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复合体Ⅳ 抑制剂:CN-、N3-紧密结合氧化型 Cyt a3,阻断电子由Cyt a到CuB- Cyt a3间传递。 CO与还原型Cyt 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给O2。
化学渗透示意图及各种抑制剂对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CO、CN-、 N3-及H2S
×
×
×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1、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的递电子体和递
氢体间隔排列,形成三个回路,回路有质子泵 的作用,可将质子( H+ )泵出线粒体基质。
2、递氢体从基质接受底物的氢原子,将电子交
给下一个递电子体,而将H+留在基质外胞液中。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3、整个过程中,仅有2个电子传递,并排出6个
H+,H+不能自由出入内膜,导致了内膜两侧的 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了一定的电化 学势能。
4、当内膜外侧的H+通过ATP合酶,顺电化学梯度
回流时,由ATP合酶底部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将 储存的势能释放出来,推动ATP合酶的F1亚基利 用势能将ADP合成 ATP。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一)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ATP
3-磷酸甘油酸 胞液
ATP
丙酮酸
GDP+Pi
(3)琥珀酸单酰COA GTP + ADP
GTP
线
琥珀酸 + HSCOA 粒
GDP + ATP 体
(一)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的实验依据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
➢ 根据P/O比值 ➢ 自由能变化: ⊿Gº'=-nF⊿Eº'
1、P/O 比值 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摩尔O2所生
底物水平磷酸化
细胞内还有一种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 转移至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 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目前,有三种酶催化的是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分别是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琥珀酰 CoA合成酶。
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ADP
(1)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寡霉素(oligomycin)
可阻止质子从 F0质子通道回 流,抑制ATP生 成。
寡霉素
ATP合酶结构模式图
(二) ADP的调节作用
ADP浓度增高,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ADP不足,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三)甲状腺激素
诱导细胞膜上Na+,K+- ATP酶的生成,使 ATP 加速分解为ADP和Pi,ADP增多,促进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ATP
ATP
ATP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H+)从线 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外侧,而线粒体内 膜不允许质子自由回流,因此产生膜内外质子 电化学梯度(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以 此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 ADP与Pi生成ATP 。
鱼藤酮 粉蝶霉素A 异戊巴比妥
2、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解 偶 联 剂 (uncoupler) 可 使 氧 化 与 磷 酸 化 的 偶 联相互分离,基本作用机制是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 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电化学梯度储存 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ATP的生成受到抑制。
如:二硝基苯酚(dinitrophenol, DNP) ;解偶 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1)。
1、呼吸链抑制剂阻断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过程
➢ 复合体Ⅰ抑制剂:鱼藤酮(rotenone)、粉蝶霉 素A(piericidin A)及异戊巴比妥(amobarbital) 等阻断传递电子到泛醌 。
➢ 复合体Ⅱ的抑制剂:萎锈灵(carboxin)。
➢ 复合体Ⅲ抑制剂:抗霉素A(antimycin A)阻断Cyt bH传递电子到泛醌(QN) 。
成ATP的摩尔数(或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 给氧所生成ATP分子数)。
线粒体离体实验测得的一些底物的P/O比值
底物
呼吸链的组成
P/O比值 可能生成的 ATP数
β-羟丁酸 NAD+ →复合体Ⅰ→CoQ→复合体Ⅲ 2.5
2.5
→Cyt c→复合体Ⅳ→O2
琥珀酸 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
1.5
1.5
位于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线粒体中
3、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TP的生成
这类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 作用。例如寡霉素(oligomycin) 、二环己基碳二亚 胺(dicyclohexyl carbodiimide, DCCP) 抑制ATP合 酶活性。由于线粒体内膜两侧质子电化学梯度增高 影响呼吸链质子泵的功能,继而抑制电子传递。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第六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二、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定义: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
生成ATP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又称偶联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体内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四)线粒体DNA( mtDNA )突变
影响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复合体中多肽链的生
物合成,使ATP生成减少而致病。
mtDNA的特点:呈裸露的环状双螺旋结构,缺乏 蛋白质保护和损伤修复系统,易受本身氧化 磷酸化产生的氧自由基的损伤而突变。
四、线粒体内膜对各种物质进 行选择性转运
线粒体外膜通透性高,线粒体对物质通 过的选择性主要依赖于内膜中不同转运蛋白 (transporter)对各种物质的转运。
→Cyt c→复合体Ⅳ→O2 抗坏血酸 Cyt c→复合体Ⅳ→O2 细胞色素c (Fe2+) 复合体Ⅳ→O2
0.88
1
0.61- 0.68
1
2、自由能变化
根据热力学公式,pH7.0时标准自由能变化 (△G0′)与还原电位变化(△E0′)之间有以下关系:
△G0′ = -nF△E0′ n为传递电子数;F为法拉第常数(96.5kJ/mol·V)
电子传递链自由能变化
区段
电位变化 自由能变化
能否生成ATP
(⊿E° ′) ⊿G° ′=-nF⊿E° ′ (⊿G° ′是否大于30.5KJ)
NAD+~CoQ 0.36V 69.5KJ/mol

CoQ~Cytc 0.21V 40.5KJ/mol Nhomakorabea能
Cytaa3~O2 0.53V 102.3KJ/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