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练习含解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基础巩固

1.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为此,中央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2.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

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

4.07亿吨。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

B.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乡镇自办企业的兴起

3.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A.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属于“根源”,D项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关系。

4.下图反映了1983年初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状况。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是发展当今农村经济的最佳范式

D.起到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5.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包产到户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

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7.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

家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

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有可能比喻( )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8.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协议书

(1)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成为哪一制度的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重大影响。

现象: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本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重大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

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二、能力提升

1.1984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离,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同时设立

了92.6万个村民委员会。发生这一变革的历史背景是( )

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B.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广泛实行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

首次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农村人民公社完成政社分离,建立村民委员会,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有关,

故C项正确;政企分开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2.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这一报告( )

A.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与南方谈话有关

C.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A项错误;南方谈话发表于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

窗口的序幕”与材料“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

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相符,故C项正确;深圳、珠海作为最早的

经济特区揭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与“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不符,故D项

错误。

3.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

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

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推动,城乡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采取措施,允许个体工商户长途贩运,这促进和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与劳动生产率无关,排除A项;城乡人员交流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B项;市场经济新格局是1992年以后建立的,排除D项。

4.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978—1997年,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增加很快,这是乡镇企业崛起与发展的结果。其他三项与中小城市的增长无太大关系,故选B项。

5.《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其从1927年开始的年度人物评选具有世界影响力。邓小平就曾两度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当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材料二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事件及其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邓小平“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主要包括哪些重大措施?

事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大意义: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2)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相继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基础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1992年初;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1980年,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1982年中共十二大;因此只有选项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选C。 2.不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点是() A.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B. 明确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C.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D. 会议地点在北京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ABD 项都属于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故选C。 3.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打破“两个凡是”和思想里的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新中国诞生;选项B土地改革;选项C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4.“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为了纠正“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所以答案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的含义,分析得知,应该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四个选项的事件,利用排除法排除不是思想方面的事件,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5.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 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 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国法,严肃党纪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专题2.3 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知识背一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2)内容:1953年6月制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一)正确决策 1、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学练考高考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册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3.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下列事件促进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有( )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②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④“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试图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始于(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 C.《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D.十一届三中全会 6.《人民日报》报道“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3万斤”“一棵白菜500千克”的好消息。这一现象发生在( ) A.1953年 B.1958年 C.1962年 D.1979年 7.“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仍有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毛泽东重视经济建设工作 B.“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干扰是有限的 C.部分国家领导人抵制错误,努力工作 D.有些建设成就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已开始进行 8.2009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 ) ①创建于“一五”计划期间②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折射③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④创建与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相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 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 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第三次是邓小平 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如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是(D)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 A. 社会主义现代化 B. 农业合作化 C.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科学技术现代化 解析:C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故应选C。 2. 中国在1952年和1962年两年度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同点是( ) A. 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 C. 处于大幅度下降时期 D. 受到“左”倾错误干扰 解析:B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52年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从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发展起来,故B正确。 3. (2010·广东模拟)下面两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选项中能说明这两幅图片的是( ) A. 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 B. 全国性土地改革的完成 C.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D. 对私人工商业的改造 解析:A 这两幅图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作出的重大调整,不涉及

私人工商业方面,故应排除D。第一幅是关于土地改革的,第二幅是关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因此,两者体现的都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故应选A项。 4.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 工商业改造 B. 统购统销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解析:A 抓住关键信息,时间是1956年,又提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疑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 (2010·菏泽模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 A. 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 注重市场机制 D. 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解析:A “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排除;B项指的是“大跃进”;“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故C项也错误。因此,正确答案应选A。 6. (2010·东营模拟)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是( ) A. 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 帝国主义的封锁 C. 中苏关系的破裂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是带来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其他的是客观原因。要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本题适合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原理来分析。 7. 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练习含解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基础巩固 1.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为此,中央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2.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 3.05亿吨增长到1984年的 4.07亿吨。农业生产实现高速增长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 B.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乡镇自办企业的兴起 3.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A.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属于“根源”,D项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关系。 4.下图反映了1983年初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状况。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是发展当今农村经济的最佳范式 D.起到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5.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包产到户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 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7.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 家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 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有可能比喻( )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8.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的协议书 (1)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成为哪一制度的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一现象的本质及其重大影响。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三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开端的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中共十五大召开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而颁布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人民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促进了( )

A、人民公社的建立 B、农村的改革 C、城市的改革 D、科术的进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是因为( ) A、作出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做出了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C、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D、平反冤假错案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记录的复习提纲据此判断,这节课复习的专题是( )

A、建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们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它( ) A、重新确立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战略决策 C、决定了平反冤假错案 D、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 【解析】: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 1.外国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 )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了土地私有向公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A、D两项是指土地改革,B项是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2.下图所示,反映了某一时期当时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状况。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是发展当今农村经济的最佳模式 D.起到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作用 解析: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通过合作化运动把农村中的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与图中所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故A项错误;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经营,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图片数据可看出不是序幕,而是已经推广,故B 项错误;图片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今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故C项错误;图片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3.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②经营管理方法③生产经营的权利④产品的分配原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后精练含答案 【单项选择】 1.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场深刻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 A. 1996年 B. 1997年 C. 1998年 D. 1999年 4.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游人会看到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菊清;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8年 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④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②③④ D. ①③④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是指 A.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上来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上来 7.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他们搜集到这样一则资料: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该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遵义会议 C.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8.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2019高中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小结与测评 一、全面认识1953-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探索与曲折失误 措施时间背景概况结果 成功探索“一五"计 划 1953- 1957年 建国之初,我 国重工业极其 落后 重点发展重 工业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三大改造 1953- 1956年 经济恢复,社 会主义工业化 起步 改造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 建立 中共八大1956年 三大改造完 成,社会主义 制度基本建立 分析我国主 要矛盾和主 要任务 是一次成功探索,但未 能坚持 八字方针1960年 三年经济困 难,为纠正 “左”的错误 提出“调整、 巩固、充实、 提高"方针 1962年起,经济恢复发 展 曲 折失误 “大跃 进” 1958年 全面社会主义 建设总路线制 定 片面大办工 业、农业,提 出高指标 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三 年经济困难 人民公社 化 1958- 1983年 总路线和“大 跃进”高潮的 影响 一大二公、平 均主义 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 没有积极性,农业停滞 不前 “文化大 革命" 1966- 1976年 “文革"动乱 扩展到经济领 域 工人干部停 产“闹革 命”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 响,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1.第一次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

2019-2020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分层作业人民版必修2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 2020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分层作业人民版必修2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建议用时:30分钟) [学业达标练] 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 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那么,在此之前,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 ) 【导学号:97372039】A.国家所有、个体经营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C.集体所有、三权分置 D.国家所有、合作经营 B [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 D三项。] 2.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A项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 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正确;C项出现于1958年

“大跃进”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 开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3.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 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 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 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B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 资料归集体所有。A项与史实不符,所有制没发生变化;题干中“二 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 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C项与 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 干主旨不符。] 4.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 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导学号:97372040】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

专题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考纲·明考情] 第2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国营企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企业,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1)内容: 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阐释]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轻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 (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八字方针” (1)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1.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题附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题 附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题一、选择题 1.(2014·河北保定高三检测)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 时间建交国家 1949年10月3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年10月4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6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其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反映出中国在外交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B项。 2.(2013·江苏扬州调研)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A.不结盟运动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找到了亚洲国家共同利益所在,故选C项。 3.(2014·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A [解析]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突出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政策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A项正确。 4.(2013·宜宾文综)(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记载:“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发表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 ②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准备了条件 ④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2020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质量检测习题(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7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质量检测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 A.1976 年10 月 B.1977 年4 月 C.1978 年5 月 D.1978 年12 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 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时作业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完成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总而言之,它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指的是(A) A.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B.开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D.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A项符合题意;1971年我国已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展开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B项与题意不符;C项是旧时期的结束,没有体现出新时期;D项始自十四大。 2.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C)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故C项符合题意;A、B两

项不属于“根源”,D项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关系。 3.有学者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B)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解析:据材料“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可知,这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特点,人民公社化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故A项排除;“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它改变了公社集体劳动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故D项错误。 4.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是因为它们(B)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指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C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故D错误;它承认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产品分配权,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故选B。 5.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习题(含答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基础题 一、选择题 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 A. 毛泽东、周恩来 B. 毛泽东、邓小平 C. 邓小平、江泽民 D. 江泽民、胡锦涛 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中小城市 C.大城市 D.国有企业 4.右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包产到户”契约。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C.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D.农民家庭收入很少 5.老百姓这样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老百姓歌唱的“大包干”是指(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道路 C.人民公社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右图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包产到户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下,农民生产 最大的变化是( ) A.不再集中劳动 B.自负盈亏 C.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 D.农民分散经营 7.右图安徽凤阳1980-198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能力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2.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拨乱”主要是指( ) ①停止“以钢为纲”②彻底否定“两个凡是”③停止“共产风”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讲练通高中历史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讲练通】高中历史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 人民版必修2 【基础达标】 1.(2013·绍兴高一检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思想路线方面的突出贡献是(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针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变革是指( )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人民公社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12·揭阳高一检测)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我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4.(2013·盐城高一检测)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这主要是由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2013·陕西学业水平测试)1984年,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时指出,“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 )

A.天津、珠海、汕头、厦门 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C.珠海、海南、厦门、汕头 D.汕头、厦门、珠海、上海 6.(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2013·泰安模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3.(2013·三明模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它指的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③发展乡镇企业 ④外出打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3·南阳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而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根据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及漫画“土地承包到户”等信息可知,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B项。 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题干粮食产量的前后对比可知,体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变化,故选D项。 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 1981年 A 项时间段 ,因为那时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没开始;也不可能出现在B 项和C 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 项时间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应是攀升而不是下降;C 项时间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应是畸形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得到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只有D 项时间段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故选D 项。 4.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在家乡发展乡镇企业。“分田单干”主要与A 项相符,也与B 项有关;“离土又离乡”则是指D 项。 5.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