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物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介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
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
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路遥语录“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平凡的世界》“一个经历了爱情创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坚强地在生活中站起来。”——《人生2、“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人生》
路遥( 1949~ 1992年),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3岁。
有关路遥的作文素材:苦难是永恒的伴侣
路遥( 1949~ 1992年),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3岁。
有关路遥的名言名句: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的主流.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主流常用素材在文学荒芜的年代突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用来描绘鲁迅先生的诗句仿佛也在形容路遥。他自粗犷苍茫的陕北高原走出,以生命的全部行进在人生唯一的文学求索之途;他有生之年日日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文学创作是仅有的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胸怀忧患、思想深邃,热爱农民和土地;他质朴豪爽,用一双温暖的大手点燃了身边许多人的文学梦想;他的作品像恒星一样明亮,照彻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个在苦难中奋进的青年的灵魂……他写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一部部经典。
路遥,一个影响几代人的名字。在一个文学荒芜的年代,他使人们感受到了战胜饥饿、屈辱和苦难的勇气,帮人们认识到了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理解了关于文学、人生与世界的朴素而重要的真理。
考场速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路遥从一个小小的村庄起步,他的成名作《人生》已展露了他所有的文学命题:个人实现或用流行的词“奋斗”。路遥与他笔下的人物一起奋斗,直至获得茅盾文学奖。奋斗的精神让路遥直到今天,仍拥有数以千百万计的读者。
有关路遥的创新抢分素材1: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
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使他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我们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有关路遥的创新抢分素材2:
路遥以刻画黄土高坡的陕北人沉重命运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后者获得茅盾文学奖。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路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是的,我刚跨过40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于‘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42岁正是一个作家灿烂辉煌的年龄,如果路遥还活着,以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苦苦思索,以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笔力,他肯定还会为这不平凡的世界写下新的巨著。但是,路遥却过早逝去了。路遥的早逝,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是谁都能轻易填补的空缺。朴素生活,执著写作……
有关路遥的创新抢分素材2:令路遥的每一位知者刻骨铭心、满心怜爱的是路遥朴素、贫寒、困窘的物质生活及执著的写作精神。陕西音协主席贺艺与路遥友情很深,无话不讲。当年路遥为了写作,一日三餐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每次去他家,吃上一碗面就幸福得不得了。路遥获茅盾文学奖后,去北京领奖的2 000元路费还是向他借来的。作家王晓新与路遥住对门。据他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俩都还没吃过西餐,西安市也仅有一家西餐店。他们俩翻遍全身所有口袋,都凑不足一顿饭钱。后来俩人卖了单位的旧报去品尝了一回西餐。他在周至县工作时,路遥常托他在乡下买粮,那时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