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_顾朝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章编号2 1002-2031(2008)12-0002-11
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顾朝林 吴莉娅
1摘 要2 论述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区域城市化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1关键词2 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
1中图分类号2 F29111 1文献标识码2 B
1作者简介2 顾朝林(1958)),男,江苏靖江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吴莉娅,苏州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博士。
1基金项目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5013))))中国城市化类型、过程与机理研究之阶段成果。1收稿日期2 2008-07-041修回日期2 2008-08-29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最早、发展缓慢和近期快速增长的国家,但是中国城市化研究开展滞后。自1979年吴友仁发表5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6一文后,中国城市化研究才得到快速发展。此后,从国家城市化战略出发,学术界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 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
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
1978年以来,国家根据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逐步制定了相关的城市发展方针。1980年,国务院批转5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要6,提出/控制大城
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0。198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6正式提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0。1990年代后期,5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6对城市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即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与大力发展小城镇。
学术界围绕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焦点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控制0、/严格0与否及小城市/发展0的力度。有学者支持严格控制大城市,认为必须/积极0或/重点0发展小城镇,至少是/合理0发展小城镇;也有学者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0提出质疑。鉴于1990年代后期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小城镇发展困境,学术界(尤
总第161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12期
其是城市地理学界和城市规划界)对已有城市化方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对/城市0、/区域0、/城市化0等基本概念进行/澄清0或/重新解读0,更加理性地分析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危机、科技问题。这一期间,许多学者就城市发展方针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学者从/非主流视角0更为激进地提出/关于中国城镇化的某些片面性认识,以及西方-现代性.、发展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的对我国城镇化的扭曲和误区0;有学者认为城市发展方针应/考虑更多因素,更全面表达0;有学者提出应采用多样化城市规模方针和因地制宜的城市化方针,/多元化、非均衡、逐渐推进、综合发展0;有学者认为应采用以城镇体系网络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化方针;和积极的可持续城市化战略发展方针;有学者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有学者认为应确定/全方位开放式、效益型0城市化发展方针;有学者主张中国城市化发展方针需要参考全球化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方针讨论已不在表象的城市规模之争和新的城市发展方针表述上,而集中于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内涵上,/人口(户籍约束)、资源(土地制度)与城市化(分工演进)之间的两难冲突已到令人担忧的地步0,/持续不断地完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分工效率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出路0。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是农村非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占据当今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主导地位的过程,是乡村性向城市性转化的社会变革,所以健康发展、质量、特色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导向。
2.中国城市化道路
与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相呼应,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在1980-1990年代也极为激烈,主要有小城市论、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多元发展论、城市体系论等。
(1)小城市论
1983年,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0、/各不同地区的城镇化道路也应各具特色0。讨论会和吴友仁的总结报告注意力的焦点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集镇0,从社会主义分布生产力理论和安全要求出发,小城市/是符合理性的,是有生命力的0。在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工业化的现实和/小城镇,大战略0的导向以及既定城乡制度的制度惯性作用下,这种论断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几乎是独占鳌头。
(2)大城市论
冯雨锋则认为重点应发展/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0、/中心城市0。饶会林、曲炳全明确指出大城市具有远大于小城镇的规模效益。王小鲁和夏小林提出适合国家当前条件的100万-400万人口的优化城市规模区间。饶会林和丛屹认为城市规模效益率仍然在发挥主要作用,需适当放宽对大城市规模上的限制。周干峙认为,在落后地区,大城市必然要首先发展,形成/极核0,然后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3)多元论
也有学者试图从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中寻求平衡,提出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圈为中心的提高内涵为主的0城市现代化、城市内涵化的二元(或多元)城镇化道路模式,或大中小城市互相协调,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道路。
(4)中等城市论
5经济学动态6编辑部于1984年最先提出/中等城市0论,但该学说的研究成果却相形见绌。
(5)城市体系论
随着城市化研究的深入,周一星提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规模,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的,而各级城市都有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城市化的模式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0,城市体系发展道路遂受到重视。
更有学者理性地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取决于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孙施文认为要/避免从不切合中国实际的先验假定出发来制定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0。
二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
国外学者承认,1980年代以前,中国城市化作为社会主义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西方经典城市化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这种差异性在1980年代以后依然存在。国内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也承认中国城市化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只不过在1990年以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用来解释这种差异性,而1990年代及以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0的/国情0则成为解释的切入点。这也与/特色0城市化方针或道路不谋而合。
1.中国城市化的整体特征
1980年代初,中国城市化特征表现为/城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