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作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又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
依据以上高中新课标中的有关要求,文学作品中作者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作用,结合我自身的感悟,从如下三方面来说,以飨同仁赐教。
一、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情感初步认识
顾名思义,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是指作者流露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包括作者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
其具体表现为,小说中的作者情感,譬如作家高晓声谈及《陈奂生上城》小说创作时,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像陈奂生这样的人,是我多年在农村中见到的一种农民类型,可以从农民身上看到他的某些影子,也甚至在个别农民身上完整地体现出来。
他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
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不善于动手的人,勇于劳动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
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
他们活着抱定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
他们把根子沉埋在现实之中,始终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
散文中的作者情感,如大家熟知的史铁生,也是一位独具个性的散文家,他以精湛的文笔,朴实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回顾坎坷历程,体验生活百态,感悟人生真谛,在他的《我与地坛》散文中,表露了他身残之后,曾一度陷入极端的痛苦与郁闷之中,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流露出是伟大而深沉的母爱,拂去了他心灵的痛苦,萌生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流露了纯洁而崇高的友爱,在他双腿残废后,抚平了他身心的伤痛,使他坚定生存下去的信心,增强了生存下去的力量,以及用写作来报答所有关注、关爱的亲人和朋友深恩的决心,是一曲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
诗歌中的作者情感,如著名诗人徐志摩在他《再别康桥》诗中,流露的情感,他深深眷恋着康桥,把“康桥”看作不仅是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更是他所要寄托的精神家园,称“康桥”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的依恋之乡”。
然在写热爱的同时,也不凡表现了出他那积久的惆怅迷惘之感和流露出悠悠的孤寂凄苦之情。
使我们真切了解他,这位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的战旗下宣传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击过封建军阀统治,吐露过对劳动大众的情感和对革命志士敬意的诗人,在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
和布尔乔亚的软弱性的暴露,那种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人们是可以体会和理解的。
沉浸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中,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
戏剧中的作者情感,如大剧作家曹禺在谈到创造《雷雨》时流露的情感,是这么说的,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谈自己的作品恐怕也不会例外。
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溶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的欣悦。
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是交付我有多少灵感,给与我若何兴奋。
我不会如心理学者立在一旁,静观小儿的举止,也不能如试验室的
生物学家,运用理智的刀来支解分析青蛙的生命。
二、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之间的组合形成和活动程序。
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
(一)教学目标。
它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
(1)语文知识目标:语文知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中基本素质,它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
(2)语文能力目标: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表达的必要条件,在认知方面要科学培养滴水穿石的观察、记忆、思考、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因素,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坚强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坦率、开朗的性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并注意发展学生
健康的个性。
(4)道德目标: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和道德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因此,精心设计导语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从导语的形式归类,大致可以分为激趣式、悬念式、煽情式、探究式、直切式等;导语的内容可以是话语(谈话)、故事、事件、图画、实物、成语、猜谜、设问、诗歌、音乐、人物或背景介绍等。
因此,导语的设计应力求简洁明了、恰到好处即可。
(三)教学内容。
新课标要求,强调“用教材教”。
这就说明要上出好课,教师选择好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什么是好的教学内容?依我看,标准有三:1、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因《新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2、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即教学内容要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要尽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并终身受益。
总之,所选教材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某种语文知识,而要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其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方法。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就必须灵活机智。
如当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时,就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达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讲到课文关键的地方时,就应通过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并学有所获。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
机智灵活地使方法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使其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特有的作用。
(五)有效训练和批改。
大家共识,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是一个由知到能的过程,再到知的高境界。
而作业布置和批改又是有效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此,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有较高的质量,做到“四精四必”和“四统一”,“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四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作业、统一测评。
教师在批改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批改方式,以面批、辅批、学生自批、互批等鼓励性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有效的批改,促进学生有效完成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六)板书设计。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它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由此,联想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好比是“眼睛”。
通过这块板书,可以明示教学的重点、要点、主题等。
因此,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
既为“设计”,那么在板书设计应力求布局合理,设计巧妙,线条流畅,中心明确,文
字简练,书写工整。
为的是日后事过境迁,学生再回顾这块板书时,仍能据此联想起、记忆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
总之,板书设计应求不拘一格为上。
三、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作用(一)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起优化作用
大家熟知,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他生长于一个重利轻义的家庭,幼小就感受到金钱世界的冷酷。
大学时曾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诉人办事处工作,耳闻目睹了大量围绕财产和权力斗争的案件。
再加上后来,他所经历的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国七月王朝时期,金
钱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
和对人的命运的捉弄,道德论丧,令人触目惊心,而此时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就拿起忠诚的笔,用讽刺、嘲弄的情感,来揭示、分析、鞭挞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那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的敌视和痛恨的情感贯穿文章内容的。
如《守财奴》一文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此文用五个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浓缩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把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和极端的拜金主义者,暴露无余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细节的具体内容,一是76岁的葛朗台一见梳妆匣上的金子,竟能纵起身子像老虎一样扑上去;二是关于继承权的谈判,到关键时刻,葛朗台的精明利落,叫公证人克罗旭骇呆了;三是风瘫后的葛朗台守护着他的宝库,连狗在院子
里打个哈欠都听得见;四是葛朗台弥留之际,盯着金路易可以一盯
几个小时;五是葛朗台咽气之前竟能做出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抓在手里。
在教这课内容时,主要把这五个典型细节,讲深讲透即可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起优化作用
看过鲁迅的文章,无不了解鲁迅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学过鲁迅的作品,无不了解鲁迅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对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贯穿全文始终,最具代表的是《药》一文。
在教此文中有关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方面,就体现作者的这一情感。
如华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钱去买人血馒头作治小栓肺痨病的“药”,这表现了华老栓的愚昧、迷信。
(三)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起优化作用
教过《故都的秋》的教师,有谁不知,作者郁达夫在文中流露出悲凉这情和伤痛之感。
此文的情感主要集中在文章开头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三词上。
故此,此文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围绕这三词来进行设计为佳。
按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来做设计。
(1)是教材总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抒情精品。
它文笔清新、隽永、亲切,情感厚重,充满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2)是教学目标,主要体现新课标的三维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合一。
(3)是教学重、难点,主要定位在用探究的方式来鉴赏这篇散文,让学生缘景入情,去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分三个:a、导语,采用情景导入,选择一些有关秋景的画面,让学生初步了解秋色的特点。
b、研习新课。
第一步:首先,读景,请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它们有哪些特点,并将故都的秋的总特点
写出来(清、静、悲凉)。
其次,画景,让学生动脑动手,结合自身体会把文中描写的几幅图用简炼的文字概括出来(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第三是品景,就是让学生讨论,针对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偏差问题,比如,对细节理解不够深,对色调把握的不够好等,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后再让学生归纳出共同特点——即清、静、悲凉。
第二步:读情。
主要从以下设计的两个问题来实现考察学生学习体会的目标。
①作者着意写北国之秋,文中为什么多次描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②为什么作者反复吟颂北平的清秋呢?
让学生明确:作者多次描写南国之秋,是为了与北国之秋的景物
作对比,抒发自己对北国故都的眷恋之情。
第三步:读景与情。
设计问题:既然景语皆是情语,那么作者对北国满腔的眷恋为什么满眼
表现的是凄清的景物呢?让学生自主讨论。
最后教师再点拨学生,让他们懂得结合作者写作时代和写作时间的思想状态来体会当时作
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c、教学总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文并茂的诗化的散文。
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于人胸襟。
我们仿佛回到1934年,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香,清爽宜人;又仿佛是
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5)布置作业。
结合本地的山水秋景,让学生写一篇以景显情的短文。
(6)板书设计:
景——清、静、悲凉
情——眷恋、热爱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对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作用是极大的,对语文其他的帮助也是有功可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