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不同的建构主义者所持的建构主义程度不 同,也有学者将其划分成激进建构主义和温和 建构主义。 • 不过,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更多的学者主张将 建构主义划分成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两大类。 • 认知建构主义也称个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自 身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主要以皮亚杰的发生 认识论为基础,包括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 建构主义和斯皮罗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等; • 社会建构主义也称文化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互 动、历史文化在个人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观为基础,包括上 述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和情境认知 等。
• 一方面,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 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 “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 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从而形成 更明确的意义理解,更有意识的加以应用。 • 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 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 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 也可以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比如学习抽象 概念(电流、电压)时运用相关的直接概念帮助 理解。这是儿童经验发展的途径。
• 第二节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 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下 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 一、知识观
• 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 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 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 ,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 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 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 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 的学习历程。
•
• • •
•
•
(二)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 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理论, 代表: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和科布(P. Cobb) 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 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 ,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知识是不确定的)稍温和 。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 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 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 尽管永远无法达到一致。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这一建 构过程充满社会性的一面。
• 此外,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也对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影响。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 育的实质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习就是在经 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是从 经验中发现问题,并由问题推动他们去探索新知识、产 生新观念。 • 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 而提出的。有人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习得的知识 存在不完整、不灵活等缺陷,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 用,也无法在新的情境中有效迁移。如何缩小学校学习 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习得的知识怎样运用到实际 中)实现广泛而灵活的学习迁移,这是建构主义所关心 的核心问题之一。 •
• 二、学生观
•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 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 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 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 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 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 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 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 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 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 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 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 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 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 权威来压服学生。 •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 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 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 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 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 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 在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 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 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 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 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同时,学生普 遍缺乏探索能力,创造力和学习的内在 动机(如他们会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而努 力,而不是视学习本身为快乐,为学到 了知识或弄清楚了某个问题而兴奋)。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
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 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 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 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 论。
• (一)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 • 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 • 代表: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和斯泰费 (Steffe) • 两条基本原则: • (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 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 实现的; • (2) 激进建构主义者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无法知 道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去推测它,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 的经验。不要去追求经验与客体一致。 • 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 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
• (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 • 信息加工理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建构主义。 •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 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 成S—R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 复杂过程。在此意义上,信息加工理论比行为主义大 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信息加工理论假定,信息或知 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首先接受它们 才能进行认识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识活动也才得以 进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 用,也基本不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 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 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 验的影响。
• 维果茨基的思想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 作用。 • 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 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特别强调活动和社会交 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 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 实现。另外,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 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 另外,维果茨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 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 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 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所有这些都 对建构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内容提要: 1、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2、个人建构主义 3、社会建构主义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 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所谓行为,是一种可观察
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 境的适应。
• 在皮亚杰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 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 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两个基 本过程。其中,同化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 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 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 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 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个体就是通 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基本思想: • 意义不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通过人的 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 • 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在原 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不同 的个体由于原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 理解, •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因此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 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这一知识建构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 互动才能完成。
• 近20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 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 论。 • 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客观事物之间的关 系所构成的。 • 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 过程,看到了已有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但是,信 息加工论仍然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 ,个体首先必须接受它们,才能对其进行认知加工;即使 肯定了已有经验对于新知识加工的影响,但也基本不把这 种影响过程当做新旧经验的反复的、双向互动的过程,认 为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 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观点 • “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部 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 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 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 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这种观点并不 接受“知识仅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的原则, 所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也往往被称为“温和建 构主义”。斯皮罗(R.J.Spiro)等人的认知 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le theory) 就 是一种这样的建构主义。
(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 事件的考察; (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 因素; (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续的行为。
反应在教学上 行为主义基本学习观点: 1、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 3、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 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 解及心理过程。 它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认为学生 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 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 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 思维的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