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浅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丹墀:古时宫殿前的石阶以红色涂饰,故名丹墀
朱榱cuī即椽,放在檩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条 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椽子。椽笔。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赋》
有绘饰的方色的双柱 • 借指皇宫、朝廷用
朱阙
丹楹朱漆涂柱
亚洲第一古建筑南禅寺大殿
天地万物都是又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 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循环往复。蕴含这天地万物的纷繁变 化
中国传统色彩系统中的核心色彩理念——“阴阳五色”学说
• • • • •
金 木 水 火 土
白色 青色 黑色 红色 黄色
•
周代开始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 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此时建筑的粱架上 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 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主要原料是粘土它的烧成。 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 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 等都以红陶为主。
• 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 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堪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成就。
• 朱墨彩画的特点是色调淡雅,一般不是用纯色,两笔起晕。 图案边缘用朱红色勾线,这是不同于五彩装和碾玉装之处。 图案以花叶为主,多是两方连续纹样,构图翻卷折叠,起 伏回旋似水波,舒卷万千,风雅之至。 •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隋朝时期建筑造形浑厚质朴,重视 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国力强盛, 与西方的波斯、拜占庭和中亚都有着外交上的来往。当时外来的艺术 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建筑色彩空前丰富,建筑类型以宫殿和 佛教建筑为主。到了盛唐时期,华贵之风盛行,屋面大量采用琉璃瓦, 主要有绿色、青色、绀色和黄色,色泽鲜明,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 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
• 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
•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 盛唐时,佛教影响巨大,竞相攀比华贵之风盛行。色彩比以前更豪华,不但用 大红、绿青、黄褐及各层晕染的间色,金银玉器是必用材料。绿色、青色琉璃 瓦流行,深青泛红的绀色琉璃瓦开始使用。外延 维多利亚风格
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 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 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 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 本上都是手制。
商、周时期是我国铸造和使 用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铜鼎 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 只有王侯才能使用。
由于制陶、冶炼和纺织等生产工艺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矿物质颜料。这些颜料主要有:红色的赤铁矿和 朱砂、黄色的石黄(雄黄和雌黄)、蓝色的石青、白色的胡粉和蜃灰、黑色的炭黑。
• 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 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
彩陶是原始社会最高的艺术成就,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陶器, 已经分为彩陶、白陶、红陶、黑陶、印纹陶五种。陶器上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 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色彩主要是白、红、黑 三种。
中国 传统 建筑 色彩 浅析
中国古代 工匠最敢 于、善于 使用颜 色 ——梁 思成
茅茨土阶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原始阶段
昔尧舜在 位,~, 禹居卑宫, 不以为陃
• 茅茨土阶,解释: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茅茨就是只 用茅草做的屋顶,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 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 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 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
汉代色彩比较丰富,不再崇尚黑,而以黄色为皇帝的专属色。柱枋多以红色为基
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壁画。
汉代未央宫
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有大量的“丹楹”、“朱阙”、“丹墀”文 字记载。
•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皇。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用涂朱红,墙 面用白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 是其特点
古代建筑主要是木结构,为了防止木材表面经受风雨、冷热、潮湿、虫蛀和阳光的侵蚀,并掩盖木 材表面的斑痕等缺陷,人们将这些矿物颜料,涂刷在木构件外表,可以起到装饰和防护的作用。 外延 家具 黄花梨木 猫脸
•
西周时期,人们将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叫“正色”,而将 淡赤、紫、缥、绀、硫磺等称作“非正色”,也作“间色”。青色也是从蓝 草里提取的碇蓝染成的,能制碇蓝的草有许多种,最初多用马蓝草制成。春 秋战国时已能用蓝草制碇染青色。苟子在《劝学篇》中说的“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便是由此而来。
春秋时期,抬梁式结构的运用使得建筑彩绘艺术得以发展。梁上的短柱和木构架上 的坐斗等部位都被施色或绘上彩画。至战国时期,这些彩画外表又被涂上油漆,更 进一步起到了保护作用。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广泛使用了筒瓦和板瓦,并开始在瓦 上涂朱色。
建筑色彩中等级观念的逐步形成
《春秋谷梁传· 庄公二十 三年》中记载:“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 苍,士黄。” – 唐代:“庶人所造房舍, 不得辄施装饰” – 明代:“庶民所居,不许 用斗拱及彩色装饰”
•
殷商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 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 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
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巨大工程。秦朝尚黑,从“黔首”一 词便可看出。“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秦代的建筑形式与色彩基 本继承了战国的传统,并加以充分发挥,与之豪华的宫殿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