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案
[复习目标]
1.分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准确理解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2.准确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中共在其中的领导地位。

3.了解中国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抗战情况,分析形成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的原因、结果,正确理解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4.分析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以及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正确认识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政策的基本特征。

5.全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深入理解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要点梳理]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间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关系等。

抗日战争历经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同时也穿插着其他各种矛盾。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2.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

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2)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3)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宜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摸的反政,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方面:
①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月底,占领平、津后,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华东两个方向进攻,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②1937年8月,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不久攻占太原。

③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④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进犯徐州。

⑤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侵占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⑥相持阶段,改变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正面战场上,也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如豫湘桂战役等。

⑦从1941年开始,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蔼。

(2)政治方面:
①相持阶段到来后,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

②在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方面:
①采用各种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用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获得巨额利润。

②强占沦陷区的耕地,对粮食实行“统制”。

③在沦陷区到处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

④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银行,滥发纸币,增加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搜刮。

(4)文化方面:
①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②在社会教育方面,宜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禁止人民阅读进步书刊。

4.中华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一系列宣言,并正式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到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①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鼓吹“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持阶段到来后,实行消极抗日方针。

②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的方针;相持阶段坚持团结、进步、抗战的方针。

③两种不同的抗战思想路线是由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3)两个战场的抗战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a.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未保住上海,但却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规模较大的会战还有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就是徐州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民党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而节节败退。

b.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a.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b.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在抗战最困难时期,中共在军事、政权建设、土地政策、减轻人民负担、经济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战胜了困难,使抗战形势好转。

中共还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1944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局部反攻,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和根据地,成为对日反攻的重要力量和基地。

c.1945年8月,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各解放区发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
(1)抗战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

(2)抗战初期,国民党内亲日派散布“亡国论”,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这些都不利于抗日战争的发展。

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3)相持阶段到来以后,日本改变了战略方针,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

(4)由于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正确方针,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能够坚持到抗战结束。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最主要是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地位。

[题例剖析]
[例1]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意义在于①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实行精兵简政④联合地主阶级抗日(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④
剖析:本题也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尽管题目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教材中比较集中,但要真正做出正确判断却需要掌握较大跨度的知识。

如要排除②“促进经济发展”是较困难的。

因为“减租减息”政策是作为正确的政策加以肯定的,因此,应该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

表面看来这一推理是正确的。

但是这一推理却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抗战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这一特殊时期,这一政策当然也是特殊的;另一个是如果上述选项(促进经济发展)正确的话,那么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消灭地主阶级”.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该作何解释呢?所以应该把这一政策放到更大的背景里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至于③“实行精兵简政”一条明显的与题干关系不大,较易排除;而正确选项①、④在教材中有较为明确的叙述,容易确定。

答案:D
[例2]阅读下列材料(1996年·全国)
材料1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年)》材料3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年-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年—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

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的边区生产的发展》请回答:
(1)据材料1,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据材料2,比较1941年和1944年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3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

请结合材料2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有关知识,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井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第(1)问要求根据解放区严重经济困难的背景指出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第(2)问难度较小,材料2中有明确的信息,通过表中的对比逐项答出即可。

第(3)问回答的关键是要将施兰的评论与材料2中的信息对照是否吻合,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此题容易出现的失误在于不能把这三问从整体上加以思考,看不出(1)(2)两问是为证明第(3)问服务的;还可能在评论时感情用事,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美国人施兰的评论。

一看施兰是美国人,便对其观点加以否定或斥责,即便是肯定了施兰的部分评论.却又挑剔一番。

把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与对其国家中某个人的态度混为一体。

参考答案:
(1)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2)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增长的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

(3)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2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

[辨疑解难]
1.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统一战线中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蒋介石为首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2)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

(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

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始终。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1)由于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造成的民族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倡导、促成。

建立、坚持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这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的军事战略。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对争取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5)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尤其是苏联的支援以及英美等盟国的配合,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