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作用与造山带(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全文)

胡经国

一、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概念及其演变

1、概念的起源与应用

造山作用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地质学家对地球表面山脉成因的思考。最早提出造山作用(Orogeny,或造山运动)这一术语的Boue(1874)指出,山脉的形成是构造原因引起的。Gibert(1889)指出,造山作用就是形成山脉的过程。显然,早期地质学家就已经把造山作用理解为以山脉为结果的一种构造作用。

造山作用这一术语于19世纪在欧洲大陆广泛应用,但是其应用却因人而异。有的侧重它的地貌表现,而有的则侧重它的构造意义。Gilbert(1890)提出,造山作用是指不同于造陆运动(E peirogenic)的、产生山脉的地壳构造运动。Stifle(1919)提出,造山作用是指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褶皱和逆冲等挤压变形、钙碱性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

Davis(1984)在其《区域和岩石构造地质学》教科书中提出的定义是:“造山带是地壳中一条巨大的、通常呈直线到弧形的构造带,机械变形强烈和或热液活动集中。……山脉是造山带的一种表现,并不是我们所谓造山带的全部。古代的造山带虽然是仍然可以辨认出来的区域变形带,但是已夷平为大陆内部的平原;而目前正在形成的造山带,其主要构造部分可能不在山脉中,而位于地表10 公里、50公里甚至100公里以下。若山脉确实存在,则正好是一个造山带的顶部”。

1993年版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给出的造山带(O rogen)的定义是:经受了强烈褶皱及其它变形而生成的线状大地构造单元,由一定地史时期的活动带演化而成,并相对于稳定的克拉通而存在。

在地槽学说中,造山带是指地槽演化的终结产物,地槽褶皱回返的产物,又称为褶皱带。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这些古老的术语,在经典槽台学说关于地壳演化理论、区域地质、地质矿产研究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造山带这一术语自其被提出以来,作为与克拉通相对应的大地构造单元,在阐述诸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具有全球规模的巨大山系的性质、构造和成因以及解译造山作用过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在大陆和海洋构造研究和地壳-岩石圈构造运动研究中取得得一系列重大进展,许多原来未认识到的关于地壳-岩石圈组成物质、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事实被愈来愈多地被揭示出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大地构造问题。人类的地球观普遍发生了深刻变化。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古老概念已有了新的发展,其早期定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2、造山作用的概念

造山作用是指形成造山带的构造作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造山作用是在地球深部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地壳-岩石圈发生剧烈构造变动、物质成分重组、结构重建的复杂的物理、化学的漫长连续的地质作用过程。通常,造山作用是造成地壳-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山的构造作用。造山作用往往导致山脉的形成,但是并非都会成山或都一定要成山。山脉只是造山作用最终结果的一种明显的表现形式,它既并不是造山作用的全貌或全部内涵,也不是造山作用的本质,更不是判别造山作用的主要标志。

3、造山带的概念

造山带是指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因褶皱或其它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线状延伸的构造带,包括上层山脉的形成、褶皱、断裂、逆掩等作用过程,以及深部的塑性变形、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作用过程。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范畴,其后期多数表现为山脉隆起带。

造山带是地壳-岩石圈上的强烈构造变形带,呈长条状、线状展布,是褶皱、岩浆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

4、板块构造理论对造山作用概念的新发展

板块构造理论把造山作用理解为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过程,而边界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作用过程,从而给造山作用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对造山作用的不同理解。Monger和Francheteau (1987)指出:“造山的形变发生在汇聚板块、离散板块和转换板块等的边界。”Sengor(1992)在系统评述前人对造山作用概念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严格的定义,即:“造山作用是一个用以表征汇聚板块边界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的名词”。

5、板内(陆内)构造研究对造山作用的新认识

Sengor(1992)的定义把造山作用限制在汇聚板块边界。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研究表明,造山作用并不局限于板块边界,板块内部(大陆内部)同样会发生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板内(陆内)造山带。

6、目前对造山作用的一般理解

综上所述,现将目前对造山作用的一般理解介绍如下:

造山作用是指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沿地壳-岩石圈上巨大狭长地带发生的所有地质作用过程。

在这里,强调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⑴、收缩挤压的构造体制可以发生在汇聚板块边界,也可以发生在大陆板块内部,即造山作用并不局限于汇聚板块边界;

⑵、造山作用是一个复杂的作用过程,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并不排除斜向汇聚挤压的转换压缩(从应力角度为压扭)造山作用;

⑶、造山作用是一个漫长的作用过程,形成的造山带更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化,因此在以收缩挤压作用为主导形成的造山带中,可以出现一些伸展构

造;这些伸展构造既可以是同造山的(造山作用过程中的短期应力松弛或伸展),也可以是后造山的。

7、对造山带概念的新理解

造山带(Orogenic Belt)是一个与造山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术语。第一、它首先是经历了造山作用过程的地壳-岩石圈上巨大狭长的构造活动带,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第二、造山带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造山作用阶段,它具有更为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和复杂的物质组成,以及多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热液活动。

二、造山作用存在的6个主要标志

造山作用存在的6个主要标志是:

⑴、角度不整合

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 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上,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使已形成的地层普遍发生了褶皱、断裂等较强的构造变形,并使造山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往往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所以,角度不整合是造山运动最明显的证据。

⑵、磨拉石沉积组合

磨拉石沉积组合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边缘坳陷。这种沉积组合的岩石分选很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层理和波痕,相变急剧。它是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造山作用过程中,每一次较强的构造事件均会产生同造山磨拉石沉积组合。所以,磨拉石沉积组合一直被认为是造山作用发生的直接标志。

⑶、沉积组合性质突变

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多为稳定型的沉积组合,而在造山作用期间则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

⑷、强烈构造变形

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造山作用期间,使地壳物质发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如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等。

⑸、动力变质

造山作用过程中,由于较强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普遍动力变质作用。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逆掩断层附近,因应力相对集中而常常出现动力变质带,甚至可产生高压动力变质岩。

⑹、岩浆活动

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造作用侵入或喷出至地表,造成了剧烈的岩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