肢体存活、伤口愈合和存活。ABI 可用于筛查下肢动脉疾病或监测治疗措施的疗效。与下肢血管造影的比较研究证实了ABI 作为下肢动脉疾病诊断工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研究证实,ABI异常是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与死亡率呈负相关。ABI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可。 2006AHA发布的下肢动脉疾病指南中明确按ABI值将患者分为正常、临界、轻中度及重度四级,各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依次为1.2%,2.1%,4.0%及10.8%。由此可见外周血管病变的存在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ABI指数作为一个临床上的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手段,与金标准下肢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进行比较,它的特异度和灵敏度都是95%以上。根据异常ABI诊断的下肢动脉疾病提示可能存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其他临床特征 通常认为ABI值在0.41~0.90时,血流轻到中度减少;脚踝最高血压(Systolic) 上臂最高血压(采用左右最高值)ABI normal range0.9- 1.3 ABI < 0.9 有动脉阻塞之可能性 ABI <0.8 动脉阻塞的可能性高 0.5

动脉硬化检测装置相关知识

动脉硬化检测装置的相关知识 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为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主要的危险因素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血脂异常;血压增高;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等。次要的危险因素为:肥胖;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迫感者;西方的饮食方式(常进较高热量、含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的食物者);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性情急躁、好胜心和竞争性强、不善于劳逸结合的A型性格者。凡存在以上易感因素者,均应定期监测,早期预防积极治疗与动脉硬化有关的一些疾病。 血液在心脏的作用下,流经血管到达外周的过程中,在动脉血管上形成了前向的脉搏波,这一前向波在血管壁上的传导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管壁的僵硬度。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动脉壁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来评估动脉血管,特别是大血管的僵硬度。动脉的僵硬度主要取决于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血管腔径与壁厚度。 动脉硬化病变是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早期筛查与发现动脉硬化病变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战线前移,并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动脉硬化无创检测应用示波法线性膨胀技术,使用高精度双层袖带在检测心电图(ECG)和心音图(PCG)的同时测量四肢血压和脉搏波(PVR)波形,并测得踝臂指数(AB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40多项参数。 1、ABI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是判断由粥样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阻塞的指标。通过同步测量四肢的血压,再由脚踝收缩压除以上臂收缩压中较高的值,得出结果。根据ABI,可以判断下肢动脉的狭窄、阻塞情况。对于阻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诊断和术后观察最合适。此外,通过观察左、右上臂血压差,可以检测出大动脉炎症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等上肢动脉的异常情况。能够在下肢动脉阻塞无症状期检出异常人群。ABI 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总体心血管危险度增加的指标。

脑动脉硬化诊断检查方法是什么

脑动脉硬化诊断检查方法是什么 由于脑动脉硬化最初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所以自己很难掌握病情。但任何疾病的到来都会有不同的征兆。中老年朋友一定要特别注意脑动脉硬化。 一、脑动脉硬化的判断标准 1.头脑不舒服:经常觉得头发沉、发闷(头部有紧箍和压迫感),头晕、头痛,常伴有耳鸣,视物不清。 2.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表现为贪睡。 3.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容易忘记,对童年或往事却记得很清楚。 4.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自感不能胜任工作。 5.情感异常:常常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激动、发脾气、忧伤、情绪波动大,性格反常表现为热情变淡漠、慷慨变吝啬、整洁变散漫。还有些病人可出现焦虑、抑郁或恐惧等情感障碍。 6.短暂的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麻木、无力、感觉异常。 7.步态变化:步态慌张,小碎步,走路及转身缓慢、僵硬或不稳。 8.假性球麻痹(“球”指脑干的延髓):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笑强哭,苦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流涎等。 9.帕金森综合征:面部缺乏表情,直立时身体向前弯,四肢肌强直而肘关节略屈,手指震颤呈搓丸样,步伐小而身体前冲。 另一方面也可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测来推断: 1.血液生化检查常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血糖增高。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发现脑动脉主要分支的流速、流向改变,提示管腔狭窄。 3.CT和核磁共振可见普遍的脑萎缩、腔隙性梗塞灶和脑白质变性。 二、脑动脉硬化的辅助检查 (1)眼底检查:可见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呈银丝样 (2)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与预测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及预测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 当冠脉狭窄到一定程度影响正常心肌灌注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可能管腔狭窄程度已经超过60%~70%了,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而管腔继续狭窄并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的症状可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动脉粥样硬化(AS)后血管重塑;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与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多数心血管事件是在易损斑块(斑块破裂、溃疡、出血、糜烂)基础上伴有急性血栓形成,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以上各种原因使得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较困难。除了管腔狭窄程度,局部AS的稳定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更大。易损斑块的检测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点在于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管腔狭窄,如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解除由于粥样硬化性动脉管腔堵塞的直接和起效快速的方法之一,但忽视了病变的关键——血管壁。随着对心血管病变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是血管壁的病变而不是管腔病变才是各种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动脉僵硬度(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早期发现后干预亚临床期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措施。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就显的相当重要。目前临床上遇到的无论是猝死、心肌梗死、还是脑卒中患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终末期”人群。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防治重心的前移,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是指已有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如何在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上,通过一些无创或者微创的方法加强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在他们发展为“终末期”患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无论对于群体社会疾病负担的减轻还是个体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减少都具有重要意义。 AS是一种有局部表现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颈动脉和周围动脉一些易检测部位的动脉斑块可间接反应全身AS情况。周围动脉硬化疾病已经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它本身就是个窗口,早期诊断不仅可以检出外周动脉疾病,还对冠心病,脑血管病都有重要的检出意义。早期诊断意义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周围动脉硬化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心脑血管病相同,早期干预对减缓全身动脉硬化的危害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一些能早期发现动脉壁异常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已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目前无创动脉硬化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即对动脉功能和结构的评估。动脉功能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2)通过进行脉搏波波形分析(Pulse contour analysis),计算反射波增强指数(Augumentation Index,AI); (3)使用超声成像手段,直接检测某个特定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顺应性(Compliance)。动脉结构检测主要有以下二种方法:(1)使用超声、EBCT、螺旋CT和MRI等影像学手段,检测某个动脉的管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粥样斑块形成情况以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等;(2)踝臂血压比值,即Ankle-Brachial Index(ABI),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的开放情况。此外,各种生物标记物如血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LP(a))、tPA、PAI-1、纤维蛋白原、微量白蛋白尿和C反应蛋白(CRP)等和内皮功能的检测,也有助于诊断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病变。 1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心脏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并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血管传导,这种脉搏压力波在动脉壁的传导速度叫脉搏波传导速度(PWV)。PWV与动脉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的几何特性及血液的密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其大小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标,数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47.001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D111107003111006);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通信作者:武剑,Email:wjxr@yahoo.com?专家论坛? 推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脑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技术及规范诊断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解读武剑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每年上升8.7%,全球范围来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改变着患者的生活,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鉴于超过76%的卒中为首次发作,有效的预防措施乃是降低卒中负担的最佳方式[1]。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在中国,33%~50%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3-4]。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有助于其早期诊断,进而提高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预警和防治水平[5],为首次卒中发作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减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为了在北京市范围内建立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识别体系,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合理有效的筛查,规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诊断标准,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委)建议,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执行,质控中心执行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武剑主任组织团队成员及多家医疗机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以下简称《规范2014版》)[6-7]。自《规范2014版》起草工作启动开始,经历了多次讨论,总结了已经明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整理了合理的筛查方法与策略,对规范的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和表述方法都进行了数次全面的修改,最终制定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与诊断标准。基于北京市科委的课题项目“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及预警”的子课题“北京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脑动脉粥样硬化识别技术及规范研究”,《规范2014版》分为2个版本,分别适用于北京市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及体检机构)和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 《规范2014版》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1)明确了《规范2014版》的适用范围。(2)定义了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3)提出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策略及筛查方法。(4)制定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诊断标准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层原则。(5)对筛查结果提出了建议。其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危险因素及风险人群的识别同时适用于北京市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版在筛查方法中增加了影像学检查,且颈动脉超声检查要求细致化,均有助于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在诊断标准和风险分层方面较基层医院版丰富,并增加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标准。 《规范2014版》总结并提出了十个常见的、公认的且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异常)、吸烟(或烟雾暴露)、遗传因素、年龄、大量饮酒、肥胖症及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规律运动、高同型半胱氨酸。需要注意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别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筛查时需详细记录并重视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监测及控制。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需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存在脑卒中症状有助于风险人群的识别。除一般体格检查外需要进行神经科查体,或至少有神经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医师参与,查体时需要重视眼底检查及颈动脉听诊。北京市综合医院可根据需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成像(DSA)、MRI高分辨颅内/外血管壁成像等检查。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 版) 一、范围 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及诊断。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为颈内动脉系和椎_基底动脉系。 颅外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无名动脉。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之一,是最常见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以血管内膜形成粥瘤或纤维斑块为特征,并主要累及大动脉(弹力型动脉——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和中等动脉(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中膜弹性减弱,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和四肢坏疽等。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DL: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ABI: 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und)。 CT: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A: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SA: 数字减影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IMT: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 (一)筛查的合理性

动脉硬化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动脉硬化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一)一般表现 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纡曲和变硬。 (二)主动脉粥样硬化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叩诊时可发现胸骨柄后主动脉浊音区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而带金属音调,并有收缩期杂音。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脉触诊可类似促脉。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质沉着影。 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为最多见,其次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多因体检时查见腹部有搏动性块肿而发现,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股动脉搏动可减弱。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因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气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静脉和肺动脉受压等表现。 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的相应部位增大;主动脉造影可显示出梭形或囊样的动脉瘤。二维超声显像、电脑化X线断层显像、磁共振断层显像可显示瘤样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形成夹层动脉瘤,但较少见。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心肌纤维化等。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可引起眩晕、头痛与昏厥等症状。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时引起脑血管意外,有头痛、眩晕、呕吐、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等表现。脑萎缩时引起痴呆,有精神变态,行动失常,智力及记忆力减退以至性格完全变化等症状。 (五)肾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上并不多见,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在55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有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尿闭以及发热等。 (六)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与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以及休克等症状。

动脉硬化诊断建议

动脉硬化诊断建议 ?PWV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预后因子,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常规检测项目,其检测指标已经被列入2003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 动脉僵硬度(P W V)值升高的指导意见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动脉僵硬度的预测范围,当测试者超过自己的预测范围时,可以根据以下指导意见 1.轻度升高:高出正常高值的20-30% (1)预防性控制:戒烟酒、控制体重、多做户外活动、低脂肪低糖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等; (2)建议其它检查进一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脏及血管超声、血脂血糖检测、心电图; (3)有效控制3个月后复查PWV。 2.中度升高:高出正常高值的30%~50% (1)血管弹性的改变明显,强硬度明显增高,建议首先进行心血管系统全面体格检查; (2)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综合治疗3个月后复查PWV以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或提示治疗方案的整改。 3.重度升高:高出正常高值的50%以上 一般提示有血管系统可查见的器质性病变,需及时就医。 4、不考虑年龄因素,可以参考的标准 动脉僵硬度(BaPWV)1400cm/s作为正常的临界值,以下作为正常区域。 1400-1800c m/s作为亚健康的开始,必须引起注意,要开始预防。并且动脉早期治疗开始(运动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善) 1800cm/s以上作为,运动、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的开始。

A B I的正常范围0.9-1.3 1. 检查两侧ABI。正常的ABI 范围为0.9 到1.3。如果ABI 小于0.9,就 有血管闭塞的可能。参看下面的判断标准。如果ABI 大于 1.3,就有可能动脉钙化。 2.判断标准(AHA1993) ABI<0.9 有可能存在动脉闭塞疾病 ABI<0.8 有查出血管疾病的高度可能 0.5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详述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详述 *导读: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font-face { font-family: "Times";}@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宋体";}@font-face { font-family: "Cambria";}p.MsoNormal, li.MsoNormal,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Cambria; }a:link,span.MsoHyperlink { color: blu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visited, span.MsoHyperlinkFollowed { color: purp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p { margin-right: 0cm; margin-left: 0cm; 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Times; }.MsoChpDefault { font-family: Cambria; }div.WordSection1 { page: WordSection1; } 一、诊断: 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X 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性病变,应首先考虑诊断本病。 二、分类: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應用TCD的检查发现脑血管病硬化的每个阶段。探讨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5例40~70岁的患者用EMS-9B经颅多普勒检测脑供血情况。结果脑动脉硬化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的频谱形态学改变。结论TCD 可方便、准确地检测到脑动脉的硬化程度,对脑血管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很大价值。 标签:颅内动脉狭窄;TCD;频谱特征;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早期发现、根据硬化的每个阶段预测脑血管病的诊断、疗效评估,为临床提供重要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怀疑有颅内动脉疾病的175例患者,年龄在40~70岁,平均55岁,经颅多普勒检查脑供血,受检者大多存在着某个或某几个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运动、高脂膳食、高强度工作等,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症状。 1.2方法采用国产EMS-9B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探头频率2MHz。嘱患者平卧位,平静呼吸,以2MHz探头经颞窗、眶窗进行颅内探查,配合压迫实验,以血管的深度和血流方向,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嘱患者坐位或侧卧位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V A)、基底动脉(BA),观察颅内血管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机器HQ设备功能自动计算出Vmax、Vmin、PI、RI。 1.3诊断标准根据颅内血管狭窄血流速度TCD诊断标准(>40岁年龄组):MCA收缩期血流速度(Vs),轻度狭窄Vs>140cm/s,中度狭窄Vs140~200cm/s,重度狭窄>200cm/s,血管闭塞者,血流频谱测不到。TCCS诊断标准:血管内经70%为重度狭窄,100%为闭塞。 2结果 175例患者TCD检测中,根据责任动脉的频谱形态、血流速度及音频,其中:13例的改变: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增快,三峰融合,波峰圆钝,或变形,频谱增宽紊乱呈高强度血流信号充填;湍流信号,血流指数增高2倍以上,声频:高亢,呈拉锯样血管杂音,PI指数明显增高。 29例的改变,收缩期峰值流速增高,血流层流出现紊乱,出现涡流信号,S1S2峰融合或者S2峰明显高于S1峰,舒张期D峰消失,声频粗糙,伴低调乐性杂音,PI指数增高。

动脉硬化检测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的必要性 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上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并有年年升高的倾向 动脉硬化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动脉硬化是无自觉症状的疾病 早期检测发现无自觉症状动脉硬化日显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结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对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逐渐意识到血管壁病变以及其发生发展所致的管腔病变才是心肌梗死、中风等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基础。只有对血管病变进行早期检测、早期发现和合理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其致残和致死率。

心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的病变,因此,整体干预血管病变才是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措施。对动脉弹性降低和僵硬度增加这一亚临床血管病变的深入认识和早期检测动脉弹性状况,有助于我们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药物并评价其治疗效果,从而有效地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传统动脉病变的检查方法主要是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两种。但这两种方法都是对病人中、晚期的诊断,而且是有创伤性检查,费用高,有一定的危险,不适合常规筛查,因此动脉硬化的无创伤早期检测、早期诊断、早期控制成为当代医学科教及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向医务人员提出的一项重要课题。 检测方法 传统的PWV检查是采用张力法,测量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这一方法需要受测者脱下裤子、测试者人工找点、用尺子人工量距离记录并计算。它是局部的动脉检查,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测试结果受人为影响因素大,操作时间长,所以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临床推广。传统的张力法原理为:测试者将压力波传感器压在患者动脉正上方,使动脉的一部分尽量变成适当的扁平状,以使动脉内部的压力直接传导给压力传感器。为获取准确的结果该法检测要求苛刻:探头必须位于血管的正上方;操作人员必须用力将检测的血管压成适当扁平状;被检测血管的下方必须有硬物支撑。其中任何一要求没有达到都会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