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道并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与“道”并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还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内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德育的责任。德育工作可以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时刻注意德育的渗透;在教学中,介绍作者、朗读课文、分析主题以及作文的教学等许多方面也可以作为德育工作的阵地;还可以利用课外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越贴近学生,效果就越明显。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责任
古人说:文以载道。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现行的语文教材,正是本着这一理念选择了优秀文章编写的。所选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还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内容。所以,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也就承担着这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课文中高大、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德育渗透的好教材;课文中描绘的优美,深远的意境,极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陶冶情操;历史故事中缜密的论证不仅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关键。
比如,我们来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不带半点修饰。诗人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心理活动的过程,一幅鲜明生动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掌握了这一点,在教学这首诗时,就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本着这一思想,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一、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工作中注意德育渗透。
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吧聊天,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大讲特讲网络上的事,逗引学生的兴趣;或者边板书边扔粉笔,这不仅造成对自己形象的损害,还会学生认为:老师也爱玩电脑游戏,老师也爱浪费公物,老师也说谎等等。这些现象都将会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变成零甚至负号。所以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
二、利用语文学科特点,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德育不能总是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 巧用作者简介,进行德育教育
我在每次上新课之前,都注意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如《风筝》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过有关他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地发挥:作为学生—一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再如讲授龚自珍《己亥杂诗》一文时,我简析本诗后,点明本诗是作者直抒胸臆。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并进一步指明: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他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2.在朗诵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声情并茂地朗读,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高尚思想情感的感染。这种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思想教育,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感染,给他们自己的心灵以洗涤。如我在教学《黄河颂》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经过让学生们反复诵读,使他们从中理解诗的思想意义。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歌词刻画了黄河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把对黄河的赞颂逐步推进,由实到虚,环环相扣。同学们在朗诵中,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因此,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石壕吏》一文,我首先解释了石壕村中这家人的悲惨遭遇,接着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诗中“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如闻泣幽咽”则饱含了作者对这一家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深同情。在一步一步的解析中,学生理解了杜甫对战争的控诉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我曾经布置过《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爸爸您别再赌了》、《校园实况》等练笔,这些题目可以撞击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出来。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提炼出学生对成人和未成年人一些行为的看法,在班会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
三、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德育阵地。
我曾经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借此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做到言之有物。我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长。在三分钟左右讲完。而且将采用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其中不乏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